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鄧小平第3次復出。
由于前一年,毛主席和周總理的不幸病逝,復出后的鄧小平需要承擔越來越多的工作。1977年8月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原本多項職務的鄧小平,又被推選為副主席。
這么多職務壓在肩頭,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著實是有些忙不過來。所以,仔細考慮后,1979年年底,鄧小平做了一個重要決定:不再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職務。
要知道,以鄧小平的資歷和能力,兼任總參謀長職務,全軍上下都是服氣得很?,F在他要卸任,這新總參謀長的人選無疑是個難題。
事實也證明,新總參謀長的人選確定,確實是“一波三折”。本期,筆者就帶大家走進那段塵封的歷史。
一:鄧小平一向很看重楊勇
鄧小平決定不再兼任總參謀長職務后,他便把物色新總參謀長人選的事情,交給了時任軍委副主席的老帥聶榮臻負責。
對此,聶帥第一時間想到了一個人:開國上將楊成武。
聶帥會想到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此時的楊成武在福州當軍區司令員,同時也兼任著總參副總參謀長的職務。
調到福建軍區前,楊成武在北京擔任總參第一副總參謀長。當時的總參謀長職務正是由鄧小平兼任,那個時候鄧小平就公務繁忙,沒有太多時間主持總參的工作,所以楊成武雖然名義上是第一副總參謀長,但實際上總參的工作基本由他來主持。鄧小平也曾公開說過:“成武同志是咱們的班長,我只是掛名而已。”
而且就連楊成武調任福州軍區司令員,也是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后親自點的將。因為當時原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將軍因意外去世,福州和臺灣隔海相望,臺灣當局和美帝國主義都是虎視眈眈。為了穩住福州軍區的形勢,鄧小平這才讓楊成武去福州軍區坐鎮。
所以,聶帥考慮新總參謀長人選時想到楊成武將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為此,聶帥還專門給軍委寫信,將這一想法匯報了上去。但遺憾的是,聶帥的提議在當時還是有人覺得不太合適。
沒辦法,鄧小平決定親自負責此事。在廣泛征求了黨內、軍中的一些老同志的意見后,一個新的人選浮出水面:開國上將楊勇。
這個人選,在當時來說可謂是再合適不過。因為自從1977年9月,在鄧小平的建議下,楊勇就開始擔任總參副總參謀長。在另一位副總參謀長楊成武兼任福州軍區司令員后,總參謀長鄧小平又有太多其他事務需要處理,所以從那時候開始總參謀部的常務事務其實都是楊勇在具體負責。
這期間,還發生過一件趣事。
1978年6月,楊勇率團訪問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方面考慮到楊勇只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他們的總統鐵托便沒有出面接見,只是讓南斯拉夫人民軍總參謀部對等接待。
結果,3個月后,南斯拉夫人民軍總參謀長斯塔查·波托查爾率團訪問中國。在訪問期間,斯塔查·波托查爾才搞清楚,原來楊勇名義上是副總參謀長,但實際上卻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當家人”,而且是赫赫有名的將軍。
這件事也讓斯塔查·波托查爾頗為難為情,他還為此鄭重其事地向楊勇道歉:“我明白了您在中國軍隊的身份,我們當時接待您的規格不夠??!”
從這件事上,我們就能看出楊勇在軍中的影響力。
也正因為是這樣,所以當鄧小平和黨內軍中老同志溝通后,楊勇接替總參謀長這件事基本上屬于“板上釘釘”了。甚至,當時軍委的一位領導還找張震將軍談過話,在張震將軍的回憶錄中,關于這次談話是這樣描寫的:
“考慮到楊勇一直當指揮員,對參謀業務不太熟悉,決定調你任第一副總長,協助他工作。”
通過張震將軍的回憶,我們不難看出,當時軍委已經決定讓楊勇接替總參謀長職務,甚至都已經開始為他選副手了。
然而,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件事即將落定之際,又出現了新的變故。
由于楊勇擔任副總參謀長,主持總參謀部日常工作期間,辦事雷厲風行,始終堅持原則,這也導致有些人對他有意見。因此,當楊勇接替總參謀長職務的消息出來后,這些人開始寫舉報信寄到軍委等有關部門。當然,這些舉報內容都經不住檢驗,所以這些寫舉報信的人連名都不敢署,都是寫的匿名舉報信。
雖然組織對楊勇將軍很是信任,但在那種情況下,如果不查清舉報信中的那些事情,楊勇確實不便接替總參謀長職務。后來舉報內容查清楚后,鄧小平還專門托人給楊勇帶過話:“你的那些信查了,你沒有問題?!?/p>
然而,因為舉報信的事情,楊勇接替總參謀長職務這件事只能擱置。
事情到了這一步,該怎么辦?鄧小平和幾位老帥們,只能反復商量。最終,一個合適的人選出現在他們的討論里: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上將。
二:悠悠戰友情
楊得志要出任總參謀長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來。此時,難免有人擔心楊勇將軍的態度。雖然大家都知道楊勇一向服從組織安排,但畢竟早前他要上幾乎是鐵板釘釘的事,現在換了他人,大家還是有些擔心他心里會有失落。
但事后,大家才發現這樣的想法實屬多慮!在得知最后人選是楊得志將軍后,楊勇心服口服。他一見到楊得志,就直喊:“哥,老楊哥!”
