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海鱷神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取得全勝,東北野戰軍揚眉吐氣。
正當上上下下忙著慶祝時,羅榮桓給林總提了個醒,是不是給中央寫個檢查,趁著打了勝仗,把那件事圓過去。
后者一想,也對,就拜托羅榮桓起草這份報告。
打勝了還寫檢查,這是什么緣故?這事還要從楊成武說起。
一、楊成武“趟槍”
楊成武當時是華北野戰部隊第三兵團司令員,活動范圍在冀東一帶,頂頭上司是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和東野沒有一毛錢關系。
但是1948年在東野致中央的電報請示中,突然出現楊成武的名字。
當時毛主席與東野總部關于決戰東北的戰略出現一定歧異,眾所周知,毛主席一貫堅持東野主力早日南下,把長春放一邊監視著,圍而不打,主力到錦州,關上東北大門。這是世所共知的,就不再贅述。
林彪起初并不同意這么打,而是堅持就近先打長春。
那中央讓東野南下的意見呢?總不能硬頂,必須有一個合適的理由。楊成武就是一個很好的理由。
早在1948年4月,那時楊成武兵團還未成立時,毛主席為了給林總打氣鼓勁,曾說過,可令華北二兵團出兵至冀東,打承德甚至承德再往東一些。并讓東北準備八萬人所用之糧草。
但只是這么一說而已,毛主席、聶榮臻、林彪都沒有真正做華北、東北兩大戰略區配合作戰的部署。畢竟華北傅作義實力非常強大,華北部隊光是對付傅就很吃力了。
東野展開對長春的圍攻后,蔣介石指示傅作義必須拖住解放軍聶榮臻部,華北第二兵團就基本上不怎么向東北開動了。
不料到了1948年8月,林彪開始拿楊成武兵團做文章了。
中央當時把華北第二兵團一分為二,讓楊得志(司令員)、羅瑞卿(政委)率領三、四、八共3個縱隊為第二兵團,楊成武(司令員)、李井泉(政委)率一、二、六共3三個縱隊為第三兵團。
楊成武兵團比楊得志兵團弱一些,少三個團的兵力。中央的意圖是,楊得志兵團繼續在冀東地區作為東野的聲援,吸引傅作義大軍向東。
楊成武則率兵直撲綏遠,直搗傅作義老巢,使其東西奔走,兩頭忙。但是毛主席一直有顧慮,此前兩次進攻綏遠,都因為傅作義防守嚴密而失誤,因此沒著急下令,讓楊成武在平西地區好好休整一下,計劃八月底再視情進攻綏遠。
以楊成武的本事,毛主席尚如此謹慎,可見綏遠的確不好打。
林彪卻較上了勁,一再致電中央軍委,請求楊成武迅速西進,調動傅作義部隊回援,東北部隊才好南下。
同時還一再向中央請示明確,楊得志兵團到底怎樣使用,是不是歸東野指揮。
毛主席很快就明白林彪什么意思,對林彪這種找借口故意不南下的做法有點生氣,但大戰在即沒有立即點破,給林彪留了面子。
毛主席回電說,楊成武兵團不能立即動兵,要休整充分后才可進兵綏遠。另,楊得志兵團此后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林彪還沒察覺毛主席情緒變化,收到中央電報第二天,就再次上電報催促,楊成武兵團最好立即西進打綏遠,為了表示誠意,東野愿派十一縱威脅山海關、唐山一線,以便吸引傅作義主力。
毛主席這下子徹底怒了。
二、隔空教做人
毛主席并沒有立即發作,而是忍著不快,再次給東野發電,解釋為什么不讓楊成武立即西進的緣故。
主席說,傅作義此人老謀深算,走一步看兩步,他的主力部隊始終沒有被調動到承德一線,如果楊成武草率西進,傅作義主力可以迅速殺奔綏遠。
傅軍有數百輛大卡車,可以快速回援,比騎兵都快。而我軍只能步行,怎能和他們硬拼呢?
故而必須東北野戰軍先動,楊得志兵團先在冀東打出動靜,吸引傅軍東進,楊成武部才能西進。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東北野戰軍主力必須盡快南下。傅作義怕東北野戰軍不怕楊得志兵力,因楊兵團兵力很少。
林彪此時仍未醒悟,接著又準備上電報,解釋為什么不能迅速南下。
這時羅榮桓已經感到不對勁了,勸說林彪應當認真領會中央的意圖,毛主席表面上說的是楊成武兵團不能西進,但對東北我軍南下一再提出要求,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林彪堅持己見,說了一堆不宜暫時南下的理由,羅榮桓拗不過林彪,只好同意和他聯署電報,再次解釋。
這次的理由是什么呢?
糧彈準備不足。
電報稱,東北我軍雖然求戰欲望很強烈,但此時仍不宜貿然南下,因為糧彈大部分都靠北滿(主要在今黑龍江省內)供給,大批南下不太好辦,鐵路公路都沒有修好,東北夏秋雨水甚多,道路難走,故不宜南下。
這封電報徹底引爆了毛主席的怒火。
8月12日,毛主席親自起草電文,以強烈口氣批評林羅劉。
此報電文較長,我就不一一摘引了,把關鍵的信息提煉出來:
第一,糧食問題兩個月前就讓你們提前準備,現在說一點沒準備。
第二,南下進兵是既定策略,為什么一直說要視國民黨軍情況而定?
第三,為什么一直糾纏楊成武兵團西進之事!
