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一直覺得二戰德國兵是最帥的,這個印象最早來源于電影《虎口脫險》,那些戴著M35頭盔、騎著挎子的德國憲兵雖然是反派,但有種邪惡的帥氣。
后來,我上課聽不進去的時候,學會了一個解悶的辦法,簡筆畫德國兵。時隔多年,這個手藝竟然還沒忘。沒辦法,作為鋼鐵直男,從小就對M35的側面線條毫無抵抗力。
長大后了解了更多的二戰歷史,才知道納粹的形象設計是元首親自關懷下的產物。從軍服款式到LOGO設計,再到主輔色的搭配,這位帝國最偉大的美術落榜生都要親自過問。作為士兵形象重要組成部分的鋼盔設計,更是要得到元首本人的認可。
也正是因為他這種對形式感的潔癖,一種防彈性能優秀,但不符合帝國審美的鋼盔,被打入冷宮十多年,直到1956年才重出江湖。
1956年5月1日,東德人民軍的成立儀式在柏林舉行。
當天,人民軍儀仗隊以嶄新的形象亮相。他們身穿灰色制服,頭戴一頂側面裝飾著黑、紅、金三色盾牌、個性十足的鋼盔。不過,這頂新款鋼盔卻招來了一邊倒的惡評。很多人說它“看起來很傻”,西方媒體更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評價,說這是東德對蘇聯鋼盔的拙劣模仿,只是更丑而已。
但真實情況是,雖然新鋼盔取代了之前使用的一種類似M35的德國警用盔,但它也是根紅苗正、如假包換的德國血統,和蘇聯真沒什么關系。
那么,這個突然出現的新鋼盔到底是什么來歷?這事兒還得從二戰剛爆發時說起。
1939年,納粹德國帝國研究院下屬的國防技術材料研究所,進行了一次測試。他們對當時幾個主要國家的制式鋼盔做了性能對比。
測試時,技術人員用輕武器對英、美、德等國的鋼盔樣本作了“彈道試驗”,也就是用不同槍械,從不同角度和距離射擊鋼盔,從而得到防護數據。
全面測試后材料研究所發現,參與試驗的鋼盔樣本,在防護能力上都不能讓人滿意,其中表現最差的是英軍鍋蓋盔“Tommy”。德國人自己的M35雖然防護面積還不錯,但防彈能力也有欠缺。
科研人員希望為德國士兵制造出一種防彈能力更出色的鋼盔。他們設計出一種輪廓帶有明顯傾斜角度的外形,并且把鋼盔的外表面線條,處理得盡可能簡潔、平滑。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子彈和彈片在碰到鋼盔后,有最大可能產生滑跳,從而減少被擊穿的概率,它的原理有點像后來出現在坦克上的傾斜式裝甲。
經過不斷對比測試,研究機構選出了防彈性能最出色的B和BII兩種方案,于1942年試制出了樣品。
陸軍武器辦公室立刻把方案上報希特勒,希望能夠盡快定型、配發部隊。但元首看了這個設計后卻立即否決,原因很簡單:太丑。
希特勒認為,德國士兵的形象必須完美,目前的M35鋼盔在這方面表現出色。他無法接受這種外形丑陋的新設計,認為佩戴這種鋼盔對士兵的形象來說,是一種災難。
前邊我們已經說過,元首是一個對形式感極為看重的人。
盡管遭到了“最高否決”,但新頭盔項目卻并沒有被停止。這是因為,元首雖然反對,但還有更多的人支持。
首先,陸軍醫療檢查委員會希望更換新式鋼盔,因為戰場上有越來越多的士兵,在佩戴M35后頭部仍然受了重傷。
其次,國防工業部門也想換掉M35,因為它占用了太多資源。事實上,德國已經開始對M35和M40的工藝進行簡化。隨著戰爭形勢越來越嚴峻,加工起來費時費力的M35,已經不是德國工業的最佳選擇。
在現實需求的推動下,陸軍武器辦公室通過了一份備忘錄,很低調地允許新鋼盔的研制繼續推進。此后項目的進度雖然不快,但卻進行的有條不紊。
1943年新式鋼盔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并在軍校學員中進行了少量試裝。結果表明,無論舒適性還是防護力,新鋼盔都達到了設計要求。
1944年秋天,鋼盔替換方案被再次呈送給希特勒。這次陸軍武器辦公室把新鋼盔命名為M45,可見他們信心很足。
