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翻手為云
1945年8月6日,為了避免因登陸作戰(zhàn)造成大量傷亡,也為了先于蘇聯拿下日本本土,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3天后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
與以此同時,蘇聯紅軍根據《雅爾達密約》,對日宣戰(zhàn),發(fā)動八月風暴行動。
日本無力回天。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
自此,日本軍國主義時代告一段落。此時,日本一片廢墟,到處彌漫著死亡的氣息。
戰(zhàn)爭中,日本大概有180萬人死亡,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勞動力,缺胳膊少腿的不計其數,生產停滯,失業(yè)人口高達1300萬人。絕大多數城市變成了廢墟,工業(yè)基本被打回原形,其中煉油工業(yè)生產下降83%;飛機引擎生產下降75%;飛機骨架生產下降60%;電子裝備生產下降70%;600多家主要軍事工廠不是被摧毀就是基本癱瘓。社會生產力不及戰(zhàn)前的十分之一。
幾百萬人無家可歸,物資匱乏,物價奇高。
而且,上天似乎也有意懲戒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家。1945年這年,日本本土出現特大洪水加臺風襲擊,糧食大規(guī)模減產,加之大量士兵和難民從海外蜂擁回國,到處都是流民,餓死的人不計其數,日本成了活著的人間煉獄。
當然,這是它咎由自取的結果。
這是一個完全被打殘了的國家。按理說,作為戰(zhàn)敗國,日本的命運已經注定,很難再翻身。但世界的奇妙之處在于,唯有不確定本身是確定的。
僅僅過了20年,這片被打殘的土地就煥然一新。
19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國家形象,一個戰(zhàn)場囚徒,搖身一變,成了科技大佬。
“新干線”的開通,全球最先進的高速鐵路投入運營,標志著日本已成為科技、高效的強國。
汽車、電器、電子消費品行銷全球,并且在與美國的貿易中長期保持順差。
此后,日本的經濟翻手為云,到1968年,赫然成為國民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二十年發(fā)展,日本取得令人驚訝的成績:1955年-1973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8%;專利數世界第一;國際航空旅行量居世界第三;書籍和音樂銷售量名列第二;高科技出口名列第二。
1970年,日本大阪舉辦了世博會,向全世界展示日本的工業(yè)科技。
其中,一款“自動洗人機”,讓世人見識了日本科技的賽博朋克和變態(tài)酸爽。
02戰(zhàn)后秩序
對于日本的快速翻身,有的人認為是美國的功勞,“善良”的美國人“無私”地幫助了日本;也有的人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對曾經的侵略者心生崇拜,認為是日本人善學、勤勞、精益求精的品質成就了日本。
總而言之,因為日本咸魚翻身,不少人成了日吹、美吹,甚至“反思”,如果中國像日本一樣追隨美國,會不會早就取得像日本那樣的成就?
我們常講,個人要成就事業(yè),離不開內外因配合,個人條件固然重要,但機遇同樣不可或缺。
個人尚且如此,何況國家?
