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豫觀影團
來源:陳魯豫的電影沙發(lyyy_scndgs)
3月24日,2023年最令人期待的一部國產電影終于上映了。
就是讓大家苦等已久的《不止不休》。
3月20日,魯豫觀影團在北京英皇影城做了一場《不止不休》的首映禮觀影活動。
在我們發布《不止不休》首映禮觀影招募信息時,就有不少影迷朋友表示,他們等著看這部電影已經等了三年。
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影片能讓大家如此期待?
簡單來說,《不止不休》講的是一位新聞記者通過一篇報道改變一億人命運的故事。
電影以2003年的中國為背景,前半程一直在展示一個理想主義青年的北漂生活——
韓東(白客 飾)是一個沒錢、沒學歷、沒背景的“三無青年”,但他一直懷揣著新聞理想,與女友小竹(苗苗 飾)來到北京闖蕩。
他去人才市場面試投簡歷,但每一次對方聽到他是“高中肄業”時,工作便再無下文。
直到一次偶然的相遇,韓東得到知名記者黃江(張頌文 飾)的賞識,終于有機會進入報社,成為一名實習記者。
在一次新聞調查中,韓東發現一條灰色產業鏈——乙肝代檢。當時,關于乙肝的法規還十分陳舊,相關知識普及度也不夠,整個社會對于乙肝的認知程度都非常有限,大多數人會“談乙色變”,對乙肝患者和乙肝攜帶者常常避之不及,導致這一群體面臨著“上學難”、“工作難”等困境。
在這種環境下,“乙肝代檢”似乎成為這一群體的唯一出路,他們明知道這事兒違法,卻又迫不得已以身犯險。韓東一開始只是想曝光這條產業鏈,但隨著調查深入,他發現催生出這條產業鏈的源頭,其實是一種恐懼,一種偏見,一種亟須糾正的錯誤觀念。
電影后半程,韓東想要去揭示真相,想讓人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億人正在遭遇歧視,遭受不公的待遇。到這里,這個角色有了他的弧光,從最開始他對于記者這一職業單純地熱愛與崇往,到最后他明白作為新聞人真正的職責與使命,這個理想主義者完成了一次由虛到實的構建。
映后,魯豫與影片主創聊起韓東與姚主任在車內對話的那場戲——姚主任(白紅標 飾)作為參與非法代檢的醫務人員,坐在車內向記者韓東坦白自己當初為什么會參與進來,并告訴韓東關于乙肝的真相。
在魯豫看來,那場戲中對話的兩個人,他們代表了世上最冷靜的兩種職業——醫生和記者。但恰恰是最應該冷靜克制的兩個人,卻讓那個狹小的空間里彌漫著強烈的情緒。
姚醫生也好,韓記者也好,無論他們是被良心驅使還是被使命感驅使,他們的選擇在外人看來可能都不夠理性,甚至不夠“職業”,但正是這一絲絲的“不理性”,讓他們看起來更像個“人”。
《不止不休》于2019年11月開機,2020年年初拍完。導演王晶在映后聊起自己最開始做這部電影的初衷時,說就像影片中的韓東一樣,他覺得電影人和媒體人有一些相似之處:都希望這個世界可以變得更好。
王晶是80后,1984年出生于山西太原,2003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后,他拍過廣告和紀錄片,2010年加入賈樟柯導演的創作團隊,擔任賈樟柯多部影片的執行導演,協助拍攝了《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作品。
對于自己的第一部長片,王晶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想好到底要拍什么題材,直到聽別人說起紙媒黃金時代那些新聞工作者的故事,他突然來了靈感,決定拍一部從記者視角出發、聚焦于社會發展的電影。
他收集資料、做調研、同許多老記者聊天,最終創作出這樣一部“時代切片”。影片故事基本都取材于真實事件,王晶還讓“韓東”真的去采訪那些乙肝攜帶者,并將這些采訪片段剪接到影片中,這也讓整部電影都有了更加真實的質感。
上大學那會兒,王晶成天混跡五道口,去Livehouse看演出,大學四年,他一直被搖滾樂滋養著。在拍攝這部電影時,王晶希望能夠還原2003年對他來說有意義的一些場景,所以他拍攝了一場韓東去Livehouse看樂隊演出的戲,也在片尾使用了Joyside樂隊的一首歌。映后時,他還與魯豫聊起關于電影片尾曲《假若明天來臨》的一些故事。
2020年,《不止不休》在平遙國際電影展上放映時,曾有觀眾對于片中的兩處超現實鏡頭有所異議:一個是筆飛起來,一個是報紙飛起來。有觀眾認為在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中加入這樣兩個鏡頭,會讓整個故事變得“虛無縹緲”。
但白客很喜歡這兩個鏡頭,在他看來,那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呈現”,因為當我們看到一個理想主義者在說話時,也常常會認為對方在說空話,就像那兩個鏡頭一樣,會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感覺。所以在一個現實主義題材有這樣的鏡頭其實會有一種突兀感,但他認為,如果你看的時候并不覺得突兀,那可能說明你的心里還有一股莫名的熱血,就像韓東一樣,心中住著一個理想主義者。
