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零,已經是最樂觀的預期。
短短兩三年,東風本田從沖擊百萬輛的萬丈豪情,滑落至守衛50萬輛的有心無力。在任五年半,鄭純楷是幸運的,在他的帶領下,東風本田有幸窺見山頂的風景;鄭純楷也是不幸的,與劉裕和的從無到有、陳斌波的大刀闊斧相比,鄭純楷終究沒能在東風本田的歷史上刻下自己的烙印。
20歲的東風本田從山頂退了下來,沒人知道,現在是山腰,還是谷底。
重回陳斌波時代
自2017年底出任執行副總經理,鄭純楷曾帶領東風本田于逆境中創下輝煌。2020年,在其他車企苦于客流量驟減問題時,東風本田一騎絕塵,銷量突破85萬輛,同比增長6.3%,并在12月31日當天實現庫存清零。與之相對的,是當年狹義乘用車市場同比跌幅6.8%。
往后兩年,東風本田再次走出與整體市場截然相反的獨立行情。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和2022年,狹義乘用車市場分別實現4.4%和1.9%的增長,東風本田卻相繼出現6.67%和9.15%的同比下滑。
今年上半年,東風本田的“逆市”差距進一步拉大,累計銷售23.97萬輛的業績相較于2022年同期,下滑幅度高達27%,比師出同門的廣汽本田多了10個百分點。
上半年業績的受挫,提前預告了東風本田的年內銷量。按2022年上半年銷量占全年業績的比重估算,東風本田2023年整體銷量可能低至48萬輛區間,較2016年縮水近兩成。
這也就意味著,鄭純楷接替陳斌波后攢下的資本,將在今年全部敗光。更重要的是,在三大工廠76.8萬輛產能基礎上再接手神龍第二工廠的東風本田,將面臨產能從不足到大幅空置的驟然轉變。
從力挽狂瀾,到計窮力竭
故事的發展,似乎超出了鄭純楷的預期。
自2020年突破85萬輛后,百萬輛,成為外界對東風本田及鄭純楷下一階段的最大期待。誰能預料到,短短三年間,在疫情、缺芯、電動化轉型未達預期和自主品牌崛起的夾擊下,東風本田從沖擊年銷百萬俯沖直下,被迫打起了50萬輛保衛戰。
事實上,鄭純楷并非沒經歷過大戰。2018年初東風本田遭遇“機油門”事件時,鄭純楷剛剛履新。在召回、更換硬件、升級軟件等一系列舉措下,這場風波不僅沒有帶來重創,反而推動了東風本田的發展。數據顯示,東風本田當年銷量較2017年僅下滑4.1%,并在隨后兩年連續創下銷量紀錄。
遺憾的是,“以客戶為中心”不是一劑神藥,即便曾救東風本田于水火,應對如今的局面同樣力不從心。產品力和競爭力不足的癥結顯而易見,但已然超出了鄭純楷的能力和權限范圍,價格戰,是眼下唯一的選擇。
有報道稱,針對3月份的價格戰,鄭純楷在內部會議時稱,“這場仗一定要打,不打就是死路一條。2023年我們要為生存而戰,這不是悲觀,而是對市場的殘酷性要有更深刻的認識。”
故事的發展,再次背離了鄭純楷的預判。數據顯示,參與價格補貼的東風本田3月份實現銷售40228輛,環比增長5%;沒在補貼范圍內的廣汽本田,反而實現了16.7%的環比增長。
力所不逮,那就隨遇而安
在這般外部環境下,依靠現有車型序列,東風本田重回巔峰的可能性幾近于無。正因如此,鄭純楷反倒能卸下些許壓力。
自2017年底接手東風本田,鄭純楷在任已有五年半,盡管這個任期較大多數國企汽車高管要長,但參考劉裕和、陳斌波的過往任期,生于1964年底的鄭純楷,大概率要到2024年底才會交棒。
那么任內,鄭純楷能打的牌還有哪些?根據東風本田此前發布的車型規劃,今年除引進一款全新車型HR-V外,還有全新英仕派(參數丨圖片)、改款UR-V、2款e:HEV和2款e:PHEV車型。產品小幅升級迭代,并導入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成為東風本田燃油車陣營未來中短期的主要規劃。
純電動車方面,“e:N SUV 序”和“e:N GT Concept”還處于概念車階段,計劃于2024年初上市的e:NS2,如無意外將是鄭純楷任內懷揣希望的最后一戰。但考慮到e:NS1的市場表現,以及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幾乎團滅的窘況,指望e:NS2收復東風本田在燃油車市場失守的江山,顯然是癡人說夢。
守住燃油車的基本盤,提升混合動力車型的銷售比例,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型且聽天由命,這或許是力所不逮的鄭純楷在剩余任期內看似有些消極,卻無比現實的目標。
到點下車,安全交棒,也是一種圓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