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賊魔歐陽天佐
1945年9月,毛澤東面臨一個頗為頭疼的選擇題。
山東空了,派誰去山東坐鎮(zhèn)。
空了,說的是羅榮桓率大軍渡海挺進東北。
羅榮桓之前是山東一把手,黨政軍最高領(lǐng)導人,他帶隊一走,山東的局面怎么辦?
從哪里找一個和羅榮桓相提并論的人呢?
一、毛主席想起“老上級”
羅榮桓這個一把手,是一個罕見的現(xiàn)象。
他當時的頭銜有,山東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八路軍115師代師長(育帥不在,陳光副師長)兼政委,中共中央北方局山東分局書記,中共中央委員。
在他領(lǐng)導下,山東部隊從抗戰(zhàn)之初的地方部隊,發(fā)展到數(shù)十萬人。
羅榮桓的威名響震宇內(nèi)。
他走了之后,難道山東其他領(lǐng)導人不能接替嗎?
可以明確無誤地講,黨內(nèi)地位,無人可以接替羅榮桓,中央委員和山東分局書記這兩個職務(wù),既意味著中央的信任,又意味著能力上必須獨當一面。
那么是否可以像華中那樣,讓小饒這種不太懂軍事的人管黨、政,另配幾個能打仗的高級領(lǐng)導。
毛主席考慮的就是這種方案。
但是哪怕軍事方面,也沒有合適的人選。
山東軍區(qū)的另外幾位高級領(lǐng)導人,留下的都有誰呢?副政委黎玉、參謀長陳士榘,黎玉長期堅持戰(zhàn)斗在敵后,在開辟山東敵后抗日根據(jù)地上有無與倫比的功勞,對中華民族抗戰(zhàn)的貢獻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黎玉長期戰(zhàn)斗在北方,與中共中央離得太遠,沒有到過江西,沒有參加過早期紅軍的斗爭,尤其是長征,這導致他的政治分量稍微輕了些。
所以羅榮桓走后,黎玉接任似乎并不是最合適的選擇。
至于陳士榘,雖然也是一員猛將,但他的資歷更淺一些,還沒有成長到獨當一面的地步。
那就只能從山東區(qū)外尋找了。
當時育帥已趕往東北與羅榮桓會合,不能再考慮他了。
再就是徐向前。
徐向前在抗戰(zhàn)期間曾率部進入山東,擔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統(tǒng)一指揮山東的抗日武裝。后來中途調(diào)回延安,因病多年未再上前線。
偉人征求軍委及各局主要負責人的意見,很多人都推薦徐向前去山東。
無論能力、資歷,還是威望、交情,徐向前都沒有任何問題。
偉人本來打算拍板呢,結(jié)果徐向前的健康問題讓他望而卻步。
徐帥當時身患多種結(jié)核病、肋膜炎,身體非常虛弱,只能勝任基本的日常辦公,連馬都騎不上。
要他去獨當一面,指揮數(shù)十萬大軍,整日橫戈馬上,風餐露宿,那不是要徐向前的命嘛!
偉人只好罷休。
還有誰能選呢?
千思萬想,偉人意外地把眼光投向一位文人,細細一琢磨,他還挺合適。
想當年,他在紅四軍時,在黨內(nèi),還當過自己的老上級呢。想到這里,偉人不禁為之莞爾。
二、文人能掌軍嗎
這人就是陳毅,剛剛參加完中共七大,他時任新四軍軍長,正準備返回江蘇新四軍駐地。
陳毅軍事上是否一流名將?這個咱們不能妄加評論。
且不說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打得如何,至少堅持下來就是勝利,沒有兩把刷子堅持不了那么久。
進一步言之,抗戰(zhàn)期間,陳老總臨危受命,在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面臨生死存亡之時,挺身而出代理軍長,幾年之間,挽危救急,至少把新四軍穩(wěn)定下來了。
他在氣質(zhì)風格上,與善謀善戰(zhàn)的育帥、橫刀立馬的彭總、法度嚴謹?shù)膭洝ⅹ殑?chuàng)天地的賀老總以及獨撐華北的聶帥,好像都不太一樣,他更像一位政工領(lǐng)導人,善于言談,活潑開朗,尤其是吟詩作賦,在諸大將中罕有其匹,遍觀黨內(nèi)高級領(lǐng)導,或許只有偉人的詩文,能穩(wěn)勝陳老總一籌。
以至于后世坊間,贈予陳老總一個別號:詩帥。
山東當時的形勢,需要的是陳老總這樣一位文人、詩帥嗎?
