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滇國的青銅器
古滇國進入青銅文化時代較晚,西漢時才達到青銅藝術的高峰。
滇國青銅器以祭祀禮器、兵器、工具、裝飾品為主。中原文化的鼎、簋guǐ被滇文化中的銅鼓、貯貝器所取代,成為身份等級的代表。
古滇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寫實性,通過生動形象的塑像,反映出滇人的生活場景。古滇國沒有文字,但從塑像中可以看到滇人的風俗、建筑、服飾、信仰等方方面面,堪稱永存之方志,無字之史書。
題材主要是牛、蛇、虎、人物。
鑄造技術屬于中原青銅技術體系,陶范法、失蠟法、焊接、嵌錯、鍍錫、鎏liú金等技藝純熟,打造出獨具魅力的滇文化青銅器。
五、銅鼓
滇國青銅器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就是銅鼓和貯貝器,它們是滇國的“重器”,不但陳列于祭祀典禮,還用作樂器和貯藏貨幣,是統治權力的象征,只出土于高等級的滇國墓葬中。
銅鼓起源于銅釜fǔ,最早是萬家壩型,后發展為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等多種銅鼓。
1、銅釜fǔ
釜是炊具,底部有煙火炱,內部有水垢,后發展出銅鼓。
2、萬家壩型銅鼓
這種原始銅鼓不僅外形和銅釜相似,而且外壁有煙火炱,處在炊具向樂器發展的中間階段。
3、四舞俑銅鼓
此鼓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地69號墓,M69是西漢晚到東漢初的墓葬。
四位舞者帶大耳環,頭頂高帽,身著長衣,外加披風,披風外束腰帶,腹前有圓形配飾,掛短劍,有人搖鈴,有人持棒,推測他們在跳獻祭儀式的舞蹈。
4、其他銅鼓
六、貯貝器
貯貝器就是貯藏海貝的容器,可以理解為“存錢罐”,是滇國特有的青銅重器。考古發掘出土43件,僅出土于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呈貢天子廟三處墓地,不僅僅是貯藏財富的容器,也是權力的象征。
貯貝器則由銅鼓發展而來,逐漸取代了銅鼓,在蓋子上用圓雕表現復雜場面,更具感染力。
貯貝器出現于戰國末期,鼎盛于西漢中期,消亡于東漢初期。
海貝產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是古滇國的貨幣,大量的海貝表明滇人與沿海有貿易關系。
貯貝器從器型上可分類為:桶形、束腰桶形、銅鼓形和疊鼓形,還有直接用銅鼓貯藏海貝的。
1、五牛一鼓銅貯貝器
2、虎鹿牛銅貯貝器
3、疊鼓形狩獵場面銅貯貝器
是西漢中期成熟的作品,由兩個鼓焊接而成,鼓身有陰線刻圖案和鹿、牛圓雕裝飾。
器蓋上鑄狩獵場面,兩人騎馬在獵鹿,引人注目的是一位騎士通體鎏金,可以看到漢代尚無馬鐙。
4、祭祀場面銅貯貝器
此貯貝器出土于江川李家山69號墓,西漢晚到東漢初,為銅鼓形貯貝器。
頂部蓋子上鑄有35個人和兩匹馬,中央有一銅鼓形立柱。
人物群體中部分是趁著祭祀來趕集交易的人,更引人注目的是一輛四人抬的轎子,坐著一位鎏金的貴婦,她是祭祀活動的主持者,身后有人打傘,有騎士和侍從護衛。
她在主持一場“籍田”儀式,“籍田”是春耕之前,天子親自耕田的典禮,表明統治者看重農業生產。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滇國,男子負責“戎”,而“祀”的主持人常常是女性,男女之間社會分工不同,地位大體平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