日本(包括德國)能從廢墟下爬出來,離不開冷戰(zhàn)背景。在那個不問對錯,只問立場的年代,戰(zhàn)敗國與戰(zhàn)勝國的界限被模糊了,戰(zhàn)犯可以逍遙法外,賠款也可以打折免單,只要你愿意充當大國博弈的打手,你就能獲得該正營超越正義的扶持。
德國是美蘇在歐洲爭霸的焦點,而日本,則是美蘇在亞洲的角力點。
這是大環(huán)境,沒有這個大環(huán)境,談翻身就是扯淡。
戰(zhàn)后日本有三條政治外交路線,它們分別是社會主義路線、經濟中心路線和傳統(tǒng)國家主義路線。
幫助日本做出選擇的是日本戰(zhàn)后首相吉田茂。
說日本重建,必談吉田茂,此人被日本人稱為傳奇首相,先后兩次出任外相、五次出任首相。
吉田茂是堅定的親美者,他給戰(zhàn)后的日本確定了4點基調:一是日本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發(fā)展經濟;二是日本的武裝應該是低水平的,應該避免卷入國際沖突;三是日本應該接受美國的政治領導和軍事保護;四是日本應該主要靠國際合作。
這四點被美國接受,也成就了戰(zhàn)后的日本。
日本是一個島國,孤懸海外,資源有限。在日本的戰(zhàn)略文化中,要想富國,只能擴張,而擴張就必須強兵。因此,強兵-擴張-富國就成為日本戰(zhàn)略的路徑依賴,而且日本也確實從中獲得過好處。日中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讓日本一夜之間擺脫淪為殖民地的命運,贏得大量賠款,成為候補列強。
一戰(zhàn)后,崇尚“擴張”的日本精英界認為,盎格魯撒克遜勢力已經走向衰落,國際權力體系正在出現體制性更迭,此時加入軸心同盟,將是獲得世界霸權、走向國際權力中心的最佳時機。
正是基于這一判斷,日本決定鋌而走險,在“強兵富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結果,二戰(zhàn)慘敗,一夜回到解放前。
03狼狽為奸
其實,在日本精英界,“強兵富國”并非唯一的聲音,還有一種聲音是“富國強兵”,這也是日本民治維新時期的國家戰(zhàn)略。
這一戰(zhàn)略的關鍵在于“茍”。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擴張性并不強,更注重自身發(fā)展,明治政府提出的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全部用于改造自己,外交領域也是基于“茍”的外交。
這一思想在日本有不少繼承者,其中就有吉田茂。
戰(zhàn)敗后,日本精英界被迫反思。
日本不僅在戰(zhàn)場失敗,還遭受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核打擊,不僅短期內重啟戰(zhàn)爭戰(zhàn)略變得不可能,而且國家還面臨著滅頂之災。當初因戰(zhàn)爭贏得的一切,終究因戰(zhàn)爭輸個精光。
有的人甚至從中看到了另一條路,例如吉田茂。
對于戰(zhàn)敗問題,吉田茂是這么看的:“我方雖然戰(zhàn)敗,但卻未必不是古今內外未曾有過的漂亮事。皇國再建之勢自然蘊含于此”。
吉田茂認為,日本雖然戰(zhàn)敗了,被打殘了,但也因此獲得了親美的歷史性機遇,可以重新回歸明治時期的親西方立場,挺好。
正是源于這樣的腦回路,吉田茂定下四點基調。
這四點完全符合美國對日本的期盼。為了確保吉田茂這類親美勢力掌權,美國一手操弄出人類史上無比齷蹉的奇葩協議。
造成亞洲人苦難的日本軍國主義精神神龕——皇國體制被保留!手染中國3500萬軍民鮮血的劊子手頭子——裕仁天皇毫發(fā)無損!
無數戰(zhàn)犯逍遙法外,無數戰(zhàn)爭賠款一筆勾銷。
以吉田茂為代表的日本精英,強烈要求由美國負責日本的防衛(wèi)。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一開始日本想讓美國來保障它的安全,其實美國是不樂意的,當時美國主張將日本交由聯合國統(tǒng)管。因為當時美國的東亞戰(zhàn)略仍然是“扶中抑日”,把希望寄托在運輸大隊長身上。
但吉田茂展示出了日本人的精明,他深知當時的日本并不具備自衛(wèi)權,也沒有行使自衛(wèi)權的手段,與其讓聯合國托管,像德國一樣被多國撕裂,還不如抱最粗的大腿。
于是,吉田茂用各種條件吸引美國,最終成功把美軍留下,卸下了防衛(wèi)任務。
就這樣,一方騷操作后,戰(zhàn)后的日本居然輕裝上陣了!國體沒變,不需要大動干戈,賠款被美國粑粑免了,連軍費開支都免了,付出的無非是日本女人的尊嚴和日本男人的膝蓋。