近兩年來新獲得的進展和數據,讓m45的優點看起來很有說服力,它能否取代M35及其衍生型號,只等希特勒的一句話。
再次看到新鋼盔時,元首才知道研究計劃一直在悄悄進行。雖然他沒有因為背著他進行的計劃而懲罰任何人,但卻再次否決了把新式鋼盔投入量產。
也許是因為,源自一戰的M35在希特勒眼中既有歷史傳承,又能代表帝國形象,所以不容置換;又也許,此時的戰局已經讓他無暇顧及小小的一頂鋼盔。但不管怎樣,希特勒的一紙禁令讓M45的開發,就此止步。
此后關于M45的記載,只出現在一些蘇聯士兵的日記中,他們回憶曾在進攻柏林時,見過一種數量稀少但很奇怪的鋼盔;據德國方面記錄,M45的裝備數量只有區區幾百個。
時間很快來到1956年,此時蘇聯決定把東德警察部隊升格為國家人民軍。蘇聯人要求這支武裝力量的形象,必須要有"社會主義東德特色"。為此國家人民軍后勤管理辦公室接到命令,開發一種符合“新形象”的鋼盔。
沒想到,人民軍后勤部門卻選擇了曾經曇花一現的M45,讓希特勒的棄子重出江湖。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一、M45已經完成了從設計到裝備的全過程,如果直接啟用,可以省去從頭開始研發的大筆資金。而且它自身設計優秀,防彈性能很好。此為天時。
二、德國曾研制出一種“Y”型固定帶和能通風的鋼盔襯墊,作為鋼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性能很出色,還能和M45基本匹配。但它出現時第三帝國已經資源枯竭,所以一直沒能應用。慶幸的是,能生產這些襯墊的工廠,如今都在東德境內,恢復為M45配套,只需舉手之勞。此為地利。
三、蘇聯人希望東德軍隊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如果繼續使用M35或其他近似型號,會引起華約盟國不愉快的聯想。M35的形象實在讓歐洲人民印象太深,智利、阿富汗能用,但德國人自己最好不要再用。
M45的外形迥異于M35,是被希特勒拒絕的德國設計,源自本土又撇清了和納粹的關系,“政治正確”讓蘇聯和盟國都能欣然接受。此為人和。
因此,M45就這樣毫無懸念地于1956年1月小批量投產。這次復產,軍方雖然只對工藝做了一些細微修改,但對它的性能測試卻毫不敷衍。
測試時,人們先后使用TT-33手槍、波波沙沖鋒槍、手榴彈、82毫米迫擊炮、122毫米榴彈炮等輕重武器,對鋼盔進行了10-25米不同距離的射擊和爆炸測驗。
拿到數據后人們發現,M45的防護能力竟然比當時北約和華約的任何鋼盔都優秀。于是改良后的M45被命名為M1956,正式定型。
在美國凱夫拉頭盔問世之前,M1956的防彈性能一直在世界鋼盔屆處于領先位置。
1957年,三種不同頭圍尺寸的M56開始大批生產,一年內就裝備了五萬名東德士兵,并從此成為東德人民軍的標志形象。
除了自用,M56還被東德提供給一些第三世界國家。越戰中,美國戰俘被頭戴M56鋼盔的越共押送的畫面,經常出現在新聞中。任何一種鋼盔,似乎都很難擺脫附加給它們的文化或者意識形態烙印。
雖然M56從此走上了臺前,但說它“丑陋”的聲音卻一直沒有停止。但我想,這也許是它的曝光率還不夠高。
比如我在做關于M1956的視頻之前,對它的外形也不敢恭維,但經過連續幾天的制作,看了十幾個G的M56視頻和照片之后,它在我眼中已經非常順眼了。
更何況M56還很內秀,它曾被評為“20世紀最科學的金屬頭盔”。士兵們評價說,戴著M56在陽光下不會刺眼,刮風下雨時也依然能聽清周圍的聲音;不管是站著、躺著,還是匍匐、翻滾,都不會覺得累贅。
這些舒適性上的優點,主要歸功于M56的可調搖籃式襯墊,以及三條短帶組成的“Y”字形固定帶。這個懸吊系統能讓士兵在長時間佩戴鋼盔時,頸椎不至于產生不適。
從1956年正式裝備開始, M56鋼盔一直服役到柏林墻被推倒。兩德統一后,M56才正式從德國軍隊中撤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