電影中的韓東,他看見那些在大地上孤獨閃爍的光,于是選擇走入黑夜,要和那些無路可走的人并肩找到一個出口。韓東所代表的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
他們來自一個黃金時代,他們有著心憂天下的情懷,他們如江湖俠客一般“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們有著一顆殉道者的心臟,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選擇永恒的事業,即便萬人都要將火熄滅,他也獨將此火高高舉起,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與其茍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這句在搖滾圈廣為流傳的話,正是對“韓東們”的真實寫照。
很難得在院線電影中看到如此赤誠的一部作品,有影迷說看完電影后走出影院仍不能平靜,“真實的力量如此觸動人心。”
魯豫覺得,這部電影上映之后,可能真的會有一批年輕人對于新聞行業、對于記者這一職業產生熱望,就像20年前的那群年輕人一樣。
電影已經上映了,再次向大家推薦。
這樣的好電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以下是來自魯豫觀影團影迷的無劇透影評
-魯豫觀影團影迷-
-評價《不止不休》-
@ 電影員
它明明是一部劇情片,卻滿是武俠動作片的熱血、俠義,是一部非常有力量的電影。魯豫姐首映禮的映后采訪,挖出電影不少幕后干貨,感謝魯豫觀影團提供的跟電影主創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 一個大寫的咸魚卷
頌文老師的表演確實沒話說,出場即是亮點。白客的表演讓人驚喜,平凡但充滿理想的青年總是讓人動心。謝謝魯豫觀影團,很幸運參加了北京首映禮。
@ 橙子在跳舞啦啦啦啦
電影的畫面呈現是擬紀錄片式的,晃動的鏡頭,亂中有序的布景;音樂就像放煙花,點著之后飛了一會兒,突然噼里啪啦綻開了,抓住你的神經;主題呈現明確而粗糲,它伸入一個個社會切片。希望這樣一部作品能成為種子,不止不休。
@ 一只加班小熊
全員演技在線,看張頌文和白客飆戲簡直不要太過癮。少有的現實主義題材,絕對值得走進電影院,打算上映后二刷!
@ 拖拉斯基突突突
《不止不休》好像是一個觀念矯正器,矯正非理性的恐懼,嘗試著建立新的共識。一個驚喜是賈樟柯導演的客串,這部由科長客串并監制的電影也有著濃厚的賈樟柯色彩,喜歡賈科長風格的朋友更是不能錯過。
@ 泡沫的故事匣子
一直很期待,電影沒有讓我失望!很敢拍,聚焦了乙肝群體的困境。白客的演技實在太好了,幾度讓我落淚,希望國內能夠多拍這種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真的很震撼!
@ 一個九十一
黃江和韓東就像鏡子的兩面,以不同的方式映照著世界,而折射出的又都是最純粹的對真相的執著。去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
@ 曦媛
有現實的關照,又有理想主義的微光;有大場面,也有小細節;有小人物,也有大時代。走出影院仍不能平靜,真實的力量如此觸動人心。
@ yaoc
理想難尋,但不該放棄,每一份精力的消耗也該是有價值的。記者是什么?是時代的參與者和記錄者。這世上的事,有哪件是跟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呢?
以上來自魯豫觀影團影迷
映后環節,魯豫也和主創們聊了聊關于《不止不休》這部電影的臺前幕后故事,后面我們也會推出完整版映后視頻,今天先分享部分內容,一起來看
-魯豫對話主創-
-《不止不休》-
導演王晶:做電影和做媒體有點像,都希望這個世界可以更好
魯豫:這部電影是導演的處女作長片,我知道影片從拍完到如今上映其實經歷了很長時間,現在終于可以跟觀眾見面了,作為導演,我想你現在內心一定特別感慨。
王晶:對,這部電影拍完是在2020年年初,到現在三年時間不長不短,感覺很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我這段時間也在想,我們最早想要創作這么一部電影的初衷是什么?其實電影里面有一場戲是能說明我心里面那個想法的,就是頌文老師在陽臺上跟這個年輕的小伙子(指白客飾演的韓東)說:有些事情我們記下來就可以了,咱們當記者的,改變不了什么。但韓東他希望這個世界可以變得更好。您也做媒體,我覺得我們做電影可能跟做媒體有點像,我們都希望有改變,希望有進步,希望有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部電影也是一樣,它可能不是一個“頭版頭條”式的電影,它也許有一天會成為“豆腐塊”一樣的電影放在某個角落,但我覺得我們把它拍完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希望它能慢慢地帶給大家一些新的東西吧。
魯豫:影片有了這樣一個劇本以后,開始要組班子,你當初在選擇演員時是怎么考慮的?