在定下徹底倒向盎格魯撒克遜勢力的總基調后,吉田茂把日本重建的關鍵放在發(fā)展經濟上,突破口是“經濟科技”。
04原始積累
在吉田茂看來,日本是一個島國,領土狹小,沒有戰(zhàn)略資源,國內市場有限,而且與其他國家聯系的交通不方便,沒什么優(yōu)勢。要想發(fā)展經濟,就必須在節(jié)約能源、原材料上下功夫。這便是日本發(fā)展科技的主要方向。
很想然,這是一種非常清醒的認知。
這一認知與定位恰恰與人類工業(yè)發(fā)展的方向一致。因為很快,全世界就要出現石油危機,正是能源危機,讓日本科技脫穎而出,最終幫助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當然,在此之前,日本必須完成原始積累。任何國家想要實現工業(yè)化都必須經過原始積累,為此這些國家無不付出巨大代價。
日本的原始積累卻是一筆意外之財。
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因足夠親美而成了后勤保障基地。1950年6月到1953年底,聯合國軍因“特需”采購總共向日本支付約23億美元貨款。哪怕戰(zhàn)爭結束后,這類“新特需”還在持續(xù),1954-1956年,又給日本帶來17.5億美元收入。
這些錢全部都是用美元結算,極大充實了日本的外匯儲備。要知道,1950年,新中國外匯儲備總共才1.57億美元!
有了外匯,日本就能在國際市場大肆采購。朝鮮戰(zhàn)爭前8個月,日本鋼鐵產量增長了38%,鋼材出口增長了三倍。“特需”采購還給日本帶來大量裝備訂單,美國一些生產線被直接移植到日本,成就了日本本土企業(yè)。例如因美國大批購買卡車與其他車輛,日本豐田汽車起死回生。
戰(zhàn)爭期間,大量訂單穩(wěn)定了日本經濟,大量技術、裝備流入日本,又為日本工業(yè)打下了基礎。僅僅過了5年,也就是1955年,日本宣布“戰(zhàn)后時期”結束,意味著日本全部生產指標恢復到戰(zhàn)前水平。
此后,日本利用富盈的外匯開始在全世界上瘋狂購買專利。
這畢竟是一個經歷過工業(yè)革命的國家,它非常清楚發(fā)展工業(yè)的關鍵是什么?
從1955年起,日本人揮舞著支票全世界買買買,以60億美元,換回了全世界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幾乎全部先進技術,使日本在15年內趕上了科技最發(fā)達的美國,節(jié)約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90%的研究資金。
最終,用了23年時間發(fā)展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
05尾聲
有人說日本人重視教育,這個世界但凡想發(fā)展的國家,沒有不重視教育的;有人說日本人勤勞,這個世界多數國家的老百姓都很勤勞;有人說日本人聰明,就智人的基因而言,人種之間的差異并不大。
差異在于原始積累。沒有錢,談什么教育?沒有錢,勤勞有何用?同樣作為后發(fā)國,當中國、印度這些國家還在靠農民節(jié)約縮食出口創(chuàng)匯的時候,一場戰(zhàn)爭,讓日本少奮斗幾十年。
當日本拿著這筆橫財全世界買買買的時候,中國人民還在為幾十萬軍民浴血奮戰(zhàn)換來的低息貸款熱淚盈眶。
差異在于自我閹割。一個甘愿匍匐在盎格魯撒克遜民族腳下的戰(zhàn)敗國,用一種自我閹割的方式換來對方的信任。
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可以放心讓日本在國際上買買買,但會想方設法阻止中國。就算中國有錢,也很難在外面買到技術。因為盎格魯撒克遜人非常清楚,像日本、韓國、德國這樣的國家,是被閹割過的,隨時可以收割,而中國卻不是,一旦發(fā)展起來,注定會掀翻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餐桌。
閹割當然利于長肉,閹雞、閹豬沒有雄心,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長到驚人的體量。
但無論長得多快,多胖,那也只是在幫它們的主人蓄膘。
一旦它們的主人餓了,閹貨們會被第一時間送上餐桌。
有人羨慕日本、韓國這樣的國家,我并不羨慕,因為被閹割的國家沒有后代,沒有未來。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