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0
三月下旬的某一天,我最后一次飛往云南,今后再無特別的理由踏上那片美麗的紅土地。關于云南,我已經寫過很多次,這回是雜亂無章的終章,時間跨度在四年左右,內容或與舊文略有重復,請不必在意。
一、兩道菜的“勘誤”
1.川梨 Pyrus pashia
圖1.1
圖1.2
圖1.3
以梨花入饌,非云南獨有,以云南為最知名。俗稱“棠梨花”,過去我想當然的按北方習慣定名為杜梨/Pyrus betulifolia,然云南境內并無杜梨,應為川梨。川梨產于西南F4(云貴川渝)等地,有少量栽培,果實品質不佳,更多淪為品種梨的砧木或落草為寇。
2.南山藤 Dregea volubilis
圖2.1
這道菜叫做“鮮花愛上毛肚”,以前我曾寫過。特意放在前面的兩片葉子來自于刺芹/Eryngium foetidum,云南稱大香菜或大芫荽;其中的“花骨朵”,我曾判斷為“棠梨花”,然新鮮的棠梨花味澀,食用前通常焯水多次,成品呈褐色(如圖1.1),顏色斷不能鮮嫩如斯。
圖2.2
圖2.3
經咨詢,此應為夾竹桃科南山藤,俗名苦藤花,也叫臺灣球蘭,產云貴、兩廣及臺灣。《中國植物志》曰,“花多朵,組成傘形狀聚傘花序,腋生,倒垂......花冠黃綠色,夜吐清香”;又云“嫩葉可食”,如今嫩葉或少人問津,花蕾卻頻現于餐桌之上,此一時彼一時也。
二、昆明各個角落的隨手拍
3.藍桉 Eucalyptus globulus
圖3.1
圖3.2
圖3.3
藍桉,桃金娘科桉屬植物,原產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昆明常有樹齡過百年者。圖4.1、4.2攝于滇池旁,于1896年引入種植,為國家二級古樹名木;圖4.3看起來年齡稍小,但也是飽經風霜的模樣。以上3圖的樹葉并不相同,此為藍桉的特點之一:幼態葉對生,葉片卵形,無柄,有白粉;成長葉片革質,披針形,鐮狀。
圖3.4
藍桉的果實,有時會出現在香辛料中,人稱“一口鐘”,據說有去腥等功效,但不適用于快炒、燒烤等烹調手法。家常菜一般用不到。
4.球花石斛 Dendrobium thyrsiflorum
圖4.1
圖4.2
忘了在哪里遇到,總之是昆明沒錯,極有可能就是球花石斛,在國內僅分布于云南東南部經南部至西部。“總狀花序側生于帶有葉的老莖上端,下垂,長10-16厘米,密生許多花”,盛放時極為煊赫,如圖7.2。無緣躬逢其盛,今后大概也不會見到。
5.球花石楠 Photinia glomerata
圖5.1
圖5.2
圖5.3 石楠
球花石楠,與球花石斛僅一字之差,純屬巧合。昆明常見的行道樹,初見時因其植株高大,湊近不得,且小花“密集成頂生復傘房花序”,花瓣幾不可見,實在沒想到居然是石楠之流。北方常見的石楠/P.serratifolia如圖8.3,花朵也很小,但至少花瓣很清晰。
6.黃葛樹 Ficus virens
圖6.1
圖6.2
桑科榕屬常綠或半常綠喬木,也叫黃葛榕、大葉榕、黃桷樹、綠黃葛樹等,南方很多城市栽培作行道樹。另,云南人的食譜涉獵極廣,號稱“一綠就是菜,一動就是肉”,云南部分地區取黃葛樹之嫩芽食用,煮肉或素炒,俗稱“酸苞苞”或“酸苞芽”,如圖6.2。
7.黃金香柳 Melaleuca bracteata 'Revolution Gold'
圖7
桃金娘科白千層屬植物,也叫千層金或金葉紅千層。枝條密集、細長、柔軟,嫩枝紅色;葉片金黃色,披針形,因葉型細長似柳而得名。1999年首次引入廣州,目前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多有栽培,北方見不到,因為露天活不了。據說葉有香味,但我沒什么印象。
8.滇山茶 Camellia reticulata
圖8.1
圖8.2
圖8.3
滇山茶,又名云南山茶,與山茶/C.japonica和茶梅/C.sasanqua并稱茶花的三大品種群,地位僅次于山茶。山茶的原產地是東部沿海,包括山東、浙江等地,云南不在其內,云南省花兼昆明市花指的是滇山茶。品種繁多,長期人工栽培使其原始性狀幾乎磨滅殆盡,不易分辨。圖8.3與前2圖并非同株,到底是哪個種也難說得很。
