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中英兩國交往不斷增加,中國來英留學人數不斷攀升,在英華人數量也越來越多。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2021年5月發布的數據稱,英國的華僑華人總數約為70萬人,占英國總人口的1%,是繼印巴裔、非洲裔之后的第三大少數族裔。
與此同時,在英華人的職業也越來越多元化。他們中有業余時間在英國當志愿警察的職業經理人,也有從餐飲業轉行的車行老板,還有自創奶茶品牌的留學生,以及成為“駕考達人”的帝國理工在讀博士(請拉到文末查看)。
旅居英國的青年鋼琴演奏家李斯倩,從四歲半開始學鋼琴。如今,鋼琴已經陪伴她走過了整整26年。
在奮斗路上,她有過彷徨,也有過挫折,依然對藝術有所堅持。
2月2日中午,英國布里斯托圣喬治音樂廳里座無虛席,李斯倩的鋼琴獨奏音樂會正在這里舉行。
演出完畢,臺下掌聲雷動。在觀眾熱情的歡呼聲中,已經下臺的李斯倩再次走回舞臺中央。她向觀眾深深鞠躬,以示感謝。
▲李斯倩在布里斯托“午間音樂會”表演結束后謝幕
布里斯托的“午間音樂會”(Lunchtime Concerts)是圣喬治音樂廳的標志性演出活動之一。在每個忙碌的周中,主辦方都會挑選一名世界級的音樂家,為觀眾們呈現一場令人難忘的演出。
事后主辦方表示,李斯倩該場演奏會成為了“午間音樂會”有史以來門票銷售數量最多的演出。
享譽歐洲的安納西古典音樂節(Annecy Classical Festival)曾這樣評價李斯倩:“她的演奏優雅、充滿活力,她擁有精湛技巧和才能,是一顆迅速升起的鋼琴新星。”
演奏家、大英帝國榮譽騎士勛章獲得者、2018英國利茲國際鋼琴比賽評委會主席保羅路易斯(Paul Lewis CBE)也稱贊李斯倩是“極為真誠的青年音樂家”,并稱她的現場演奏為“引起轟動的演奏”。
從重慶到成都再到北京,從美國波士頓再到英國倫敦,為了在鋼琴演奏上有更高的造詣,在與鋼琴結緣的26年里,李斯倩沒有停止過奮斗的腳步。
01
“我要去北京!”
小時候的李斯倩特別害羞,媽媽希望她能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打開自己,于是讓她去學架子鼓。
四歲半的時候,李斯倩聽了一次鋼琴演奏會,就突然迷上了這種能發出悅耳聲音的樂器。“我們家上上下下,沒有人是專業做音樂的,但全家人都很喜歡音樂。”
很喜歡彈琴唱歌的舅爺,成為了李斯倩的啟蒙老師,向她傳授了扎實的鋼琴基礎知識。
李斯倩也不負眾望,從小就展現出了一定的鋼琴天賦:她五歲登臺演出;七歲師從四川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育家鄭大昕教授;在重慶參加比賽,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各種兒童鋼琴比賽的大獎,都被她拿了個遍。
▲李斯倩五六歲的時候,在重慶參加鋼琴比賽
為了跟隨鄭老師學琴,每兩周的周六晚上,李斯倩就和媽媽從重慶坐過夜火車去成都。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兩人下了火車就往川音趕,在門口簡單吃個早餐,李斯倩就去上課了。
下課之后,她又跟著媽媽坐五個小時的大巴車回到重慶。等到了家,已是晚上,李斯倩稍作洗漱就得上床睡覺,周一還得正常去上課,如此循環往復。但小小年紀的她,卻從沒有一句抱怨。
