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對于一支軍隊或者政治力量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在全面內戰爆發初期,就有這么一名可恥的叛徒,在四平、長春之戰的關鍵時刻,因貪圖享樂,攜帶大量秘密文件向國民黨軍隊叛逃,最終導致短時間內,我軍接連失利,損失慘重,并給我黨我軍在國共談判中帶來巨大政治被動。
這名叛徒就是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部作戰科副科長王繼芳,叛變后改名王瘦芳。
一、背景
在抗戰勝利前后的那兩年里,國共圍繞著抗戰勝利后如何建國問題展開了一輪又一輪談判,而雙方在談判桌上要價的高低,往往取決于戰場上的勝敗。
1946年初,國共談判處于最艱難的僵持階段。蘇軍在東北完成殲滅日本關東軍的任務后,回撤時間因為國際國內的因素一拖再拖。但到了3月初,蘇軍受國際因素的影響,突然開始撤離。因日本戰敗之后,國民黨蔣介石政權逐漸向美國靠攏,與蘇聯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同時,蘇聯也更愿意有個共產黨政權控制東北。
于是,蘇聯在撤離時開始放任中共領導的東北人民自治軍占領其撤出后留下的政權“空白地帶”。四平和長春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被東北民主聯軍先后占領。
而此時國共兩黨之間的談判,因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和東北問題形成了政治死結,僵持不下,陷入了僵局,雙方都想通過一次重大的軍事勝利來奠定自己在東北的地位,推動政局向著有利于己方發展。
延安甚至要求不惜以重大犧牲來求得四平戰役的完全勝利。四平是長春的南大門,四平失守,長春也不保。國共雙方的著眼點看似在四平,其實是四平背后的長春。
長春是偽滿洲國的首都,東北的政治中心,由誰占領長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誰在東北的地位。尤其對于此時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占據有大城市的中共來說,更需要占領這樣一座政治意義較大的城市。為此,在3月25日,延安曾指示東北局:力爭我黨占領長春,以長春為我們的首都。
所以,四平之戰帶有政治上決戰的性質。
那么,從政治層面上,四平決戰我軍需要一場勝利。從軍事上我軍能否支撐這樣的一場勝利呢。
國民黨方面先后投入5個軍,總兵力15萬余人,另外還有飛機、坦克、大炮支援。我軍投入3個師、2個縱隊又1個旅,約10萬人。從總兵力上來看,相差不大。
但是,自我軍成立以來,不管是對陣國軍還是對陣日軍都沒有打過大的陣地防御戰,都以運動戰和游擊戰為主。要守四平,就必須和擁有絕對實力的國民黨軍隊打“堂堂之陣”,這就不得不拋棄我軍擅長的運動戰。不僅如此,我軍還缺少支援作戰的重火器。
一句話,盡管此時我軍搶先占領的四平,在政治上主動,但是戰法上受局限,在軍事上卻是被動的。
就是在這樣本身軍事上就已經被動的情況之下,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出現了致命的叛徒。
二、叛徒的出現
王繼芳,四川重慶人。14歲參加紅四方面軍,因為年齡小,長征途中大家都稱他“紅小鬼”,是被紅軍戰士輪流背著過雪山草地的。到達陜北后,他被送去延安抗大學習。抗戰勝利后又跟隨林彪到達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作戰科副科長。
他長得白白凈凈,身材修長,很像舞臺劇上的奶油小生,挺討某些異性的喜歡。到了東北之后,在民主聯軍總部駐吉林梨樹縣梨樹屯(鎮)之后,王繼芳就和鎮上一個地主家的女兒相識并墜入愛河。
正當兩人打得火熱,如膠似漆的時候,四平之戰開始了。杜聿明指揮71軍、新1軍、新6軍分別從左、中、右三個方向對四平發起進攻。我軍奮勇頑強地抗擊了敵人月余。
杜聿明在廖耀湘的新6軍加入戰斗序列之后,研究了新1軍和71軍長期打不開局面的原因,他認為主要是該兩軍證明攻擊點過于狹小,這樣,“使解放軍可以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正面作有力抵抗”。同時,由于正面過窄,自己的側背及后方交通完全暴露,引起解放軍之側擊和迂回。
于是杜聿明指揮廖耀湘的4個師,編為2個縱隊,實施寬正面兩路分進合擊。5月18日,新6軍從東面突破了我軍四平前沿防線。
當天,林彪致電延安:“四平以東陣地失守數處,此刻敵正猛攻,情況危急。”不等延安回電,林彪就命令部隊撤守。
第二天,新1軍孫立人部進入四平。