9.四蕊樸 Celtis tetrandra
圖9
樸字有四樣讀法,你知道么?樸樹的“樸”應讀作[ pò ],不過歌手樸樹的“樸”還是應該讀成[ pǔ ],名從主便嘛。《中國植物志》曰,“葉厚紙質至近革質,通常卵狀橢圓形或帶菱形”,圖中這種情況大概就屬于“帶菱形”,但同一植株也未必都是這種形狀,大部分與普通的樸樹差不多。過去屬桑科樸屬,現在樸屬集體改宗大麻科。
10.春羽 Thaumatophyllum bipinnatifidum
圖10
又是《中國植物志》未收錄的引入植物,舊稱“裂葉喜林芋”,商品名“春羽”,天南星科喜林芋屬,目前改為鵝掌芋屬,《中國植物圖像庫》網站直接采用“春羽”作為中文名,失之輕佻。各地均可見到,但北方的冬天“風刀霜劍嚴相逼”,多半會被凍死,不可能在外面長到如此恣意汪洋的程度。
11.含羞草 Mimosa pudica
圖11
大概沒人不認識含羞草,但北方不會碰見野生種群。豆科含羞草屬植物,原產熱帶美洲,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有野生。本身是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可達1米,常作一年生栽培,多年的含羞草不會再“含羞”,養了也沒什么意思。人的面皮會因年齡增長而逐步增厚,牽牽手就臉紅的青澀時光很短暫,含羞草亦然。
12.墨西哥鼠尾草 Salvia leucantha
圖12.1
圖12.2
圖12.3
唇形科鼠尾草屬,原產墨西哥,國內南方城市有引種,昆明街頭尤其多。全株被柔毛,小花2-6朵輪生,紫紅色,花序總狀,常呈蜿蜒盤桓狀,上面也有藍紫色茸毛,渾身上下沒有一點清爽的地方,整體上屬于“頹廢中帶點兒滄桑,唏噓中還有點兒感傷”的氣質。
13.硬葉兜蘭 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圖13.1
圖13.2
攝于昆明某花卉市場,一看花朵就知道是兜蘭,經高人指點后確認是本種。近些年,廣大花友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國蘭,兜蘭以其奇特的形態逐漸吸引了一部分人的喜愛,但該種的名諱在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二級,再挖野生植株可就算犯法了。
三、昆明植物園
14.小葉佛塔樹 Banksia ericifolia
圖14.1
圖14.2
位于昆植扶荔宮門口,花序乍看像粗壯的瓶刷,讓人聯想到有“瓶刷花”之諢號的桃金娘科紅千層,然而該種卻屬于怪咖更多的山龍眼科(佛塔樹屬),原產澳大利亞。據稱,其果實只有在大火侵襲后才能釋放出種子,之后種子會快速發芽,猶如浴火重生,如無大火,就只能絕育。可見萬物滋長之道,各有玄妙。
15.大白杜鵑 Rhododendron decorum
圖15.1
圖15.2
圖15.3
圖15.4 高尚杜鵑
兩赴昆植,都只有極少數杜鵑在開花,本種即其一也。花白色或粉色,談不上多么絢麗奪目,但它能吃,民間俗稱“大白花”,如圖15.3。杜鵑花科多毒物,本種亦含有木藜蘆毒素,未炒熟則極易導致中毒,不吃也罷。圖15.4為高尚杜鵑/subsp.diaprepes,大白杜鵑的亞種,也叫高尚大白杜鵑,葉和花均較大。
16.榅桲 Cydonia oblonga
圖16.1
圖16.2
圖16.3 榅桲的果實
榅音同“溫”,桲則讀作[ po ],輕聲。北京土話中亦有“榅桲”一詞,乃是“山楂”的滿語音譯,與本種不是一回事。一種較小眾的水果,國內栽培不多,新疆、陜西、江西、福建等有之。果型似梨,氣味馥郁芬芳,味酸,生食或煮食,如圖15.3。
17.貴州絡石 Trachelospermum bodinieri
圖17.1
圖17.2
云貴不分家,該種也叫云南絡石,舊學名T.bodinieri,已經和乳兒繩/T.cathayanum合并。乍看與該屬分布最廣的署長絡石/T.jasminoides差不多,都是白色花,略呈卍狀,性狀細節上有差別,像我這種業余植物人是看不出來的,幸好有標牌,姑妄信之。
18.鴨腳黃連(?) Mahonia sp.