李斯倩和媽媽在重慶和成都兩地奔波,一跑就是三年。
在鄭大昕教授的帶領下,李斯倩四處參加比賽,累積經驗。鄭教授很看好她,希望她能入讀川音附小,進一步提高鋼琴水平。
一家人也在川音附近租好了房子,準備讓李斯倩和媽媽搬過去住。
一天,李斯倩的爸媽和外公專門請了一位司機,四人一起拉著一車家具去成都。誰知路上出了意外,車在高速公路上爆胎翻車。“家具都摔爛了,好在人都只是受了輕傷。”
事后回想起來,李斯倩覺得似乎老天在冥冥之中提醒她:應該選擇比川音更大的舞臺去施展自己的才藝。
▲在倫敦1901 Arts Club的獨奏會上,李斯倩演奏了拉赫瑪尼諾夫鋼琴曲目《悲歌》片段
意外發生后,李斯倩暫時放棄了報考川音附小的念頭,但她的鋼琴才華依然無法掩蓋。
正好在那時,中國著名鋼琴演奏家鮑蕙蕎教授在一次比賽中聽到了李斯倩的演奏,便說:“這孩子應該去北京。”
2003年初,在和家人商量之后,李斯倩臨時決定要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當時時間很緊,而且我年紀太小了,對北京一點概念都沒有,只覺得好遙遠。我媽媽對考試也不是很了解。”母女倆就這么去北京了。
李斯倩依然清晰地記得,2003年的3月4日那天,媽媽陪著她從重慶來到北京,參加中央音樂學院附屬小學的考試。
▲李斯倩與兩位恩師——鮑老師(左)、鄭老師(右)在北京合影
到了北京之后,正好遇上“非典”,一切社會活動都停止了。原定于當年3月進行的考試,也被迫推遲三個月。而這恰恰給李斯倩爭取到了寶貴的練習時間。
那三個月里,她每天就在鮑老師的鋼琴城里進行封閉式訓練。“從早練到晚,隨時上課。”
苦練三個月之后,李斯倩戰勝了全國各地與她同齡的鋼琴高手,拿到了當年央音附小招生考試第一名。那一年,她只有10歲。
媽媽問李斯倩:“你想不想去?”沒考試之前,母女倆對未來并沒有很清晰的規劃,走一步看一步。
▲長大之后的李斯倩一直很感恩父母的付出
這時的李斯倩面臨著兩難選擇。“學音樂是件非常需要投入的事兒。不僅各種經濟開銷要增加,而且我媽媽也得陪著我一起去北京。但如果放棄這個寶貴的機會,也許將來有一天,我會后悔。”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李斯倩特別堅定地和媽媽說:“我要去!” 理由也很簡單,“他們的教室太好了,特別新,我想在那里學琴。”
為了圓女兒的鋼琴夢,李斯倩的媽媽也辭去了工作,陪著李斯倩來到北京。
02
學琴路上的兩大“護法”
波蘭世界級鋼琴大師伊格納西·帕德雷夫斯基曾說過:“學習技術必須耐心、刻苦,并持之以恒;沒有技術,藝術就不過硬,就沒有風格,沒有特性。”
彈鋼琴所需要掌握的嫻熟技巧,是以長年累月的練習為基礎的。對于從小學鋼琴的孩子來說,往往是以犧牲自己玩樂及休息時間為代價的。
▲今年2月,李斯倩在布里斯托的鋼琴獨奏音樂會舉辦前,她正與St George’s Bristol的CEO Samir Savant進行討論
李斯倩自詡是一個“很坐得住的人”,但她畢竟還是個孩子,也有“坐不住的時候。“這時只有靠媽媽了。” 她意味深長地一笑。
李斯倩和媽媽租的房子就在央音附近,那一片住的都是學音樂的學生。
每天早上,李斯倩的媽媽只要一聽到其它孩子練琴的聲音,就特別著急地把女兒從被窩里拉起來。“我那時特別愛睡覺,一天至少要睡九個小時才夠。我媽就總說:‘你看看誰誰誰家的孩子已經開始練琴了,你還在睡覺!’”
