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廢話,是做家長最重要的一個能力。
——賀嶺峰
作者:木青
幾個老母親聚在一起聊天,話不出三句,便開始倒苦水。
有位媽媽說,兒子小的時候特別懂事,但長大后,脾氣越來越不好,習慣性“懟人”,常氣得她這個當媽的怒火中燒。
比如:
媽媽希望兒子幫忙收拾從沙發上掉落的衣物,孩子頭也不抬回絕:“又不是我弄掉的,為什要我撿?”
兒子出門衣冠不整,媽媽好心提醒“把領子翻出來”,孩子卻不耐煩:“知道了,煩不煩,天天念經似的”
孩子的言語中充滿了火藥味,父母的怒火分分鐘被點燃。
可很快,媽媽發現,爭執后,兒子的確言行收斂,但卻變得“惜字如金”,無論問什么,他總是用“嗯”、“啊”、“哦”、“好的”來消極回應。
一講就懟,一問就完,做家長的無比苦惱:如今的小孩,到底怎么了?
01
家長一開口,孩子為什么就嫌煩?
很多家長難以接受孩子成長變化帶來的心理落差:
那個曾經粘在自己身邊親密聊天的孩子,去哪了?為什么現在家長一開口,孩子就嫌煩?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著很大的溝通問題。
通過一項對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親子溝通狀況來看,25.1%的四年級學生和21.8%的八年級學生均反映: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他們談心。
對于這個結果,父母很郁悶:明明每次都想好好跟孩子談心,可自己剛開口就被孩子堵回去,這天要怎么聊下去?
實際上,針對“談心”這個問題,家長與孩子有不同的認識偏差。
比如:
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成績。
孩子:“媽,我語文95.5,全班第一呢!”
媽媽:“別嘚瑟,穩定考第一,才是真水平!”
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孩子:“爸,我想買可以速干的黑水筆。”
爸爸:“筆是學習用品,能用就行,難道是讓你拿去跟同學炫耀的嗎?”
孩子想跟父母分享一下學校班級的趣聞。
孩子:“媽,我們班那XX,最近可是遇到大麻煩了,他竟然把……”
媽媽:“管好你自己,別人的事這么上心干什么?作業寫完了嗎?趕緊去!”
孩子渴望與父母聊天,希望父母能承托自己的情緒,可家長卻從來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情感訴求,只是一味以自己的價值觀做判斷、評價,乃至是批評和諷刺。
一次又一次不經意的被拒絕,孩子對與父母的聊天不再寄托希望,那些被父母堵回來的情緒都在他們內心筑起壁壘。
直到后來,當父母想要與孩子溝通,他們也變得回避和拒絕。
沒有不愿意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只有被父母攔在墻外的孩子。
親子之間,縱然教育不可缺,但父母若習慣性帶著成人的理性思維,時不時對孩子進行說教,孩子只會逐漸關閉心門。
02
家有話癆娃,才是成功之教
最近在刷一部劇——《平凡之路》,劇中郭麒麟飾演的小律師潘巖給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嘴碎”。
作為主角的他,長相平凡、家境平凡、學歷平凡,無論將他扔到哪里,就是人群里認不出的路人甲。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鄰家小哥哥”, 靠裙帶關系進了律師事務所做實習律師,一張喋喋不休的小碎嘴,安慰同事、安撫客戶,整個律所團隊氛圍在他的調劑下變得其樂融融,而他也成為整個律所的開心果。
有一次,同事舒一南在“爭奪孩子撫養權”案件中,與當事人進行庭外調解,他在答辯中以身說法:給予孩子物質條件并不是最好的教育。
譬如他自己,從小坐擁優渥的物質條件,父母對他進行嚴苛教育,不能說錯一句話,不能做錯一個動作,連考第二名都會被認作失敗,他優秀,卻一點兒都不幸福。
相反,舒一特別羨慕潘巖,雖然家境普通,但從自由而友愛氛圍中成長的潘巖,敢于做純粹的自己,他陽光溫暖,積極向上,平凡而又幸福滿滿。
舒一南說,那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想起著名心理學家戴爾·卡內基說的話:
“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于技術和知識,85%取決于語言表達。”
孩子愛講“廢話”,不僅反映出孩子大腦水平活躍,還折射出孩子心理健康樂觀。
這樣的孩子,大多生活在一個輕松友愛的家庭里,父母支持他痛快表達,孩子內心更富足,幸福感更強。
這樣的孩子,因為善于表達,能夠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別人了解自己的需求。
這不僅會消除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也會幫助孩子在成人后,融洽地處在團體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由此,孩子做事變得主動、積極,一切都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就像電視劇中喋喋不休的潘巖,他樸實而又善良,快樂而又堅定,他猶如一個天生的樂天派,與生俱來的高情商讓他在高冷的律所里,從最不起眼的小芝麻,最后成為公認的“團寵”。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深厚的成才希望,若孩子能在未來的歲月旅途上左右逢源,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嗎?