第四,你們大軍南下又要糧又要彈還要雨具,楊成武兵團就不需要嗎?為什么一再逼人家進兵?
第五,如果楊成武進前行動,你們沒動,楊成武被傅作義打敗怎么辦?
第六,為什么對楊成武兵團這么輕率!
第七,如果我說的不對,你們拿出反駁意見!
筆者翻閱了《毛澤東軍事文稿》,很少有這種純粹批評的文電,基本都是商討作戰問題或是傳達指示、命令的。戰事孔急之時,電訊資源是很緊張的,不像現在發短信、發郵件這么方便。
這一頓批,把林羅劉都弄懵了,沒想到毛主席反應這么大。還反駁,反個啥。趕緊拿出態度吧。
林羅劉立即表態,我們決心盡快出動南下,雖然東北即將下大雨,雖然糧食有困難,但仍然按中央意圖盡早開動。
此后毛主席再未親自動手起草電文,東北上報的數封關于籌糧、新解放區的政策等問題,都讓軍委對口回復。
著實把毛主席氣到了。
三、微妙的林羅
經過這一次批評,料來林彪該收起猶豫了吧?
確實收了,但并不徹底。如果不是羅榮桓從中勸解,估計會引爆毛主席更大的怒氣。
1948年10月2日,林彪再次犯了猶豫的老毛病。
當時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列車,一路開到了鄭家屯(在今吉林省雙遼),準備繼續南進,一直開到錦州附近。
林彪突然下令停止前進。
羅榮桓和參謀長劉亞樓連忙來問為什么。原來中央轉發了一份情況報告,說國民黨軍往葫蘆島新運來4個師的兵力,即新五軍的3個師和九十五師。
林彪突然發了一封電報,向中央請示說,敵情有變,請求退軍回吉林打長春,錦州暫時等一等。
這封電報引起軒然大波。
林彪打仗一向習慣于在戰前籌劃到極致,非到擁有絕對優勢時不愿動手,這本也是兵家常用之規則。東北野戰軍除了四平幾次失利,其余諸戰沒有大的失利,敵我傷亡比也都很大,東野往往能以最小代價獲取極大勝利。
這與林彪細膩的籌劃以及注重戰術訓練,都有一定關系,這是客觀事實。
但往往也因為這一點導致過于糾結。
就以當時情形而論,東北野戰軍主力已經全軍南下,包圍了錦州,戰略上兩軍已經拉開架子要大打,只不過戰役戰術層面尚未完全展開。此時暫錦州于不顧,返師去打長春,明顯不合適。
羅榮桓得知該報后,立即拉上劉亞樓去找林彪。林彪有點理虧,因為發報前沒有事先征得羅榮桓和劉亞樓的同意,便以林羅劉名義聯署(那時的要求,重要文電必須司令、政委加參謀長聯署)。
羅榮桓并沒有糾結于林彪擅自聯署,而是著眼于當下的事情,盡快解決問題。
他耐心地勸說林彪,既然早就已經同意遵守中央軍委的命令打錦州,現在不能出爾反爾,隨便更改意圖。
林彪問劉亞樓的意見,劉亞樓說,敵人雖然增加兵力,但不至于影響攻錦的大局,建議按政委的意見辦。
林彪也感到貿然更改既定命令不對,立即找機要處,讓追回電報,但電報在當夜凌晨四點多已經發到中央。
林彪有點不知所措了。羅榮桓說,事已至此,就不要等毛主席的態度了,趕緊再發報,表態將繼續打錦州,不打長春。
林彪趕緊依然而辦。
果然,第一封電報令毛主席陷入劇烈的憤怒中。
毛主席連發兩電,強烈批評東北野戰軍總部過于遷延,這樣做十分危險,并連連質問東野總指揮部到哪里了,為什么不迅速發動對錦州的總攻。
此時林彪已經率東野總部來到錦州附近,接到電報后,再次向中央解釋。
毛主席連接兩電,見東野改變了態度,情緒也變得和緩下來,去電表示甚慰。
其實什么甚慰,形格勢禁,不管怎么哄著捧著,先把仗打完再說,其他事情容后再辦。
后來東野按中央命令,全力攻打錦州,終于消滅范漢杰集團十五萬人,遼沈戰役最關鍵的一步走對了。
1948年11月9日,遼沈戰役結束,東北全境解放。
羅榮桓還記著毛主席之前幾次生氣之事,他認為一場勝利不能掩蓋所有問題,這次分歧與不理智不能稀里糊涂地混過去,必須態度鮮明地向中央承認不足。
于是,在他主筆下,東北野戰軍向中央報告的作戰總結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攻擊錦州之決心一度發生顧慮,但這一過程共兩三小時即確定仍堅持原來之決心不變。”
寫好后,要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東野政治部主任)四人名義聯署,所以羅榮桓親自拿著草稿給林彪看,并專門指出這句話。
當時林彪正為勝利而高興,滿面笑容。
看到這段話后,臉色突然變了,他來來回回看了半天,最后一聲不吭,把稿子重重往桌子上一摔,轉身出門而去。
羅榮桓也沒管他到底咋想的,堅持以四人聯署的名義報中央了。
林彪與羅榮桓的關系,因為此事,好一陣子磕磕絆絆的。但此報的積極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毛主席看后非常高興,說東野打了勝仗還如此謙虛,知道客觀地總結,非常好。
這等于說把錦州分歧之事,基本上揭過去了。
后來林彪到底是怎么想羅榮桓的,誰也不知道。
但肯定積極的少,消極的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