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晉谷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45 億元,這可能是今年中國一級市場最大一筆融資之一。
7 月 5 日,儲能電池廠商海辰儲能宣布完成 C 輪融資,融資總額超 45 億元。2019 年底成立至今三年時間,海辰儲能已經完成了六輪融資,最新估值達到 300 億元。此外,海辰儲能的上市輔導備案日前獲證監會受理,正式開啟 A 股上市進程。
圖源:36氪
不只這一家公司,儲能行業已經成為近期最火熱的投資領域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時間內,儲能行業發生了至少 108 起融資事件。今年 4 月,儲能電池廠商融科儲能完成超 10 億元 B 輪融資。5 月,儲能系統集成商奇點能源宣布完成 7 億元 B 輪融資。6 月,儲能系統集成商海博思創正式提交招股書,擬在科創板掛牌上市。
券商興奮地將儲能行業形容為,「2030-2050 年極具確定性的萬億增量賽道。」還有基金負責人感概,「現在的儲能就是 20 年前的房地產。」
一位風險投資公司的總監告訴調研中的周天財經,2022 年冬季,他就警告自己所投的電池企業,要小心產能過剩,但沒想到到了 2023 年,儲能行業的爆火,消化了一批此前預計會過剩的產能。
儲能行業憑什么這么火?
01 長坡厚雪的故事
2022 年底,一場儲能行業會議在深圳召開。
海辰儲能冠名了這場會議,總經理王鵬程在演講時用的標題是——一條「長坡厚雪」的超級大賽道。
「長坡厚雪」的故事是這樣講的:2020 年,國家提出「雙碳」戰略。在此背景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發電是大勢所趨。目前,中國新能源發電量占比超 13%。占比正在快速增長,2023 年一季度,風電光伏發電量同比增長 27.8%。最終目標是到 2060 年,新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 60%。
風電光伏發電的問題是不穩定。當新能源滲透率占比達到 15% 至 20% 時,將會嚴重影響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那么,在發電量大時充電,發電量小時放電,能夠「削峰填谷」的儲能電站,需求將急劇增加。
按照技術類型分,有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熔鹽儲能、飛輪儲能等。抽水蓄能就是一種特別的水電站,技術最成熟,累計裝機量最大,占全球儲能累計裝機量的 79.3%。但抽水蓄能受地形限制大,當前最火熱的是電化學儲能。據中電聯數據,2022 年中國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電站 194 座、總能量 7.86GWh,總能量同比增長 175.81%。
電化學儲能使用最多的是鋰電池,主要是磷酸鐵鋰電池。2022 年,全球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量中,鋰離子電池占比達 94.4%。動力電池也主要使用磷酸鐵鋰電池,兩者技術相似,最核心的電芯甚至可以通用。這也決定了兩者的產業鏈基本兼容,動力電池的巨頭也是儲能巨頭。
據平安證券研報,2022 年全球儲能電池市場前三家企業占據了 62% 市場份額,分別是寧德時代(53GWh)、比亞迪(14GWh)、億緯鋰能(9.5GWh),其中寧德時代占據了全球儲能電池市場 43% 市場份額。
事實上,海辰儲能創始團隊具有深厚的寧德時代背景。據媒體報道,海辰儲能董事長吳祖鈺曾在寧德時代工作至少六年。2018 年,吳祖鈺還作為技術骨干,成為寧德時代授予期權的 195 名中層管理人員之一。
地方政府也想要復刻合肥與蔚來的故事,在萬億賽道里分一杯羹。海辰儲能是廈門引進的百億級重點項目,入選福建省和廈門市雙重點工程。僅今年以來,海辰儲能先后獲得工商銀行廈門市分行、中國銀行廈門分行、興業銀行廈門分行、廈門銀行等多家銀行的金融授信,累計額度高達 560 億。
海辰儲能和同行們正好踩在了風口上。從 2021 年中開始,海辰儲能相繼完成了四輪市場化股權投資,投資方幾乎囊括了市場上頭部的新能源投資基金。就在 2022 年底,海辰儲能才進行了總額超 20 億元的 B 輪融資。
再加上今年早些時候以來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腰斬,從去年最高峰時 60 萬元/噸,下跌到最近 30 萬元/噸,這使得儲能電站的建設成本隨之降低。據 CNESA 數據,今年 6 月份儲能系統較 1 月價格下降 25%。以及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動力電池巨頭急于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儲能電池成為了自然選擇。
長坡賽道里擠滿了各路大鱷,價格戰已經悄然打響。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今年 4 月儲能系統中標均價為 1.25 元/Wh,環比下降 9%。
02 催熟的獨角獸
去年底那場行業會議開完后,海辰儲能的廣告就出現在北京等大城市的辦公樓、居民區電梯。電梯廣告上寫著,「海辰儲能電池,2022 中國雙第一」。
根據會議主辦方高工產研的統計,在 2022 年中國電池出貨量達 2GWh 及以上水平的儲能電池企業中,海辰儲能出貨量增速(40 倍)排名第一,交付項目數量(超 40 個)第一。
一般來說,To B 業務的公司突然變得高調,大概率是要尋求融資乃至上市。2022 年底,海辰儲能才進行了總額超 20 億元的 B 輪融資。不到一年,再融資超 45 億元,還要尋求上市,海辰儲能的資金需求為什么這么急迫?