圖18.1
圖18.2
圖18.3
從長相和標牌文字來看,該種是小檗科十大功勞屬某種,然而標牌上的中文名鴨腳黃連卻指向毛茛科的裂葉星果草,拉丁名Mahonia fkavida更像憑空杜撰一般,根本查不到......后來有人指出,此拉丁名應為Mahonia flavida,已被列為異名,現在叫長柱十大功勞/Mahonia duclouxiana,又名昆明十大功勞。就這樣吧,“破案”了。
19.白刺花 Sophora davidii
圖19.1
圖19.2
圖19.3
舊歸豆科槐屬,現在槐已經從該屬中分離,故改為苦參屬。分布范圍很廣,向北直至華北,云南取其花為食,俗稱“苦刺花”,清炒或涼拌皆可,或煎蛋餅,恰似我蔥省對刺槐花的熱愛。圖18.3不是我拍的,仍然加上了水印,當然有特別的原因,不足為外人道也。
20.兩頭毛 Incarvillea arguta
圖20.1
圖20.2
紫葳科角蒿屬多年生草本,廣布于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葉互生,1回羽狀復葉,小葉5-11枚;頂生總狀花序,有花6-20朵,花冠淡紅色、紫紅色或粉紅色。乍看我還以為是“粉花凌霄”之類的引進觀賞植物,然后發現它并非藤本,原來是大名鼎鼎的角蒿之一。
21.板藍 Strobilanthes cusia
圖21.1
圖21.2
爵床科馬藍屬,雖為多年生草本,卻是“一次性結實”,不知茍活那些年有什么用(說起來我也是在茍活著呢)。葉含藍靛染料,在合成染料發明以前,我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都栽培利用。另,說到板藍,難免想到“板藍根”,但“板藍根”乃是十字花科的歐洲菘藍/Isatis tinctoria,與本種無關,我在昆明吃過“板藍根”葉子,如圖20.2。
22.地果 Ficus tikoua
圖22.1
圖22.2
桑科榕屬,木質匍匐藤本,又名地瓜、地石榴、地枇杷等。之前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整理照片時才發現在昆明拍過。其榕果成對或簇生于匍匐莖上,成熟時深紅色,像無花果一樣味甜可食,不過我當時絲毫沒有注意到果實的存在,殊為遺憾。
23.雞骨常山 Alstonia yunnanensis
圖23
夾竹桃科雞骨常山屬,因入藥部位(根)似雞骨而得名。花紫紅色,芳香,花冠高腳碟狀,多朵組成頂生或近頂生的聚傘花序,極具觀賞價值。話說植物名稱中帶“常山”二字的不少,有虎耳草科的常山,還有蕓香科的臭常山,北方常見的唯有唇形科的海州常山。
24.卵果薔薇 Rosa helenae
圖24
薔薇科薔薇屬鋪散灌木,俗名野牯牛刺、牛黃樹刺、巴東薔薇等,產于云南等多個省份。頂生傘房花序,花瓣倒卵形,白色,有香味,果實卵球形、橢圓形或倒卵球形,故名。與日常所見的各種薔薇多少有些氣質不同,我剛看見時差點沒認出來是薔薇......
25.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
圖25.1
如圖25.2
葉下珠科葉下珠屬,舊歸大戟科,又名油柑、滇橄欖,產于南方。其葉呈密集羽狀排列,非羽狀復葉;核果狀蒴果,外果皮肉質可食,據說初食味酸澀,良久乃甘,故名“余甘子”。我網購過,如圖25.2,味道極其反人類反社會,一點“余甘”也冇,估計是不太熟。
26.盈江蜘蛛抱蛋 Aspidistra yingjiangensis
圖26
天門冬科蜘蛛抱蛋屬,《中國植物志》說該屬種類不多,國內僅有8種,但盈江蜘蛛抱蛋并未收錄其中,估計又是個新種,至少比《中志》更新。該屬植物的葉通常單生或2~4枚簇生,本種恰好取個中間值,3枚簇生。未見到花,據說花色暗紫,猶如地獄使者。
27.野茼蒿 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圖27
菊科野茼蒿屬,與茼蒿并無親密關系,在我國產于南方,又名草命菜(我一直以為是“革命菜”!)。頭狀花序數個在莖端排成傘房狀,小花全部管狀,紅褐色或橙紅色,嫩葉為美味野菜。在昆植只是野草而已,肯定不是刻意種植的,既然碰到了,那就拍一張。
28.蒲葵 Livistona chinensis
圖28.1
圖28.2
棕櫚科蒲葵屬,單子葉植物,《中國植物志》只說是5~20米的“喬木狀”,不肯給一個“喬木”的正式名分。其葉“闊腎狀扇形,直徑達1米余”,嫩時可制作“蒲扇”,老了能織蓑衣,老少兩相宜。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里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想起來蒲扇是什么了嗎?