▲李斯倩從小就有一種不服輸的勁兒
能熬過學琴早期那段最枯燥的日子,李斯倩說她除了要感謝要求嚴格的媽媽之外,還得感謝鮑老師。“沒有她,我就不會去北京。”
“鮑老師教學生是按照演奏家的標準來培養的。”在鮑老師的帶領下,從十歲起,李斯倩就開始在全國以及世界各地比賽和演奏,她也有著比同齡人更豐富的閱歷。
見得越多,她就越想變得更好。“我一直憋著一口氣,不能讓自己放松下來。”
03
疫情中一度迷失
在別人眼中,李斯倩的鋼琴之路是一帆風順的。
2011年,她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央音附中,并保送了本校的鋼琴系本科。同年,她又成為唯一入選中國首批重點培養 “拔尖創新人才” 計劃的鋼琴表演專業學生。
從央音本科畢業之后,李斯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師從著名鋼琴演奏家、國際鋼琴比賽評委亞歷山大·柯桑迪亞(Alexander Korsantia)教授。
2017年,她獲得了音樂研究生學位以及“杰出畢業生”稱號,2019年又榮獲了演奏家文憑。
▲李斯倩在美國的畢業音樂會
2018年9月,李斯倩參加了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鋼琴比賽之一的利茲國際鋼琴比賽(Leeds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在這次比賽中,李斯倩闖進了半決賽。
▲在2018利茲國際鋼琴比賽中,李斯倩和英國小提琴家Jack Liebeck合作演奏室內樂
李斯倩從小就很向往歐洲濃厚的藝術氛圍,這次比賽也讓她萌生了到英國繼續深造的想法。“我是一個不太習慣過得太舒服的人,換個地方生活,或許能讓我有機會挑戰一下自己。”
2019年,李斯倩被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錄取,她也從美國波士頓來到了倫敦。
▲李斯倩和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Alfred Brendel,在利茲國際鋼琴比賽酒會上合影
但剛來幾個月,英國就因為新冠疫情進入了封鎖狀態,這徹底打亂了李斯倩的生活。“學校的鋼琴課只能移到線上進行,這對我們影響挺大的。音樂課如果不能面對面教授,很多東西沒法直觀地感受到。”
封鎖期間,英國的演藝行業也基本停滯,李斯倩完全失去了演出的機會。更讓她煩心的是,簽證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為了我的音樂道路,爸媽已經付出了太多。” 李斯倩很想靠自己的努力,早日在英國立足。
面對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幾乎有整整兩個月,她都沒法集中注意力練琴。這對于一位立志成為鋼琴演奏家的人來說,是很危險的。
幸好她有三位特別優秀的老師——中國的鮑蕙蕎教授、美國的亞歷山大·柯桑迪亞(Alexander Korsantia)教授以及英國的諾瑪·費舍爾(Norma Fisher)教授,他們都給予了李斯倩無私的幫助。
▲李斯倩在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老師——柯桑迪亞教授
▲李斯倩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老師——諾瑪·費舍爾教授
“這些老師都是經歷了無數磨難的藝術家。他們中有的人曾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備受打擊,有的人曾因為生病而改變了人生軌跡,但他們都沒有被生活中暫時的困難所打倒。”
老師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李斯倩:這場疫情根本算不上什么,千萬不要放棄。“ 如果沒有他們的鼓勵,也許我真的就垮了。”
2021年初,新冠疫情帶來的陰影逐漸散去,各種文藝活動也逐步恢復。在因疫情推遲了一年之后,李斯倩入圍的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師賽和悉尼國際鋼琴比賽也以網絡參賽的方式進行。
▲李斯倩在倫敦Steinway Hall,她彈的這架鋼琴是全球唯一一臺施坦威Royal Albert Hall限量系列九尺演奏琴
“參加比賽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和其他參賽選手有學習交流的機會,也可以真正身處其中,享受頂級國際賽事的音樂氛圍。而線上比賽,完全以錄音的方式進行,這種感覺很不一樣。”李斯倩不太喜歡這種方式。
其實在此之前,李斯倩已經有了很多重大比賽的經歷了,而且當時她的狀態并不好,也不具備參加比賽的硬件條件。
“頂級國際鋼琴賽事就只有這么幾個,入圍率也非常低。既然我有幸入選,就一定要去參加,才不會后悔!”李斯倩又拿出了那種拼勁兒。
因為疫情,李斯倩很難找到練琴的地方。最后,她找到了一個教堂。每晚在教堂關門后,她就一個人在那里練琴。
由于比賽的巨大壓力,李斯倩還整宿整宿地失眠,但她一一克服了這些困難。“參加比賽讓我感覺圓滿了。Feels like ticked all the top competitions.”
