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衛河兩岸,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小灘龍王廟,南北二館陶”,是說因擔負有河南八府漕糧運輸任務、有著“衛漕”之稱衛河上4個最為繁華的城鎮。其中的“小灘龍王廟”指的是當時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的小灘鎮和大名縣的龍王廟,而“南北二館陶”則是指山東東昌府館陶縣的南館陶鎮及縣治所在北館陶。
乾隆《館陶縣志》中的地圖,顯示館陶縣治與南館陶鎮
歷史上館陶縣治曾經兩次遷移,第一次就是在金朝時期由今天的山東省冠縣東古城鎮遷到了該縣的北館陶鎮,也正是在這次遷移之后,才形成了“南北二館陶”的格局。
從全國范圍來看,在歷史上進行縣治遷移的地方也不少,比如館陶縣北邊的臨清,其治所先由今天的河北省臨西縣境內遷到今山東臨清市西南12里舊縣村,后來又遷到今址。
陜西洛川縣遷治后,原縣治稱“舊縣鎮”
我國各地的“舊縣村”
和臨清縣一樣,我國其他地方遷移縣治之后,原縣治往往稱為“舊縣村”或者“舊縣鎮”,但像館陶縣這樣縣治遷移之后,原治和新治之間名稱的變化僅加以“南”、“北”二字進行區分的情況是極為少見的,因為兩地名字相同,以至于當時館陶人向外界介紹縣情時,往往會說“南關到北關,三十五里寬”,來形容館陶縣特色就是有兩座相距三十五里“館陶”城。
那么這個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歷史上又是如何記載的呢?
金朝以前的館陶縣地處黃河下游,在黃河多泛濫、改道的北宋時期,館陶縣人民飽受洪災的侵害。
南寧建炎元年(1127年),宋北京大名府留守杜充為阻擋金兵南下,決黃河大堤使黃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圖以水代兵,改變了千百年來黃河入渤海的格局。1130年,也就是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館陶縣被金朝傀儡政權“偽齊”政權所統治,為了擺脫縣治飽受水患的影響,決定遷治。
杜充決河示意圖
但是往哪遷成了一個問題,當時的縣治東有黃河故道、西有永濟渠,兩者隨時有可能成為黃河再次改道的通道,因此在東西方向上的遷移空間并不大,只能向北遷,設置于唐朝大歷七年(772年)、裁撤于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的永濟縣治所——永濟鎮,就成為了館陶縣新治。
館陶縣遷治之后,原縣治稱“館陶鎮”
縣治北遷之后,原治并不沒有立刻被稱為“南館陶”。據《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記載:
館陶,有漕運御河,鎮一,館陶。
可見原治遷走后,降為了鎮,名字仍然為“館陶”。
金朝館陶縣與館陶鎮
可以想象,在當時的館陶縣境內,北有館陶縣治,南有館陶鎮,這樣的格局估計給官方及民間都帶來一定的困擾,為了便于區分,可能在這個時候起,就被人按照地理方位給舊縣治冠以“南館陶”的稱呼。
這一點在元朝《析津志輯佚》對于天下站赤名稱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其西南路:
京城 【七十】(注:指兩者之間的距離,下同) 良鄉 【六十】 涿州 【七十】 定興 【六十見】 白塔 【六十五】 保定 【正南五十】 蠡湖 【七十五】 安平 【六十】 舊州 【六十】 南橋 【六十】 冀州 【七十】 寧化 【七十】 清河 【七十五】 曹仁【五十五】 館陶 【五十五】 南館陶 【九十】 大名 ……
元朝《析津志輯佚》中對館陶、南館陶兩站的記載
在這個記載中,已經有館陶和南館陶的區別。
最早的南館陶是指今天的山東省東古城鎮,后來則演變成為今天館陶縣城所在地的稱呼
乾隆《館陶縣志》古跡記載:
毛州城,即舊南館陶,在縣西南四十里。隋置,大業初廢,屬武陽郡。周圍八里,遺址尚存。
可能在乾隆時期,已有南館陶和東古城之分了,不過記載的并不算太明確,僅說舊縣治所在“舊”南館陶,雖然并沒說“舊”南館陶在那時叫啥、而“新”南館陶又指的是哪,但仍可以想象得到結果是什么。
乾隆與民國版《館陶縣志》的記載
民國《館陶縣志》古跡中就非常明確了:
館陶縣故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南館陶東,春秋晉冠氏邑,漢置縣,屬冀州魏郡。隋置毛州于此,大業二年廢,屬武陽郡。周圍八里,今名東古城。
館陶縣的故城,即舊縣治,在“南館陶”東部,“今名”(指民國版縣志修撰時間,1936年)東古城。
至此,“南館陶”一名以及金朝縣治的遷移等問題來龍去脈得以理清。
清光緒時期的館陶縣全圖,可見縣治與南館陶、東古城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