王晶:可能大家覺得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影片,但其實我作為導演,心里面還是有一些比較執拗的東西,選擇老白也好,選擇頌文老師也好,包括這部戲里的每一位演員都好,選擇他們是因為他們讓我心里面非常相信,他應該是電影里面出現的那一個人。
魯豫:影片最后那首歌If There Is A Tomorrow《假若明天來臨》,我看你在微博上說其實原本有個故事要講,但是三言兩語講不清楚。我很好奇,能不能三言兩語講一下這到底是個什么故事?
王晶:我上大學時是混五道口的,就是那種電影學院不好好學習的學生,那會兒五道口的搖滾樂大概滋潤了我整個大學期間的生活,我也是那時候認識的Joyside,那會兒他們是明星,站在臺上,我是喝著啤酒的觀眾,站在臺下,一直沒有私人接觸。直到拍攝這部電影時,我希望能還原一些我印象中2003年對我有意義的場景,于是去了School(北京一家Livehouse),拍了一場搖滾樂演出的戲,當時就認識了Joyside他們,也加了微信,算是追星成功了。這個片子定剪以后,結尾那場戲原本用的是另外一首歌叫Bitter Sweet Symphony《苦樂交響曲》,那首也很好,但又覺得好像不完全對。后來有一天早上,我在開車去機房的路上,看到他們發朋友圈說他們錄了一首新歌,我就在路上聽這首歌。到了機房之后,我跟剪輯師說,有一首歌好像可以,要不要把它放上去聽一下?他就把音樂導入剪輯線,貼到這個時間線上,隨便拖動了一個位置,開始播放。當時我們看完一遍以后,兩個人坐在椅子上一句話沒說,全身起雞皮疙瘩,我發現那首歌簡直就像是為那一幕寫的,所以就義無反顧地給Joyside打了一個電話,說我要這首歌,我一定會讓它出現在電影片尾。對于我而言,這種“巧合”是一個很美妙的瞬間。
白客&張頌文:不要跟我做朋友
魯豫:我在一些花絮里看到頌文老師說,你和白客第一次見面時,你跟他說“你不要跟我做朋友”,因為在影片當中黃江和韓東其實不是朋友,他們是同事和師徒關系,您當時對于呈現這種關系是怎么考量的?
張頌文:謝謝魯豫,我沒有想到今天來會見到您,因為我們都很喜歡您,很多年沒見了,這也是我電影路演第一次見到魯豫老師,大家要珍惜。剛才魯豫老師問得特別好,我確實在現場跟白客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時是在陌陌影業的公司里,我正在跟導演他們聊劇本,后來他們突然說,白客也來了。但他來干什么,我也不知道。然后他進來打招呼,就坐在對面,大家尬了一小會兒,畢竟他有點社恐。但我是社牛癥,我就說,沒事,不用太熟,你不用跟我做朋友。他臉都白了。
后來他走了以后,我跟王晶導演說,一直到中間都隔著他,別讓他跟我太熟。王晶導演就特別能夠理解這一點,他說一定不要熟,因為直到你請他和女朋友小竹來家里吃飯那場戲時,你們倆的關系才遞進的,前面一直不要太熟。我看劇本時也是這么考慮的,就像你去一家單位面試,你作為實習生是不可能跟你的總監或者部門經理太熟的,一定得有個過程,要多相處以后,兩個人的關系才會慢慢地更進一步嘛。
魯豫:白客,說說你當時聽到這句話臉色刷白的時候,心理活動是什么?
白客:我完全不記得我臉色刷白,但我當時確實有點兒緊張,因為那天頌文老師讓我以韓東的方式跟他聊天,就是他是黃江,我是韓東,我是來應聘的,就一直那么聊天。但我當時還沒有對這個角色的人設在心里構建完成,所以還是有點慌張,怕有些問題我回答不了。但經過那一次,我覺得很有意思,那是我從來沒有過的一次體驗吧,反正沒有頌文老師,我也不能很快地把這個人設做好。
張頌文:我最近聽別人說,你在別的組是不是也跟一個演員說過這樣的話?說你別跟我太熟。有嗎?我在橫店聽他們說的。
白客:這招我肯定是用過。
張頌文:真的?哪個戲?