04
堅持藝術底線
“英國是一個很適合藝術家自由成長的地方,它的環境比較寬松,聽眾也相對包容。只要你能不被外界的聲音干擾,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東西出來,對任何背景和種族的藝術家來說,都是有機會的。”
▲2022年,李斯倩受邀做客BBC Radio 3《In Tune》訪談節目
過去一年里,李斯倩一直在英國各地登臺演出。“你參與演奏的音樂會越多,認識你的人就越多,機會就越多,舞臺也就越大。”
▲在曼徹斯特Bridgewater Hall演出后
她是個很享受演出的人,尤其喜歡在類似Fidelio Cafe這樣有格調的音樂餐廳里演奏。“觀眾們舉著紅酒杯,靜靜地聽你演奏,你能看到他們臉上細微的表情。你會感覺和觀眾的距離非常近。演出結束,觀眾還會走上來,和你聊兩句。”
▲今年2月,李斯倩在Fidelio Cafe舉辦音樂會
“我希望古典音樂不僅僅能讓人在音樂廳里聽到,還能被帶到觀眾更多的地方,讓它真正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業余時間里,李斯倩也會在小紅書賬戶上發一些自己的演奏視頻,她還會固定發一些經典曲目的樂譜解析。
經常會有人建議她:“發些有噱頭的爆款視頻。”卻被她拒絕了。她一直認為:“這種‘爆’的東西很快就會沒有了”。
李斯倩注意到,現在社交平臺上比較火的彈鋼琴的視頻,往往是一些彈得又快又響的曲子,“似乎只有彈得快就是好。”
在她看來,這是對大眾音樂審美的一種誤導。“真正高級的音樂是需要時間沉淀,需要被理解的。而社交平臺往往為了追求流量,忽視了這些東西。”李斯倩一針見血地指出。
▲李斯倩為在布里斯托圣喬治音樂廳舉行的獨奏音樂會熱身,演奏李斯特的《梅菲斯特圓舞曲》片段
進入央音附小前,李斯倩就已經把彈鋼琴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了。在她童年記憶里,幾乎沒有什么玩樂的時間,每天的生活“除了練琴就是學習”。
她一度以為,要達成自己的愿望,“只要把琴練好就行,其它什么都不用管。” 但 在接觸了一些英國藝術家之后,李斯倩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鋼琴很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
“作為鋼琴演奏家,你分享的東西其實就反映了你的音樂品位,你的性格魅力,這些都不是坐在鋼琴前就能完成的。”李斯倩解釋道,“藝術家的生命周期很長,人生閱歷的積累也是急不來的。”
▲2022年,李斯倩在英國視覺藝術家Luke Jerram的The Earth GAIA巡回展舉辦獨奏音樂會
現在的李斯倩,越來越享受彈鋼琴帶給她的樂趣。 在不需要準備演奏會的日子里,她會刻 意保持與鋼琴的距離。
“我喜歡出門和人社交,看不同形式的表演。” 當她再度坐到鋼琴前時,也會有一種“靈感迸發”的感覺。
和很多藝術家一樣,在追求藝術夢想的道路上 ,李斯倩不可避免地要面 對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藝術和經濟之間進行平衡。 她坦言自己也一直在學習當中。 在李斯倩眼里,藝術家既要追求一定的生活品質,也不能活得太舒服,“不然就沒有進取心了。 ”
談到對未來的規劃時,李斯倩用了“小火慢燉”這個詞來形容。“我不想做所謂的‘明星’,希望自己能在藝術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做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 The End -
文 林卉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內容合作或商務合作,請發郵件至:editor@thechineseweekly.com。
更多相關文章請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