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隨想
年味
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說《祝?!烽_頭寫道: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舊歷的年就是指春節,可是這些年過春節,國人感覺沒有年味,年味其實是心境。在過去年代,平時穿舊衣服,飲食上粗茶淡飯,只有過年時,穿上“過年的新衣服",吃上肉魚飯菜,在春節時才能改善的傳統習俗,突顯出了濃濃的年味?,F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吃飯穿衣與過年都一樣,年味自然也就淡了。
春節往事
我的老家井頭村東老龍灣畔的高老兄,在以前經濟貧困的年代寫春聯時,有一副春聯寫道:“一天三頓吃炸貨",成為十里八鄉流傳最廣,讓人念念不忘的最著名春聯,這算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憧憬未來的生活目標,期盼滿足更高的物質需求,對未來不懈追求的理想而己。高老兄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其實,在那時人人心里都是這么奢望著。高密作家莫言在回憶自己當初為什么想當作家時,直言不諱地說,他聽說作家在當時生活水平高,一天三頓能吃上餃子。莫言是不是也寫過"一天三頓吃餃子”的春聯?那就不得而知了。
當今著名企業家劉強東在演講中,屢次深情地提到炸貨豬油對他小時候的誘惑,在網絡上火爆流傳。1980年的春節,后來成為中國首富的劉永行當時家里很窮,沒錢買肉過年。劉永行知道兒子想吃肉,精打細算花6元錢買了一只鵝,四歲的兒子頑耍時把鵝放跑了,快到嘴邊的肉就這樣“飛”了。迫不得已的劉永行只好擺了個電器維修攤來掙錢買鵝,誰也沒想到,在很短的時間,居然就掙了300元錢,這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這段經歷給劉家四兄弟創業埋下了種子,促使他們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一年只吃一頓肉
記得小時候,一年到頭,平時僅有幾次能吃上一點點肉片。只有在春節前煮肉的那天,老人們嘴上不說,心里卻達成一致的默契,快過年了,一年就煮一次肉,讓孩子隨意吃上一頓肉吧,老人們還提醒放上鹽或者沾著醬油吃,不能讓孩子“吃傷了”。那時候的豬肉大約一斤一元錢,可是經濟相當貧困,平時幾乎難以吃上豬肉。老人們經常教育我們飲食要節儉,說沒有挨餓,不知挨餓的滋味,他們都是建國前經歷過挨餓逃荒,經歷過許多“年關”的考驗,在此就不再詳細敘述了。過去年代,進入臘月,老人們教育孩子們要說吉利話,收音機、有線廣播里也是唱戲的喜慶節目。再就是推碾、推磨,趕集辦年貨,鄉鄰之間隨時交流著辦年的進度和心得,其樂融融,勞累并且快樂著。
拜年
過春節時,拜年風俗,非常講究。小時候,按傳統習俗,有我奶奶在,大家一般不會給我父母拜年,但是,老鄉鄰楊氏家族的叔叔們、嬸子們卻相約去給我父母拜年,他們并且聲明平輩的只給我父母拜年了。他們對我父母新買的一張普通年畫、新添置的一件小物件都饒有興趣地圍觀,真誠欣賞,嘖嘖稱贊,多有鼓勵贊美之意吧。
記得1995年,我為了方便聯系銷售業務,在家里按裝上了電話。登瀛三爺爺家我大姑一家人,從山西部隊轉業后全家到了淄博廣電局,在大年除夕那天,竟然打電話到我家中給我奶奶拜個早年,可把當時八十五歲高齡的奶奶高興的不得了。那個時候誰也沒有去想大姑怎么知道我家的電話號碼?,F在我才明白過來,那時侯登瀛三爺爺已不在了,應該是三爺爺家的萬新大叔告訴大姑的。在此再值得一提的是,萬新大叔的妻子是臨朐縣馬狀元的后人,這位大嬸子和氣為人,記得村里老人們稱贊她不虧是馬狀元的后人,知書達理,從沒有搬弄是非,也沒有與人吵過架,這在農村,是多么難得啊。
