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平,王越,劉學娟,王少紅.解放軍醫藥雜志2021年10月第33卷第10期
摘要
1、采用以氟尿嘧啶為主的 FOLFOX6 方案,分析不同氟尿嘧啶血藥濃度與結直腸癌臨床特征、化療效果、毒性作用的關系及對預后的影響。
2、氟尿嘧啶血藥濃度與結直腸癌術前癌胚抗原水平、淋巴結轉移、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轉移器官數目有關(P<0.01)
3、臨床加強結直腸癌化療患者氟尿嘧啶血藥濃度監測,有利于及時評估化療效果及預后、調整藥物劑量,減輕毒性作用。
一、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根據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224例,化療方案均為以氟尿嘧啶為主的FOLFOX6方案[由奧沙利鉑(OXA)、亞葉酸鈣(CF)和氟尿嘧啶組成]。氟尿嘧啶的靶向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UC)范圍為2.29~40.36mg/L。
根據氟尿嘧啶血藥濃度分為A組(低于靶向范圍,≤20.3mg/L)133例,B組(靶向范圍,20.3~30.4mg/L)63例,C組(高于靶向范圍,>30.4mg/L)28例。3組性別、年齡、病理分期、病程、原發腫瘤位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方法
納入者均給予FOLFOX6方案,檢測方法為納米增強免疫比濁法。
二、觀察指標
臨床特征
收集患者病歷資料,包括組織學類型、轉移類型、術前癌胚抗原(CEA) 、淋巴結轉移、轉移器官數目、是否出現遠處轉移等。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表達。
療效評估
所有患者于治療3個周期后行第1次評價,并于4周后進行療效確認,以后每3個周期評價1次,直至疾病進展或患者不可耐受。采用實體腫瘤的RECIST 標準1.1版評估:影像學檢查腫瘤病灶。
毒性作用評估
依據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通用毒性標準3.0(NCI-CTC)進行評價分級,分為1~4級,1級為毒性作用最輕,4級為毒性作用最高,出現4級毒性作用時,停止治療。
預后
采用門診隨訪和電話隨訪相結合的方式對納入者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隨訪截止時間2021年1月,了解預后情況。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包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行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 表示,采用t檢驗。預后生存情況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使用tarone法進行檢驗。α=0.05為檢驗水準。
三、結果
不同血藥濃度氟尿嘧啶與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氟尿嘧啶血藥濃度與結直腸癌患者組織學類型、轉移類型、是否有遠處轉移無關(P>0.05);與術前CEA水平、淋巴結轉移、EGFR、轉移器官數目有關(P<0.01)。見表1。
化療效果比較A組病情穩定顯著高于B、C組,部分緩解顯著低于B、C組(P<0.01) ; 但B組與C組化療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毒性作用比較
A組2級、3級毒性作用發生率低于B、C組,B組3級毒性作用發生率低于C組 (P<0.05) 。見表3。
預后比較
A組預后生存95例(71.43%) ,死亡38例 (28.57%);
B組預后生存56例(88.89%),死亡7例(11.11%);
C組預后生存22例(78.57%) ,死亡6例(21.43%);
B組預后生存率高于A、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不同氟尿嘧啶血藥濃度結直腸癌生存時間比較
3組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
A組(25.67±1.37)個月
B組(34.98±2.14)個月
C組(36.79±3.37)個月
A組中位生存時間短于B、C組(P<0.01) 。見圖1。
四、討論
本研究中,結直腸癌患者輸注氟尿嘧啶后,血藥濃度范圍為2.29~40.36mg/L,個體之間藥代動力學差異較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133例(59.38%)、B組63例(28.13%) 、C組28例(12.50%) ,與Pstras等報道結果相一致。本研究發現氟尿嘧啶血藥濃度與術前CEA水平、淋巴結轉移、EGFR、轉移器官數目有關。Miazgowski等報道,CEA≥5ng/ml的患者,約50%氟尿嘧啶血藥濃度位于靶向及高于靶向范圍內,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80.95%無淋巴結轉移患者的氟尿嘧啶血藥濃度位于靶向范圍內,有78.57%的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氟尿嘧啶血藥濃度高于靶向范圍。目前,關于EGFR表達與結直腸癌患者氟尿嘧啶血藥濃度靶向范圍的相關研究較少,尚未有明確定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EGFR陽性患者氟尿嘧啶血藥濃度多低于靶向范圍,EGFR陰性的患者氟尿嘧啶血藥濃度多位于靶向范圍內。提示EGFR陽性可能影響結直腸癌氟尿嘧啶代謝。
本研究結果顯示,轉移器官數目為1個者有87.30% 氟尿嘧啶血藥濃度位于靶向范圍內,而轉移器官數目≥2個者僅有12.70% 氟尿嘧啶血藥濃度位于靶向范圍內,提示轉移器官數目≤1個者預后較好,與既往文獻報道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1級毒性作用發生率為84.21%,C組3級毒性作用發生率為64.29%,表明患者進行化療后,隨著氟尿嘧啶血藥濃度的增高,毒性作用也會增加。進一步分析3組預后,B組預后生存率高于A、C組。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A組中位生存時間較B組和C組更短,可見氟尿嘧啶血藥濃度范圍與患者生存期有相關性。
綜上所述,氟尿嘧啶血藥濃度與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效果、毒性作用、預后相關。提示臨床可對行化療的結直腸癌患者加強血藥濃度監測,盡早發現不在靶向范圍的患者,并調整藥物劑量,以減輕毒性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