29.阿氏龍舌蘭 Agave sp.
圖29
天門冬科龍舌蘭屬,舊屬石蒜科。很遺憾拍照時距離太遠,標牌極不清晰,只能看出“阿氏龍舌蘭”,拉丁文依稀能辨認屬名,龍舌蘭屬無疑,其余的實在看不清,好像后面還有個var.。愛誰誰吧,反正是一種龍舌蘭,龍舌蘭大體上都是這種氣勢磅礴的造型。
30.網球韭 Allium karataviense
圖30.1
圖30.2
石蒜科蔥屬,舊歸百合科,又名寬葉蔥,既韭且蔥,非韭非蔥,叫網球韭更形象一些。我拍的這個品種好像是叫象牙皇后'Ivory Queen',“未開放的花蕾潔白無瑕,如一粒粒象牙突出于花球之外,完全打開時,好似一大顆夜明珠鑲嵌在翠綠的葉叢中,翡翠般的子房如綠玉點綴其間,顯得溫潤可愛”----這段是抄的,體會一下吧。
31.五針白皮松 Pinus squamata
圖31.1
圖31.2
此乃特產于云南巧家縣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1992年發現的新種,若不是身份尊貴,就沖這低眉耷拉眼的模樣,我都懶得拍。關于該種的中文名,中科院植物所劉冰博士曾經指出,FOC將其改稱“巧家五針松”不合適,因為它屬于白皮松亞組,并不屬于五針松亞組。除5針一束外,其他性狀均與白皮松相近,而與五針松類差別很大。
四、曲靖市區
32.金球(亞)菊/Ajania pacifica
圖32.1
圖32.2
圖32.3
圖32.4 亞菊
攝于沾益區西河公園。菊科亞菊屬多年生草本,原產亞洲中部和東部,目前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南方可露天種植。其葉面銀綠色,葉緣灰白色,頭狀花序頂生,單朵花呈球形,金黃色。p.s. 因該種常被叫做“亞菊”,過去我曾誤會它就是亞菊/A.pallasiana,但亞菊在國內僅分布于黑龍江東南部,未選育為觀賞花卉,如圖32.4。
33.小雀瓜 Cyclanthera pedata
圖33.1
圖33.2
菜市場上買的,攤主稱之為“樹辣椒”,但并沒有辣味,當時讓我好一陣困惑,其實是葫蘆科小雀瓜屬的小雀瓜,俗稱“辣子瓜”,國內僅西藏、云南有栽培,幼苗嫩瓜都能吃。植株未見,如圖33.2,葉片鳥足狀5全裂,中間裂片較長。這可能是拙作唯一遺漏的葫蘆科栽培蔬菜。
34.羊角天麻 Dobinea delavayi
圖34.1
圖34.2
漆樹科九子母屬,俗稱九子不離母、大九股牛,沒個正經名字,產于云南、四川。圖34.1為根狀莖,經炮制后形似羊角,故曰“羊角天麻”,云南部分地區取之入饌,用來煮餌塊什么的。味道古怪,評價不一,有人甘之若飴,也有人食之欲嘔。p.s. 圖34.2就是餌塊,大米面做的,可不是饅頭片,估計我這輩子都吃不到了。
35.黃臀鵯 Pycnonotus xanthorrhous
圖35.1
圖35.2
本文名為《最后的云南植物記》,殿后的卻是一對小鳥,別見怪。我認鳥的功夫極差,經請教才知是黃臀鵯,分布區域極廣,但北方一般見不到(在網上找了一張相對清晰的照片,至少能看見“黃臀”,如圖35.2)。“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當時的綠水青山也帶著笑顏,然而這個拍攝地點將會是我終生無法企及的夢。
五、結束語
圖36
圖37
圖38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就這樣吧。再見,美麗的云南,美麗的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