闖山西的馬狀元的后人聚海兄委托我通過文孝二老爺爺給山東老鄉尋上親了。為此,聚海兄一直在大年三十夜里打電話來拜年。在二老爺爺病重的那年春節,我去拜年時,問二老爺爺山西聚海來電話了嗎?我二老爺爺高興地說,來電話拜年了,哪一年也沒有忘記。一個來自山西省的普通拜年電話,對病重的二老爺爺也是莫大的安慰。我耳聞目染,也養成了二十多年來,在大年三十給各地親朋好友提前拜早年的習俗。
走親戚
春節后走親戚,這個風俗習慣,也是古老的傳統了。以前走親戚,喝酒多了,醉臥道邊的現象,現在見不到了。交通工具發達,一天走好幾家親戚,到親戚家中坐一會,說會話,就去下一家親戚了。2020年春節后受疫情影響,提倡不串門、不走親訪友。出了正月,疫情緩解后,母親讓我只去看幾位老人就行,我還是到各親戚家走了一遍,畢竟,"來而不往非禮也”,他們都來了,還得按照風俗習慣再去才行。在我的八十多歲的承倫大姑父家中,正巧鄉鄰龍德大爺爺也在此喝茶聊天,于是,我也入座陪兩位老人閑談起來。承倫大姑夫擅長書法,在我沒有練習寫春聯之前,都是大姑父給我家寫春聯,他老人家還極其尊重知識,從學校畢業幾十年后,我記得他還把學過的課夲捆扎好放在梁頭上,包存完好。大姑父忠厚為人,勤勞善良,育有兩兒兩女,子女們皆勤儉持家,事業有成,鄉鄰親朋多有贊譽。大姑父堅持讓我留下喝酒吃飯, 我解釋說還要繼續出門走親戚,才同意我離開了。在以著名的"豹伏嶺全羊”聞名的豹伏嶺村,我的立平妹妹在廚房忙碌著,長年在外從事物流運輸行業的福州妹夫,難得相見,甚為熱情,我還是執意離開,再繼續去走親戚。臨近中午,正巧偶遇同學張兄,他力邀我去他家中,品嘗他的拿手好菜"中華鱘魚宴”。大家見面后相互談論的話題,都是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的抗疫、防疫,為醫務人員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表示欽佩,喜悅之情無以言表。
記得 一九九0年代初,正月初八上班后,我就去了河北省石家市,正月初九到了靈壽縣的客戶朋友家中,他擔任供銷系統領導,還有很多親戚朋友需要去出門看望呢。看到我遠道而來,立即按過年走親戚的待客之禮熱情接待,我也有幸享受到了太行山春節后走親戚的禮遇。在當地過春節,家家戶戶宰豬,把豬肉腌起來,有的人家一年也吃不完,"腌肉"是當地一道滿飽口福的特色菜,吃起來滿口噴香,回味無窮。喝的酒是當地鄉村釀造的糧食酒,“好喝不上頭”,這不是廣告語,是真切感受。
知足
總而言之,現在過春節好,感覺好“閑”,不用再推碾、推磨,不用再去擁擠的臘月集,辦年貨有超市,正月初一超市也開門,應有盡有,樣樣俱全;現在過春節好,又感覺好“累",人人琢磨著再怎么進一步成功進取,心里好累;現在過春節好,卻感覺沒有“年味”。我的感覺還是知足吧,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2021年2月7日寫于朐城
【作者簡介】
王治剛 筆名致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臨朐縣井頭村人。從事營銷工作,業余酷愛讀書,喜歡寫作,主要文學作品:《月是故鄉明》、《懷念我的奶奶》、《奮斗》、《探訪朐山村》、《中國神秘的朐氏》、《中華逄氏尋根地》、《闖山西》、《闖關中》、《闖關東》、《下南湖》等散文隨筆,專長于山東移民文化研究,為在外的山東移民公益尋親二十多年,山東電視臺、山東商報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