白客:我拍《門鎖》的時候,因為我在里邊演一反派,所以我在片場就沒有跟百何姐說過一句話,一直到殺青我倆都不太認識。
白客:我心里住著一個理想主義者
魯豫:影片中有一處超現實鏡頭,就是電視里正在播放著楊利偉在太空的畫面,然后韓東手中的筆也突然飛了起來,你會怎樣解讀那個畫面?
白客:說實話,我在這部片子里最喜歡的兩個鏡頭就是筆飛起來跟報紙飛起來,我覺得那是一種非常理想主義的呈現。當時我們在平遙放映的時候,很多人對這兩個鏡頭是有異議的,覺得它不太落地,認為它把整個故事變得虛無縹緲了。但我很喜歡這個感覺,就像你看到一個理想主義者在說話時的感覺一樣,會認為他在說空話。一個現實主義題材有這樣的鏡頭其實很突兀,但是如果你看的時候不覺得突兀,那可能說明你的心里邊還有一股莫名的熱血。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就愛上了這兩個鏡頭,所以我覺得也許我真的跟韓東一樣,心中也住著一個理想主義者。
張頌文:未來很多年,我會記得今天這個畫面
魯豫:影片當中,頌文老師飾演的黃江有很多細節太有意思了,比如太太來書房叫你吃飯,你當時正在寫稿,會本能地按一下保存鍵,說“我先把這個(文章)存起來”。這是劇本中原本就有的細節,還是你在觀察完記者的行為舉止后所設計的動作?
張頌文:是觀察到記者包括編劇們都有這個習慣,他們最怕的就是突然電腦沒有電,那前面寫的文章全部白費,所以他們每一次離開座位之前都有個習慣,先保存一下。
魯豫: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你跟韓東發火,說是你的錯還是我的錯?當時你的手“啪”地一下拍到桌子上,下一個鏡頭是你又看了一眼自己的手,能感覺到那個動作非常使勁兒。
張頌文:對,因為拍的那個地方有很多大頭針,我當時拍完就感覺特別疼,懷疑是不是(大頭針)扎進去了,所以看了一眼,但沒扎進去。
魯豫:我還在一個花絮里看到,應該是您第一次去見導演時穿的那套服裝,就是您在2003年去一個報道過非典的記者家里看見他穿的那身衣服。
張頌文:對,2003年,當時我已經在北京電影學院當助教了,然后就發生了非典。后來我很想去接觸一下在一線工作的人,有個同班同學就帶我去見那個記者,我在他家見到他的時候,他拎著一杯茶,穿著一件毛衣外套,里面有件襯衣,我一下就記住了他的形象。所以我去見導演那天,也是穿著這身衣服去見他的,但導演沒有完全采納我穿的那套衣服,后來他有給我類似的衣服,就是我跟秦海璐老師的那場戲,他讓我穿著一件毛衣外套。
魯豫:這算是一種職業本能嗎?就是你會習慣于觀察生活,會關注每個人的細節,可能不會故意記住它們,但是會把這些細節存放在腦子里,等某一天需要塑造某個人物的時候,又會把相關細節給讀取出來?