肯定不是。
當時山東局勢亂之極矣。
國民黨軍方面,蔣介石派王耀武進駐濟南,控制濟南、泰安、德州等地,另派部隊從海上,乘坐美軍軍艦,登陸青島,一東一西,企圖夾擊山東根據(jù)地。
薛岳還統(tǒng)領(lǐng)十余萬主力部隊,在蘇北集結(jié),準備切斷蘇北新四軍與山東八路軍的聯(lián)系。
當此嚴峻之勢,我山東部隊缺乏統(tǒng)一領(lǐng)導,無法有效應(yīng)對這樣的局面。
山東軍區(qū)當時主力部隊共有8個師。其中一、二、三、七師全部,五、六師的絕大部分主力,18個警備團和基干團,部分軍政干部,共6萬多精銳全都調(diào)走。只剩下四師、八師兩個主力,只有5萬人槍。
魯南八師還是一支組建時間不長的,戰(zhàn)斗力稍次于前幾個師的新部隊。
羅榮桓走之前,考慮到這個情況了,這么多年的根據(jù)地,這么多魚水相連的根據(jù)地群眾,不能白白扔給國民黨。
羅帥主動向中央請求,挺進東北的兵力一個不少,但還得給山東留下點種子。
偉人大悅,當即批準。
于是乎,主力師的干部多留下一些,三師師長王建安、六師師長聶鳳智,山東五大軍區(qū)中最強的膠東軍區(qū),司令員許世友,留下了。
為什么說羅帥逝世后,偉人哀嘆國有疑難可問誰,這可不是過譽,而是多年革命生涯,羅帥表現(xiàn)出的高尚的、偉岸的、無暇的人品掙來的榮譽。
陳毅能不能順利地接管山東余部,偉人雖說下了命令,但也不是一百個放心。
大家看看當時的命令。中央命令新四軍北移,把重心移到山東,江南新四軍全部撤往江北。山東分局并入華東局,由饒、黎、陳、張(張云逸)等組成新的華東局。
什么意思呢?
為了保住華東,把江南的勢力范圍舍棄了。潛臺詞就是,我軍在山東、江蘇的力量,不足以維持這么大的范圍,只好拆東墻補西墻。
可想而知,陳毅的壓力有多大。
壓力之一在于,和山東諸將不熟悉。王建安、許世友、陳士榘、宋時輪等,大部分都是八路軍系統(tǒng)的,陳毅與他們沒有什么交集。
《陳毅傳》如實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當時山東兵力,系統(tǒng)比較雜亂,很多是剛從地方武裝升級為主力的,所謂地方武裝,就是《潛伏》中翠萍張口閉口不離的縣大隊級別,能做到人手一條槍就不錯了。
有的是在某一地區(qū)活動多年而不愿離開“老家”的。
干部方面也是難處多多,有的干部對陳毅不熟悉而個性很強,不太愿意聽招呼。有的彼此陌生,尤其是指揮風格和用兵習慣還需要充分磨合。
陳毅之前也不以軍事奇謀見長,在這種兩頭生的狀態(tài)下,不要說打開山東局面,就是守住原有成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國民黨軍也在打聽山東的對手,得知是陳毅后,都覺得此人固然是共軍宿將,但領(lǐng)導新四軍時并沒有多么像樣的戰(zhàn)績,似乎不足為慮。
三、津浦路三戰(zhàn)定尊位
陳毅到底行不行?