03
如何打開孩子的話匣?
有不少父母感慨:孩子小的時候,話挺多,不知不覺長大了,話卻漸漸變少了。
溝通,并不能全憑一張嘴,良好的溝通,其實需要父母帶著一點改變,才能打開孩子的話匣。
1)聊天,僅僅是聊天
家長需擯棄聊天目的,把聊天當作一件純粹的事,才能讓孩子放下戒備,說出心里話。
兒子曾經有一段時間接連向我抱怨:“媽媽,我們能不能聊天的時候不講學習!”
幾次提醒,我才恍然發現:自己凡事不超過三句,必把話題引到了學習上,孩子不嫌棄,才怪!
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兒子跟我探討在課外書上的某個秘密發現,我簡單敷衍,緊接著反向拷問他課堂知識。
在飯桌上,兒子本想跟我分享同學間的趣事,我“嗯啊”幾聲之后,緊接著追問:“最近你有沒有被老師表揚或批評?”
孩子不管講什么,家長似乎總有能力把話題引到學習上,換位思考,這樣的聊天模式,擱誰,誰能樂意?
走入孩子內心,需要家長先放下功利目的,順著孩子的話去說話,孩子才能打開話匣,從而真實了解孩子心聲。
2)耐心聽完孩子的廢話
孩子講廢話,有時候云里霧里繞半天,都沒能講出一個“所以然”,家長一著急,常常會打斷:“停!我問什么,你答什么,別東扯一塊西扯一塊!”
親子溝通中,只和孩子說有用的話是最大的陷阱。
誠然,在家長清晰的思路點撥下,孩子能學著精準表達,但家長的打斷,也同時打壓了孩子的講話熱情。
所謂廢話,就是講一些細碎的話。
打開孩子的話匣,要求父母具備“傾聽”能力,尊重孩子的每一句廢話, 家長耐心聽完,孩子暢所欲言,才能從興趣到心情,從社交到學習,變得無話不談。
3)在寬松的氛圍里對話
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家長也一定發現了:親子之間,似乎隔著一層紗,孩子再不會像小時候那樣對父母毫無保留。
尤其是青春期來臨,孩子更不愿意與父母面對面談論自己的生活。
如果家長在放學路上問孩子“今天學校里面過得怎么樣”,十有八九會被孩子的一句“還好”剎住話題;家長若再多問一句,也必被一句“真煩”打發,自討沒趣。
選對聊天的時機很重要,挑一個輕松的氛圍,或和孩子一起做家務,或和孩子一起出門散步,一邊做事,一邊有意無意聊天。
這樣的氛圍,會讓孩子回避直面回答父母的尷尬,也不至于提到敏感問題面紅而緊張。
04
陪孩子說廢話,是父母最大的福氣
心理學家賀嶺峰教授說:
“聊廢話,是做家長最重要的一個能力。”
深以為然。
一個孩子,若愿意和父母說廢話,毫無疑問,孩子在與父母相處中,他是快樂的。
在你來我往的言語交流中,孩子對父母充滿信任,做好了隨時迎接父母走進自己內心的準備。
很多的我愛你,其實都藏在了廢話里。
在孩子成長的旅途上,父母若陪著他講講廢話長大,何嘗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福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