(圖片源自網絡)
也談“被推倒的柏林墻”
□盧江良
提到“柏林墻”,大凡有文化的人都知道,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筑,系民主德國(東德)為阻止自己國家(含首都東柏林)與聯邦德國(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自由往來而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是一種禁錮和分裂的象征。
關于它的被推倒,可謂大快人心。1989年11月9日,當東德政府宣布柏林人可自由越境時,數百萬人走上街頭慶祝,他們來到柏林墻上,喝啤酒,開香檳,大喊開門,到了午夜,他們在歡樂的氣氛中拆了以往的檢查站。時任西德總理科爾表示:“對我們德國人來說,現在是極其愉快的時刻?!?/p>
確實,為了設法翻越這堵全長155公里的墻,從1961年到1989年,有600多東德人喪生。據說,有一位東德政府公務員,家住柏林墻附近,為了逃亡,天天晚上挖地道,堅持了整整19年,終于挖到西柏林,獲得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說:“柏林墻的倒塌是對暴政的譴責。”
可是,筆者認為:柏林墻被推倒,果然是件好事;但如果不推倒,或許更有利。記得,筆者首次發表此番言論,是在一個知識分子集聚的微信群里,當時他們正談論柏林墻被推倒的意義,一致認定那樣等于摒棄了東德的極權專制主義,是人類追求自由的象征。筆者此言既出,不禁嘩然一片。
不過,筆者所認為的“不推倒”,自然不是對獨裁、暴力、意識形態和敵對的維護,也不僅讓其作為遺址供人紀念(此舉,在慶祝柏林墻倒塌20周年之際,德國舉國上下已普遍意識到,于2009年起正努力修復),而是希望它依然樹立著,但允許墻兩邊的國民可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翻越。
具體地講,讓兩德依舊獨立存在,當某方的政體不得人心時,國民可以翻越到另一方。這樣一來,可使兩德形成競爭之勢,當權者不會再高踞國民頭上,務必會想方設法維護國民利益,處處考慮大多數國民的福祉,尤其是他們的基本權利,以免造成國民大批流失,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
筆者如此設想,看似奇葩,但不無理由。因為一個國家的“民主”,并非均如滔滔江水總是永往直前的,偶爾也有回潮的時期。就我國古代而言,宋朝的“民主”,果然優于早于自己的秦朝,但并不劣于晚于自己的明朝。此類案例,實在很多。像目前的埃及,也被普遍認為民主正在倒退。
應該說,德國人是幸運的,自從兩德合一之后,德國政府吸取了納粹獨裁統治的教訓,對數十年前的錯誤進行修正,制定了將“人的尊嚴不可侵犯”作為第一條的《基本法》,使得柏林墻被推倒后的1990年10月起,始終朝著理想的方向在前進,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
然而,“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倘若有一天,德國突然“回潮”了呢?譬如,像曾經“民主”過的現在的埃及。當筆者提出這種擔憂時,也深深地意識到了另一種可能:縱然沒有將柏林墻推倒,誰敢保證兩德一定會競爭?是呀,要是某方重新采取了極權專制主義,不準國民再翻越柏林墻呢?
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那如何徹底避免“柏林墻”卷土重來?竊以為,實行公民社會對政治權力的制約,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唯有那樣,才能推倒當權者思想中的那堵“柏林墻”,完全摒棄那些束縛、剝奪、壓抑國民靈性、精神和身體的極權主義,讓自由的光芒永遠照耀在每個國民的身上。
2019.1.11于杭州華門世家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