就在敵我雙方都持些疑問時,陳毅突然大展經(jīng)綸打出一套無比凌厲的組合拳,直接就把老蔣震住了。
1945年10月,陳毅歷盡艱辛,穿過國統(tǒng)區(qū),來到山東臨沂,與羅榮桓交接了山東工作。
陳、羅二位是井岡山時期的老相識、老戰(zhàn)友。此時分道迎戰(zhàn),四目相對,唯有責任二字,來不及多說,羅榮桓匆匆北上,山東局面,就此交給陳毅。
陳毅幾乎來不及熟悉情況,就遭遇極其危險的情況。
王耀武正以10萬人的主力部隊瘋狂沿津浦路北進。津浦路就是自天津至南京浦口的鐵路線,是當時南北交通的一條重要動脈。
國民黨軍有鐵路就走鐵路,路斷了就用騎兵和汽車運輸,仗著速度快、兵力多、武器好,以及眾多收編過來的偽軍為虎作倀,竟然連連拿下自徐州至濟南的多處要地。
陳毅此時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暫時忍耐,率山東人馬退入魯中山區(qū),固守已有解放區(qū)。
待新四軍主力北移后,再與王耀武決一死戰(zhàn)。這么固然可保一時之安,但若任王耀武養(yǎng)成規(guī)模,此人是山東人,極其熟悉山東情況,假以時日,再要恢復失陷之地,可就難上加難。
另一種是迎頭頂上,切斷徐州濟南之間的聯(lián)系,鐵路要破掉,中間的幾座關(guān)鍵城市也要吃掉,把已經(jīng)竄到濟南的國軍兩個軍孤懸在我后方。
后一種辦法治本之法,極其難辦,因為陳毅手頭兵力實在太少。
陳毅選擇了第二種打法。
多年征戰(zhàn),陳毅一眼就看穿了國軍兵力的缺點。
當時王耀武邀功心切,后方兵力還沒有集結(jié)過來,他便和薛岳一道,把僅僅十來萬人,分散部署到濟南至徐州間近400公里的廣大空間上。
真是視我軍如無物,欺人太甚。
陳毅與諸將商議感到,國軍的兵力態(tài)勢就像啞鈴,兩頭粗(徐州、濟南),中間細,陳毅眼光十分敏銳,選中臨城(在今山東棗莊市薛城區(qū))、滕縣(今山東滕州市)一帶開打。一共打了三仗,仗仗都打得極其漂亮。
第一仗打鄒縣。此地距濟、徐二市都比較遠,國民黨軍力量不足,來不及派主力過去,命令剛收編的偽軍2500人,和已經(jīng)放下武器的200名日本鬼子,一同占領(lǐng)鄒縣,拒絕八路軍占領(lǐng)。
陳毅命令八師以主力奔襲,日偽軍還沒明白過來怎么回事便被全部殲滅,一個都沒跑出來,把王耀武打了個干瞪眼。
第二仗消滅吳化文。
吳化文那時剛剛“反正”,搖身一變又成國軍,不自量力地前來進犯,陳毅集中將近兩個師,設(shè)伏全殲了吳化文部,殲敵4000余人,又是一場包餃子之戰(zhàn)。只跑了一個吳化文。
接連兩個勝仗,恰巧陳毅夫人張茜也來到軍中,夫婦二人闊別一年多,陳毅戰(zhàn)勝之后又見夫人,心懷極暢,兩人各騎一匹馬走在隊伍前面。軍中喜氣洋洋,甚是高興。
第三仗是滕縣之戰(zhàn),山東八師連勝兩仗,士氣上來了,怎么打怎么有,以一個師對一個師,居然生吞活剝了守滕縣的一個師的國軍,斃傷俘敵8600人。但令人惋惜的是,八師師長王麓水到一線觀察地形時不幸被中彈犧牲。王師長若是不死,日后鐵定是主力縱隊司令員,華野縱隊一級首長55年授銜基本中將起步,好多人授上將,此時不幸意外殞落,實乃一大損失。
津浦路三戰(zhàn),對國民黨軍進占山東的計劃打了當頭一棒,為新四軍部隊北進贏得了時間。