王鵬程對外表示,海辰儲能的目標是戰略卡位。他的邏輯是,未來儲能電池市場的集中度會和動力電池市場類似。2023 年到 2025 年,將是儲能企業排位賽的關鍵節點,「海辰儲能一定要在未來關鍵的時間節點上站到應該有的位置。」
這種邏輯的實踐就是激進地擴大產能。據 36Kr,海辰儲能廈門鋰電項目一期年產 15GWh 的智慧工廠已全面投產。廈門工廠二期規劃年產能 30GWh,號稱總投資 130 億的重慶工廠規劃產能 68GWh,都將在今年陸續投產運營。
按照產能規劃,2024 年海辰儲能年產能將突破 100GWh,并在 2025 年實現年產能 135GWh。根據研究機構 SNE Research 數據,2022 年全球儲能電池銷量一共為 122GWh。
海辰儲能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性價比。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海辰儲能的電芯價格至少比寧德時代便宜 20%,而且電芯質量與寧德時代相比也沒有明顯差別。受訪的電池行業從業者表示,「海辰踩中了整個行業的痛點:比寧德時代便宜,它的品質又比小廠的電池好用,成為了差異化競爭,這個點踩得準。」----堪稱 PDD 式的策略。
03 大洗牌時代
寧德時代將儲能電池視作第二增長曲線。據財報,公司 2018 年儲能電池收入占總營收僅 0.64%,2022 年占比 13.68%。今年第一季度,儲能電池收入占比已經提升至約 20%。
高速增長還將在儲能電池行業持續。券商預計,比亞迪今年出貨 30-40GWh,同比增長 1.5 倍:海辰儲能今年出貨目標是 25GWh,同比增長 4 倍;遠景動力儲能銷售負責人表示,2023 年的儲能電池交付量將超過 15GWh,同比增長 5 倍。
作為穩占全球市場半壁江山的巨頭,寧德時代現在還有可觀的利潤率。2022 年,寧德時代的儲能電池產品毛利率為 17.01%,與動力電池產品(17.17%)毛利率幾乎持平。
儲能電池這類大宗且復雜的工業品注定了其產業集中,兩三家巨頭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同時,儲能電池技術成熟,沒有大的技術壁壘,這意味著產品利潤率較低。從上市儲能公司的財報來看,2022 年儲能系統業務毛利率普遍在 10%-15%,凈利率僅為微利水平。價格戰打到最后,只有少數幾家巨頭可以憑借規模優勢賺到足夠利潤,其他公司都可能會被趕下牌桌。
更核心的原因還在電力市場化程度上。按照場景,儲能電池業務可以分為三類:發電側、電網側和用戶側。據中電聯統計,截至 2022 年底,已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電站 48.4% 分布在發電側,電網側為 38.7%,用戶側只有 12.9%。
圖源:中電聯《2022年度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
現階段儲能電池的繁榮屬于政策導向,而非市場導向。國內大部分省份對于光伏風電項目上網有「強制配儲」要求。據畢馬威和中電聯統計,各省份配置儲能比例集中在裝機容量的 5%-20%,配置時長多為 2 小時。
據清新資本創始合伙人胡宇晨的測算,新能源電站配儲后的度電成本將至少增加 30-60% 以上甚至翻倍,單個項目的投資增加上億元成本。
財新采訪了一名發電集團人士,據其分析,集團對新能源電站的項目收益率指標下降到了 6%,而配儲項目將減少新能源電站的項目收益率 1%-3%,「在這種情況下降 3 個點是根本不能承受的。」
在儲能電站本身無法盈利的情況下,項目招標顯然只能價低者得。這在儲能系統集成商海思博創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海思博創是國內出貨量最大的儲能集成商,收入絕大部分來自發電站與電網的儲能項目。