而就在東北民主聯軍總部5月18日夜間從梨樹屯撤離后,便發現孫繼芳不見了。原來他是無法忍受離別之苦,在部隊撤離途中又悄悄溜回了梨樹屯。為了能夠和心愛的人在一起,他忘掉了革命大義和戰友之情。緊接著,他就帶著重要情報投奔了國民黨。
林彪聽說王繼芳叛逃后,眼睛都直了,他立即說出三個字:“改密碼”。
三、嚴重的后果
杜聿明一看林彪的作戰科副科長來投奔,喜出望外,以貴賓禮遇迎接王繼芳。王也“不負所望”,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秘密都告訴了敵人。
盡管王繼芳只是一個作戰科的副科長,但作戰科是東聯總部的核心機關,王繼芳也幾乎掌握著東聯的所有重要機密。其向國民黨提供的情報中有兩項對我軍傷害最大。
其一,供出我軍隊伍中沒有蘇聯紅軍。一直以來,蔣介石都懷疑蘇聯紅軍直接幫助我軍作戰。他甚至得到情報說,長春有6000著便衣的紅軍。為避免與蘇軍發生正面沖突,蔣介石一直對是否進攻長春猶豫不決。而王繼芳提供的我軍中沒有蘇聯人的情報,無疑消除了蔣介石對進攻長春時與蘇軍發生沖突的顧慮。
其二,供出了我軍準備從長春撤離的計劃。先前,蔣介石的考慮是,東北的戰略止于遼源和四平街,并不打算進攻長春。因此,當杜聿明打下四平之時,他擔心杜聿明繼續往北深入太遠,就派白崇禧赴東北節制杜聿明,不讓他再繼續向長春推進。
而此時林彪已經向延安建議放棄長春了。林彪之所以在四平之戰剛剛失利就決定放棄長春,主要還是因為我軍此時的確不善于打陣地戰。長春人口近90萬,防線百余里,需要大量守軍,敵人如果集中飛機、大炮、坦克,掩護步兵進攻一點,我軍根本無法守住。這樣就會產生與四平戰役一樣,既守不住城,又不能在運動中殲敵的不利局面。因此,5月22日,經延安同意后,我軍撤出了僅占領1個月零4天的長春。
而王繼芳在叛變后對敵人說:“如追得快,長春可下。”由于國民黨從王繼芳那里知道了我軍中沒有蘇聯人和全部的從長春撤退計劃,因此杜聿明一改往日謹慎用兵的做法,在接下來的作戰中指揮部隊以多路平行追擊的方式,放開手腳對我軍窮追不舍。
可憐我軍戰士不分白天黑夜邁開雙腿拼命向北走,但始終很難擺脫敵人的追擊,許多部隊被打散、打亂,失去聯絡。有的部隊被敵人分割包圍。有的邊打邊撤,幾天幾夜得不到休息。部隊犧牲很大,疲憊不堪。
大家都非常奇怪:敵人怎么一反常態,敢追著打我們?直到后來他們才知道,這是王繼芳叛變帶來的惡果。
這一戰,加上之前的四平之戰,我軍盡管給敵人以極大的殺傷(殲敵15000人),但是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近15000名指戰員將鮮血灑在四平、長春這塊熱上,其中絕大部分是從關內調赴東北的戰斗骨干。部隊元氣大傷,其中黃克誠的第3師第7旅,戰后僅剩下3000余人,失去戰斗力;萬毅的第7縱隊原有13000 人,戰后只剩下4000至5000 人;鄧華保安第1旅損失相當嚴重,其次是第3師的第8 、第10旅和第7師楊國夫部損失較大。
經此一戰,部隊的士氣也受到了極大影響……
更為嚴重的是,這一戰極大提振了蔣介石發動內戰的信心,他在接下來的國共談判中陡然抬高價碼,要求我軍撤出已經占領的哈爾濱、齊齊哈爾等東北的重要城市。
面對蔣介石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談判也最終走向破裂,全面內戰已不可避免。
四、尾聲
在四平、長春之戰結束的幾天后,王繼芳重返梨樹鎮,如愿以償地娶到了那個地主的女兒,作為獎勵,國民黨在長春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據說杜聿明親自參加,還提升他為少將參議,并推薦給毛人鳳、沈醉等人繼續為國民黨效力。
但過了一段時間,沈醉等人發現王繼芳并不具備特務的天賦,而他帶過來的那些情報也逐漸失去了時效,就開始冷落他。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將他留在了大陸。無奈之下,他只好隱藏了起來。
解放后,王繼芳改名換姓逃回老家重慶,還被他混入了重慶市公安局工作,但是很快就讓人認了出來,被抓捕歸案。四野總部專門派人到重慶確認無誤后,王繼芳被押解到武漢進行公審并處決。
這個給解放戰爭帶來重大損失的叛徒,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王繼芳在不違反紀律的情況下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本也無可厚非,但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叛變革命,以犧牲革命利益和革命同志的生命為代價,那他就罪不可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