張頌文:對,我覺得變成我們演員的“下意識”了吧。就像今天,未來很多年,我會記得這個畫面:魯豫穿著什么樣的衣服,留著什么樣的發型——當然,你的發型一般都不變(笑)。我會記得,有很多人舉起手機,還會特別記得你們的手機殼,還有那個戴著“P”字帽的同學,包括天藍色的口罩,我會一直記得。
胡天渝:頌文老師的夸獎讓我沉默了
魯豫:FOX,這是你的第一部戲吧?第一次跟他們一起合作演戲,這種感受應該還是很特別的。
胡天渝:對,第一部。其實剛拿到這個人物劇本的時候,包括在去劇組的路上,我的內心都是比較忐忑的,因為畢竟是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也不太擅長的一個領域,尤其是在這些老師面前,就很怕做不好。但到了之后,最先接觸到的是頌文老師,他見我第一面就非常親切。我還記得和頌文老師打完招呼之后,頌文老師就說:小胡,你非常適合演戲。我說:哦?此話怎講?他說:你的長相就很像路人。當時我沉默了一會兒,覺得也許這就是一種夸獎,因為確實,演戲要塑造很多角色,需要這樣,我也很感謝頌文老師對我的認可。
魯豫:他對不同的角色的確有不同的態度。
胡天渝:對,他那天還給我講了很久的戲,當時正好趕上白客老師在演一場非常棒的戲,他(張頌文)就用白客老師的現場演繹作為案例,給我一點一點地講解,我們就坐在監視器旁,頌文老師其實那天已經下班要回家休息了,但是他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很耐心地給我講中景、遠景、近景,包括每一個動態神情,該在什么樣的景別做出什么樣的表演,我就覺得他特別好。這對于我后面幾段戲的演繹非常有幫助,對我之后的創作也都非常有幫助。
魯豫:你的音樂專業有沒有影響到劇組其他人的音樂喜好?或者說你們彼此之間有沒有相互影響?因為我知道導演應該是喜歡聽搖滾樂的,影片中也出現了相關元素。
王晶:對,我原來是搖滾青年,后來變成了一個嘻哈愛好者,所以網上也有人說,這是第一次搖滾樂和嘻哈音樂如此和平地站在了一起。
胡天渝:其實我也受到王導很多影響,現在也開始瘋狂聽搖滾樂。
魯豫:大家都peace & love了。
王晶:對,peace & love。
張磊:別看角色小,衣服試了將近20套
魯豫:張磊老師在片中的戲份雖然不多,但您的表演可是活靈活現的,很像是以前在雅寶路(指服裝批發市場)做生意的那種老板。不知道您當時在接下這個角色時,對于這個人物都做了哪些設計?
張磊:導演當時讓我來演這個角色,別看角色這么小,但試衣服可能試了將近20套,包括各種眼鏡都試了很多。我其實很少演這種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但扮上之后一看還不錯,變得特別有信心,就把這電影給演了,我覺得還是挺過癮的。
白紅標:讓姚主任說出真相的是良知
魯豫:白老師在這部戲里面演一個醫生,其實這個角色不太好演,不知道您在塑造這個人物時是如何考量的?是要更加凸顯這個人物的性格還是他的職業性?
白紅標:都有。其實當時導演讓我演這個角色的時候,我有一些緊張,我說我能行嗎?導演很可愛——標哥,你沒問題。但還好,因為我媽媽生前就是醫生,我從小就能感覺到作為醫生的責任感。我覺得他作為一個檢驗科主任,最后能把所有真相告訴給韓東,靠的是他的良知,是他心里的東西。
魯豫:那場戲其實蠻打動我們的,在我看來,當時在那輛車里坐著的,一個是記者,一個是醫生,他們代表了這世上最冷靜的兩種職業,但恰恰這樣兩種人,讓那樣一個狹小的空間彌漫著最極致的情緒,那一段還是很打動人的。
白紅標:其實那場戲,我說著說著情緒就出來了,拍完我還問導演,會不會有點兒過?導演說沒有,挺好。那場戲中間有一段可能剪掉了,就是他(韓東)拿著錄音筆還要再錄音,我說你別錄,最后他拿著筆要記下來,我說你記什么呀!其實都是下意識的,那天我倆在車上的戲,雖然他(白客)臺詞不是很多,但是眼神的交流很有感染力,所以最后姚主任還是放下了,就該說的就說了吧。
程小夏:韓東哥哥是英雄
魯豫:這部戲的時間背景是在2003年,小夏你那時候還沒有出生,所以戲里的那個年代、那些事情你是完全沒有經歷過的,那你是如何接近這個人物的?劇組的老師們有沒有給你講過一些當年的事?
程小夏:因為我比較喜歡歷史,所以一開始會有一點點了解,后來王導一直特別溫柔地給我講那個年代的事情,就可能了解到更多吧。當我知道那些病毒攜帶者被排斥、被歧視的時候,其實心里很難受,如果我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我想我應該也會竭盡全力地把這件事曝光出來,讓更多人知道,為他們發聲。我覺得韓東哥哥就是一個英雄,因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為這些弱勢群體發聲,為他們爭取到一些權利,感覺很厲害。
魯豫:導演,你的“火種”已經播撒出去了,我覺得這部電影上映之后,可能真的會有一批年輕人對于新聞行業、對于記者這一職業產生熱望,就像20年前的那些年輕人一樣,這很有可能。
王晶:對,希望這些有意義的事情,有人可以一直接力做下去。
-魯豫觀影團 ·推薦理由-
作為導演的處女作長片,能夠拍出這樣的水準已經相當不錯,而這部片子所傳遞的價值則會讓它成為2023年最值得觀看的院線電影之一。韓東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與其茍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正是對“韓東們”的真實寫照。很難得看到如此赤誠的一部作品,這樣的好電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