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智慧工地建設已成為未來建筑施工行業的重要趨勢。同時,建筑施工企業逐漸意識到以提升項目現場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來逐步提升項目整體管控能力,是當下建筑企業智慧化的重點,只有項目成功了企業才可以良性發展,因此,智慧工地管理系統也應用而生。
智慧工地的建設聚焦當前監管需求,體現智慧賦能,提升現行監管水平,它的內驅力已經帶領建筑企業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從過往的全程人力監管過渡到如今的智能化平臺化監管,從過往的事后追溯過渡到如今的事前預警,監管效率大幅度提升,監管范圍逐步擴大。
多地印發智慧工地建設指引
智慧工地是指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及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在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基礎上的一種支持對人和物全面感知、工藝工法智能化、工作互通互聯、信息協同共享、決策數據賦能、風險智慧預控的建設工程工地。是推動城市“規建管用”一體化閉環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住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集中體現之一。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數字時代的中國: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經濟》報告顯示,中國建筑業是就業占比最高的行業之一,同時也是數字化程度最低的行業之一。建筑行業數字化投入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根據中研普華數據,2025年我國建筑信息化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76億元。
近年來,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逐漸進行推進,智慧工地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國家政策的高度關注和支持。2016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大力推行智慧工地建設的指導意見》,對智慧工地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指出,到2025年,我國智能建造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建筑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
2022年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其發展目標明確提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筑業實現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 30%以上,打造一批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形成一批建筑機器人標志性產品,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等。
近日,多地陸續發布智慧工地相關辦法,比如:上海住建發布了《上海市智慧工地建設指引(試行)》、廈門市政府正式印發《廈門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實施方案》等。
安全與高效驅動科技賦能工地建設
智慧工地的核心是“智慧”二字,數字技術基礎條件是實現智慧工地的必備要素。通過數據采集設備、信息傳輸設備、數據存儲設備、分析運算設備、軟件系統等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應用,加強數字基礎標準化的研究和應用,實現現場數據實時感知監測,提高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實現項目工地安全管理的同時,提升工程項目綜合管理效率,賦能智慧評估預測,達到實時反饋、自動控制、科學分析、智慧決策的目的。
智慧工地起于監管需求,但但遠不止于監管。是從項目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五方責任主體對工地現場管理的不同訴求出發,對安全管理、質量管理、人員管理、設備管理、物料管理、生產管理、綠色施工等實現事前預防預控、事中智能管控、事后統計分析、過程智慧決策的管理模式。并不斷從行業管理延伸至跨方管理、跨企業管理、跨項目管理,打通項目、企業、行業管理層級,實現現場數據互聯互通、項目參與各方的一體化管理。
比如:傳統的建筑施工中,設備的管理通常采用人工巡查和定期維護的方式,存在設備損壞難以及及時維修等問題,智慧工地通過對設備的數據采集、傳輸、分析和應用,可以實現對設備狀態的實時監測和預測,提前發現問題并進行及時的維修和更換,避免設備故障給施工進度帶來的不必要的延誤和損失。
智慧工地在勞務數據管控上更全面。智慧工地采用生物識別技術采集勞務人員信息,信息一經錄入可以應用于各大項目,實時對人員數據統計及分析進行管理,實現了工地考勤智能化,與各地住建部門對接,將人員實名制信息數據推送至建筑工人工資管理系統,也能切實保證工人的權益。
智慧工地使得項目管理更數據化、信息化、透明化。智慧工地對工程管理及工地現場監控數據的匯集、統計分析、構建智慧工地統一的資源管理和數據共享,能實現工地監控與管理各環節的協同,也可確保工程施工過程的可視性、可追溯性、可控性,有效支持現場操作人員和管理者提高施工質量、成本和進度情況。
總之,智慧工地的應用能夠實現施工現場設備、人員、物資等全方位的監控和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和風險,為企業項目進展提供有力支持。但同時也需要注意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充分考慮技術的適用性和成本效益。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智慧工地建設會成為建筑施工行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為企業項目進展提供更加可靠、高效和安全的保障。
智慧工地的成功案例
中鐵廣州局西康高鐵5標段項目部結合國鐵集團關于鐵路工程建設信息化管理相關要求,通過對施工進度、質量、安全、投資、環保等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和應用,通過BIM和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全面實現了項目建設信息化管理。施工現場采用了人臉識別人員閘機系統+5G技術,勞務工人實名制登記,精確掌握工人考勤情況、各工種上崗情況,實現了施工現場勞務人員的動態管理。隧道內,有視頻監控系統、隧道人員定位系統、人臉考勤系統、車閘系統、顯示屏等信息模塊覆蓋各個工點、各項環節,重點監控現場的人、機、料、法、環要素行為,實現實時監控現場施工作業情況、重點工程施工情況及定位隧道施工人員位置,以遠程監控方式掌握人員生產活動。為預防隧道施工不可控風險,各隧道內還鋪設有聲光報警系統,當隧道施工出現安全隱患時,可啟動聲光報警系統和廣域喇叭進行廣播、呼叫;同時支持手機APP與直接呼叫終端設備及通過喇叭播放通知和告示;可進行單向廣播和撥號雙向對講通訊。支持IP話機、對講廣播話筒、聲光報警終端的接入,為預防安全事故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海醫院(平洲醫院)心血管病大樓項目是廣東省智能建造試點項目(第一批)名單,該項目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統,監管范圍涵蓋勞務實名制管理系統、視頻監控系統、起重機械安全監控、吊鉤可視化監控等。統一指揮中心是智慧工地管理系統的“大腦”,在統一指揮中心便能通過一個大屏幕,實時看到項目現場的各個畫面,管理者更是可以根據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觀看畫面,項目的一舉一動24小時皆可掌握。
可以說,圍繞智慧工地這一新興賽道,傳統建筑企業、頭部ICT企業和初創企業各自聚焦于自身定位,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和優勢。
最后
數字工地的蓬勃發展催生出了建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智慧工地管理系統也進一步驅動了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源動力,數字化平臺建設等智能建造技術的應用將帶領建筑企業走向新時代下的新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