那么,楊勇和楊得志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往事?能讓楊勇對楊得志這般心服口服?
楊得志和楊勇是湖南老鄉,兩人都很早就參加個革命,楊得志比楊勇年長兩歲。1928年,楊得志參加了湘南起義,這一年他只有17歲;1930年,楊勇加入中國工農紅軍,這一年他也是17歲。
不過由于所屬部隊不同,楊得志和楊勇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只聞對方之名,不曾見對方之人。直到1936年在陜西召開的一次干部會議上,已經成長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第一路軍第一師副師長的楊得志,才第一次見到成長為第四師第四團政委的楊勇。
閑聊中,兩人才知道彼此是湖南老鄉,而且老家還是相鄰的兩個縣。楊勇得知楊得志比自己大兩歲后,當即脫口而出,叫了楊得志一聲:“老楊哥。”從此以后,這一聲“老楊哥”也就成了楊勇對楊得志的固定稱呼。
而且,在此后的漫長戰爭歲月里,楊勇還曾先后兩次給“老楊哥”擔任副手。
1941年7月,魯西軍區和冀魯豫軍區合并,統稱冀魯豫軍區。原本擔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和擔任魯西軍區司令員的楊勇,得以在同一單位共事。楊得志擔任新的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勇則擔任副司令員。
后來,由于解放戰爭局勢的原因,兩人分開。楊得志在晉察冀軍區戰斗,參與了解放華北的一系列戰斗,后來則率領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挺進大西北;而楊勇則隨著劉鄧大軍南下,先后參加了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后來率領著人民解放軍第五兵團挺進大西南。
雖然分屬不同的戰略區,但他們的大名早已在軍中傳開,他們經常能從別人口中,聽到對方又在哪里打了大勝仗的消息。距離,并沒有淡化他們間濃濃的戰友情。
新中國成立后,楊得志擔任陜西軍區司令員,楊勇擔任貴州軍區司令員。
就在全國人民都以為久違的和平來到,終于能夠好好地建設新中國之際。朝鮮戰爭爆發,美帝國主義攛掇“聯合國軍”進入朝鮮。最終毛主席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抗美援朝,為新中國打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和平局面。
于是,早已憑借赫赫戰功打出威名的楊得志和楊勇,在組織的安排下,先后率領志愿軍第十九兵團和第二十二兵團入朝。當時,踐行的周總理還打趣道:“要把你們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都拿出來,叫做‘三楊開泰’!”
就這樣,楊得志得以和楊勇繼續并肩作戰。后來,楊得志被任命為志愿軍司令員,楊勇擔任副司令員,楊勇再一次給“老楊哥”當起了副手。
從朝鮮戰爭回來以后,由于表現突出,楊得志和楊勇被組織委以重任,在不同的軍區擔任司令員,但地理上的距離并沒有隔斷他們之間的濃濃戰友情。
尤其是在那段特殊的年代,楊勇落魄,楊得志頂著壓力專門邀請他來自己坐鎮的濟南軍區住。對楊勇來說,楊得志是在關鍵時候愿意為自己挺身而出的過硬交情。正是由于他,楊勇在那段時間少吃了很多苦。
相信看到這,很多讀者朋友應該就能理解:為何當得知接替總參謀長的人選是楊得志的時候,楊勇會那般心服口服,因為他的“老楊哥”確實有足夠的資歷和能力。
就這樣,1980年2月,楊得志正式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而楊勇則繼續擔任副總參謀長,給“老楊哥”當副手,協助“老楊哥”主持總參工作。
當時楊勇的身體欠佳,但為了讓楊得志能夠熟悉部隊情況,他經常陪著楊得志到外地視察。1982年的時候,楊勇被確診為肺癌,病情嚴重,楊得志得知情況后勸他休息,但楊勇卻執意不肯,依舊奮戰于工作崗位,直到身體完全不能支撐工作,他才住院接受治療。
然而,由于常年的勞累,楊勇的病情始終沒有好轉。期間,楊得志多次到醫院探望,但每次楊勇都會勸說老楊哥:“我的病情我知道,你工作多,不要為我分散精力。”
1983年1月5日,楊得志接到醫院通知:楊勇病危。他第一時間趕到了醫院,看著醫務人員搶救楊勇,情況穩住后他才返回繼續工作。但不幸的是,就在他離開后的次日凌晨,楊勇病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