據海思博創上月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20-2022 年其儲能系統業務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219.27%,但 2020 年凈利潤率為負數,2021 年為 1.8%,2022 年也僅為 6.9%。
作為對比,主攻海外戶用儲能市場的派能科技,2022 年其國外業務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 95.88%,同時也是全球戶用儲能系統出貨量排名第一。2022 年,派能科技總營收 60 億元,凈利潤率達 21.7%。
發電站與電網的儲能項目競爭太過激烈,海博思創銷售總經理向媒體感嘆,「即使再優秀的企業,也要做到平均價以下。」
04 到海外去
問題根源在電力市場化程度有待提高。發電側和電網側的客戶基本上是電力行業的國央企(五大六小、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儲能電池企業是純乙方,幾乎沒有議價空間。要想真正發揮出儲能電站的價值,需要讓儲能電站以獨立主體參與電力市場,服務整個電網。獨立儲能電站不僅可以向風電光伏電站出租容量,還可以賺取電力峰谷的差價,以及出售調峰調頻能力。
這取決于電力市場改革,2022 年 1 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下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到 2025 年,有利于新能源、儲能等發展的市場交易和價格機制初步形成。
圖源:國家發改委官網
在此之前,儲能行業很自然的出路是開拓用戶側市場,主要是工商業和戶用。工商業是用于工商業企業的儲能系統,依靠電力峰谷價差盈利。據華安證券測算,在僅考慮峰谷套利收入的情況下,投資浙江省壽命為 10 年的 3MW/6MWh 儲能系統項目,內部收益率(IRR)9.36%,預計 5.47 年收回投資成本。這遠低于電站電網側儲能項目 10 年左右的回本預期。
但由于電化學儲能的行業技術標準尚不成熟,保險和金融配套不完善,迄今還沒有針對電化學儲能的保險產品。投資方尤其擔心儲能電池的安全問題。這導致了工商業儲能雖然利潤率遠高于配套儲能,但依然處于起步階段。據 36Kr 估算,工商業儲能今年的市場規模還不足 50 億元,與潛在的 5-6 萬億元市場空間相比,只是開始。
至于戶用儲能,由于其直接面向消費者,市場化程度最高。主攻戶用儲能的上市公司,其利潤率顯著高于其他儲能公司。例如艾羅能源,2022 年其營收 46.12 億元,凈利潤 11.33 億元,凈利潤率高達 24.56%。
利潤率的差別還體現在主營業務位于國內還是國外。2022 年,南都電源國外業務毛利率為 13.35%,遠高于國內毛利率 3.36%。2022 年,派能科技海國外毛利率 34.99%,也遠高于國內毛利率的 13.91%。
毫無疑問,海外、戶用儲能是利潤最豐厚的市場。對于儲能電池廠商來說,最明智的做法是利用供應鏈優勢將儲能產品賣到電力市場機制成熟的海外去。
踐行這種思路的代表是馬斯克。今年四月,特斯拉宣布將在上海新建儲能超級工廠,專門生產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 Megapack。工廠初期規劃年產儲能電池一萬臺,儲能規模近 40GWh。計劃于 2023 年第三季度開工,2024 年第二季度投產。據特斯拉稱,每一臺 Megapack 電池機組,可儲存超過 3MWh 的能源,足以滿足 3600 個家庭一小時的用電需求。
看起來馬斯克試圖在上海復刻電動汽車的故事,而儲能電池會復刻動力電池的故事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