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朋友一起去看了電影《長安三萬里》。
電影散場時,坐在我旁邊的小朋友對他媽媽嘟囔著說:“我不喜歡李白了,每次除了喝酒就是喝酒,一點都不上進,你看高適多努力呀!”
聽了小朋友的話,我和朋友相視一笑,孩子畢竟是孩子,要讓他看出電影里深層次的表達,屬實為難了。
但讓我想不到的是,影評中和孩子持同樣觀點的人不在少數(shù)。
“李白就是一個敗家子,只管自己風流,不顧家人死活。”
“李白除了喝酒到處玩,還有什么用?”
“不喜歡李白,他就是街溜子。”
看了這些評論,我心中既震驚又悲痛。
一個讓中國詩歌閃耀在世界之巔的偉大詩人,他的形象不是光看一部電影就可以定型的。
如果你只看到電影中流于表面的李白形象,那么說明你還沒真正看懂這部電影,至少沒有看懂李白。
Vol.1
電影的開場,李白是一個風流倜儻、豪情壯志的青年才俊。
電影的最后,李白變成了一個風燭殘年、落魄潦倒的階下囚。
除了詩歌,好像李白這一生,就是一個高開低走的過程。
他的理想抱負,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xiàn)。
甚至因為站錯隊,他差點性命不保。
電影呈現(xiàn)了李白從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郎,到沉迷于酒肆勾欄之間,最后郁郁不得志的過程。
但李白為什么會變成這樣,電影中并沒有交代。
如果說,剛踏入社會的李白籍籍無名,得不到重用倒也情有可原,那為什么在李白成為大唐頂級詩人后,依然沒得到朝廷的青睞呢?
我曾經(jīng)說過,討論任何一個人物,都不能繞開他所在的歷史背景。
李白,同樣亦如此。
只有置身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中,我們才能看見一個真實的李白,以及他背后的難言之隱。
Vol.2
在電影中,李白對自己的身世一直諱莫如深,高適在談到李白的出身時,也是皺著眉頭舒了一口氣。
李白出生于商人之家,其祖上家世不詳,只知道他的父親是一名商人。
據(jù)悉,李白父親的生意做得還不錯,家底比較豐厚。
想當年,李白十幾歲周游中國時,一年花費都要三四十萬。(折換成現(xiàn)在的錢來算)
電影中也表現(xiàn)了李白出手闊綽的一面。
比如賞給舞姬的一大袋金幣,數(shù)都不數(shù),直接扔了過去;身上的玉佩說送人就送人,沒有絲毫猶豫。
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來看,李白就是妥妥的富二代,雖然沒達到思聰?shù)哪莻€富裕程度,但其花錢的自由程度,令多少人望其項背。
可惜,在唐朝商人的身份是被輕視的,作為商人之子,自然備受歧視。
因為身世,李白的仕途之路注定比他人走得更艱難。
根據(jù)《唐六典》規(guī)定:
來刑家之子,工商類殊不預。
從商之家,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李白出身商人家庭,因此一輩子都不能參加科舉。
科舉入仕這條路,對李白是徹底堵死了。
在古代,要想步入仕途,除了參加科舉考試,還有一種是靠別人薦舉。
簡單來說,就是靠當時朝廷的高官或者重要人物向皇帝推薦人才。
比如你拿著你的得意之作,去敲當?shù)刂匾賳T的大門,希望他看了你的文章后能夠賞識你,覺得你是個人才,把你推薦給朝廷,從此踏入仕途之門。
初到長安的李白,就是依靠干謁這種方式,希望得到朝廷重視,實現(xiàn)自己建功立業(yè)的理想。
然而,首次干謁的李白就遭到了對方的冷眼和嫌棄。
他的詩作《大鵬賦》不僅被對方扔了出來,而且還因為商人出身,再次遭到了譏諷。
自信傲氣的李白并沒有放棄,他周旋于各個達官貴人之間,希望得到他們的賞識,舒展自己的理想抱負。
一年又一年過去。
李白的詩寫得越來越好,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詩名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大唐詩人NO.1的地位名不虛傳。
欣賞他詩歌的人很多,給他施展抱負的機會卻沒有。
好不容易得到了玄宗皇帝的賞識,給了個翰林院的職位,工作卻是寫詩供皇上貴妃娛樂,其性質和歌姬舞姬沒什么區(qū)別。
這不是李白想要的,高傲的李白也看不慣宮中趨炎附勢的樣子。
于是,他寫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仰天大笑出門去。
李白相信,乘風破浪會有時,自己的一腔熱血終有施展的時候。
Vol.3
電影中,高適評論李白說道:“他是我見過的最天真幼稚的一個人”。
李白不明白,所謂的薦舉這條路,根本就不是為他以及平民們準備的路。
說到底,這條路是專為閥門世家、王公貴族們開辟的另一條上升通道,是權貴們利益互綁的交換方式。
雖然唐代科舉制度興盛,平民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但國家的權力和經(jīng)濟依然被豪門世族把持。
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分別是河南長孫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滎陽鄭氏、京兆韋氏、京兆杜氏、河東裴氏、瑯琊顏氏、河東柳氏、京兆獨孤氏。
比如,王維就出自太原王氏家族。他首次到京城就得到了王公貴族的賞識,這里面除了他本身的才學外,也少不了家族的關系。
天真如李白,這天下的捷徑,豈是為寒門所開?
他使出渾身解數(shù),縱然他再有才情,也不過博得權貴們一樂而已,哪有什么上升通道?
Vol.4
在遭遇了無數(shù)次打擊后,那個曾經(jīng)傲氣十足的李白變得心灰意冷了。
或許,只有喝酒才能讓他忘卻世間的煩惱,享受短暫的快樂。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歸隱吧!去修道吧!或許找到了仙人,就能找到一條明路。
從古至今,修道追仙無數(shù)人,可又有誰找到了真仙人呢?
修道未成功,命運最后一次向李白拋來了橄欖枝。
只是,天真如李白,卻未能發(fā)現(xiàn)這橄欖枝背后暗藏的殺機。
高適都看出了永王早有叛變之心,李白卻對此毫無洞察力。
說實話,我太理解李白了。
等了一輩子沒等到機會,暮年之際突被永王三顧茅廬,請君出山。
面臨可能人生中最后的一次機會,誰會不心動呢!
是的,我李太白的機會終于來了!我終于可以大顯身手了!
無論是太子還是永王,保衛(wèi)的都是李家的天下。
只要能建功報國,只要能有施展抱負的機會,跟太子和永王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李白終究還是幼稚了,大抵如高適所說,他是人生暮年,急中出錯。
建功立業(yè)沒實現(xiàn),卻突然成了階下囚。
李白命運的最后一次機會,不是人生翻盤,而是命懸一線。
或許,上天也愛才,他也不忍看到一個天才就這樣枉死。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前后更嘆息,浮榮何必足珍? ”
人生苦短,古往今來無論圣人還是仙人,終會歸于沉寂,功名利祿又何足掛齒呢?
這一次,李白真正放下了。
但在我看來,這是他在百般無奈之下,不得不向命運低了頭。
賀知章曾說李白不是凡人,是天上的謫仙人。
大唐的盛世因為李白而閃耀著浪漫的光彩,但這盛世卻沒能給李白一個容身的地方。
報國無門,壯志未酬,輾轉反側,幾經(jīng)沉浮,李白的命運終以落寞以謝幕。
歷史的沉重和無奈超過了個人的承受力,在時代的巨輪下,個人命運渺小如滄海一粟,即使才華如李白,也沖不出封建統(tǒng)治者打造的層層桎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