蔣介石滿以為拿下山東乃是易如反掌,誰知道山東突然殺出一個陳毅,學梁山好漢劫了道。蔣介石對陳毅刮目相看,此后一提山東共軍首領(lǐng),言必稱陳毅而不提粟裕,即使后來探明華野實際指揮者是粟裕,也不改其稱呼,足見津浦路三戰(zhàn)之長遠影響。
四、懾服十大司令
1947年1月,陳毅、粟裕率山東、華中兩部分野戰(zhàn)軍進行統(tǒng)一整編,撤銷山野、華中番號,新成立華東野戰(zhàn)軍,下轄一至十共9個步兵縱隊(缺五縱,避第五縱隊這個梗),以及特縱,也就是炮兵和裝甲車為主構(gòu)成的部隊。
十個縱隊的司令員分別是一縱葉飛(來自華中),二縱韋國清(華中),三縱何以祥(山東),四縱陶勇(華中),六縱王必成(華中),七縱成鈞(華中),八縱王建安(山東),九縱許世友(山東),十縱宋時輪(山東)、特縱陳銳霆(華中)。
十大司令員六個來自華中,四個來自山東,若加上華野參謀長陳士榘,華野高級將領(lǐng)中,一半都是新人。
十位司令個個都是能征慣戰(zhàn)的驍將,各有各的性格,其中不乏性如烈火的張飛式人物。
陳毅在山野、華野主力合并之初就意識到會有各種小問題,開宗明義地說,誰也不要給老子跳,兩大區(qū)部隊合起來到山東,是中央的決策。
陳毅還說,你們不要一只眼看我一只眼看粟司令(粟裕時任華野副司令員),中央明確,我管總,粟裕同志專一負責戰(zhàn)役指揮,誰也不能有二話。
陳毅這話說的十分有底氣,也十分有態(tài)度。
論資格,華東方面誰也比不過陳毅,井岡山時期他就是朱德的主要助手。在他面前,這些小字輩的縱隊司令們誰也不敢說二話。
論態(tài)度,陳毅做得更是十分漂亮。
偉人讓粟裕指揮,陳毅就徹底讓出指揮權(quán),萊蕪戰(zhàn)役,他只是提建議,具體兵力怎么調(diào)動,全聽粟裕的。
孟良崮戰(zhàn)役,下面的縱隊司令對粟裕有意見,陳毅親自替粟裕站臺猛批縱隊司令。
為了讓粟裕專心指揮,一到研究作戰(zhàn)部署時,陳毅就會找到各種合理的借口離開作戰(zhàn)室,讓粟裕心無掛礙地指揮。
無他,為了讓粟裕不用事事請示,節(jié)省時間!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陳毅甘心讓賢,姿態(tài)擺得相當?shù)轿唬冉o了粟裕極大的面子,也顯示了自己的虛懷若谷,更是令縱隊司令心服口服。
你們再老資格,能老得過我陳毅?你們再能打,能比得過粟裕?
本來華野是四大野戰(zhàn)軍中最容易起小山頭的部隊,被陳毅這么一壓,誰也不敢有二話。可見陳毅領(lǐng)導藝術(shù)之高明。
如果不是陳毅在鎮(zhèn)場子,幾位縱隊司令之間雖然也有足夠的覺悟能夠磨合成功,但那種自發(fā)的、被動的磨合,拖得時間肯定會很長,也肯定會出現(xiàn)一些小摩擦。
縱使有粟裕指揮,也決難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能如臂使指,把十個縱隊調(diào)動的如同一起配合了十幾年的老部隊一樣。
從這個意義上講,陳毅對華野戰(zhàn)斗力的貢獻實在無人可比。
用陳毅接替羅榮桓,真乃偉人一個再妙不過的戰(zhàn)略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