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守坤
近日,“女子連續一周被鄰居冒用地址點外賣”登上熱搜榜:上海一位網友發現鄰居多次將外賣地址填成她家,并趁無人時取走。該網友張貼提示后,鄰居竟準時在門口攔截外賣。面對質問,對方輕描淡寫回應稱“可能不小心點錯了地址,改一下不就好了”。
這并非孤例。《法治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生活中故意將快遞、外賣收貨地址或電話填寫成他人信息的情況時有發生,動機五花八門,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和法律風險。
填錯地址原因幾何
記者在社交平臺上檢索發現,不少網友反映,發現有故意填錯快遞外賣地址的情況。
江蘇的李女士發現家門口多次出現姓名、電話不符的快遞,快遞有時很快有時次日會“自動消失”,且為同一人所為,這讓她覺得“詭異”。
貴州的余女士則遇到外賣員敲門送餐,結果發現訂餐人另有其人。溝通發現,同樓層一位獨居女生因擔心安全問題才將地址填成余女士家,該女生表示以后會改正。
還有人故意填錯地址,是為了省配送費,或為了方便取快遞。
天津某飯店配送員李先生就常遇到顧客的“小聰明”:為了規避三公里外的配送費,故意填寫一個離家四五百米的地址,待配送員抵達錯誤地點后,再電話要求“反正離得不遠,您給我送過來吧”。“距離不遠也就算了,太遠或對方不愿付費,我們就退款。遇到多次惡意這么干的,干脆不賣了。”
在廣東廣州,某超市老板成先生深受其擾。由于超市靠近小區入口,而唯一的快遞驛站設在小區中部,不少人圖省事直接將收貨地址寫成超市,一些老年人也因不熟悉掃碼取件而如此操作。快遞員有時未通知便將包裹堆放在超市門口。
“給我們添了不少麻煩,有時拆開才發現不是自己買的東西,還得重新包好。”成先生多次張貼告示聲明“非快遞暫存點”,但效果甚微,最后不得不連續一個月坐在門口攔截錯誤快遞,才讓故意填錯地址的幾戶人家“偃旗息鼓”。
“天降”快遞怎么處置
面對這些“不請自來”的快遞外賣,社交平臺上有人建議“收下吃掉”“拿來就用”甚至“直接丟棄”。但也有不少人擔憂,“不是自己的東西,能夠隨意處理嗎”?
北京瀛和沈陽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國照指出,隨意處理他人財物可能構成“不當得利”,物品的真正權利人有權要求返還或索賠。
那么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劉國照建議:首先,仔細核對訂單上的姓名、電話和地址,避免因信息相似(如門牌號相近、姓名同音)而誤收。一旦確認送錯,應立即聯系配送員,說明情況并告知物品位置,要求對方盡快取回重新配送,在此過程中可錄音存證。在配送員取回之前,接收人有責任妥善保管物品,避免損壞或丟失。即使對方表示“不要了”,也應盡量通過平臺或配送方進行確認,并按平臺指引處理,切勿直接據為己有或隨意丟棄。
對于故意填錯的地址或電話,如果對方后來又讓快遞員或外賣員將其放到“正確位置”,快遞員或外賣員是否有相應義務?
“快遞員和外賣員不負有該義務。”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孟強說,快遞員或外賣員與寄件人、訂餐用戶之間分別構成服務合同關系。用戶提供真實、準確的地址和電話信息是其核心義務。故意填錯信息導致無法按約送達,屬于用戶方的根本違約行為。在此情況下,配送員既無法定義務,也無合同約定義務為用戶的錯誤買單。當然,如果雙方能夠達成新的合意,例如用戶同意額外支付費用或滿足其他條件,配送員基于變更后的合同則有義務執行。
故意填錯,責任幾何?孟強分析,故意填錯地址信息,可能面臨多重法律責任。在民事責任方面,若頻繁冒用地址干擾他人私人生活安寧,根據民法典,這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及個人信息權益,被侵權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若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要求賠償。此外,向快遞公司、商家或外賣平臺提供虛假信息本身也構成違約,若因此造成損失(如物品丟失、爭議處理成本等),相關主體有權向填錯信息的用戶索賠。在行政責任層面,如果此類行為情節嚴重,擾亂公共秩序或干擾他人正常生活,還可能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受到相應處罰。
如何減少“張冠李戴”
那么,因未及時取走而導致錯誤送達的物品丟失,責任應由誰承擔?
劉國照說,這需要區分“實際收件人”的身份。如果“實際收件人”就是物品的真實購買人,那么未及時取走導致丟失,損失自然由其自行承擔。如果“實際收件人”是代收者(如快遞驛站、超市、保安等),情況則不同:若代收是有償服務,代收點通常需要承擔賠償責任;若是無償代收,代收人只要證明自身沒有重大過失,則無需承擔責任。
受訪專家指出,要有效減少用戶故意填錯地址、避免無辜者受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劉國照看來,平臺層面應完善規則與引導,明確地址填寫責任,在下單流程中增加提示,強調“填寫真實有效地址是用戶義務”,并注明填錯地址可能導致的后果(如丟失風險自擔、超時配送費等)。設置地址校驗機制,對頻繁填寫非標準地址(如無具體門牌號的公共區域)的用戶,進行彈窗提醒或限制,要求補充詳細信息。此外,細化配送與代收規則,明確非本人地址的代收責任(如超市、保安處等代收點需確認收件人身份后再交付),并在平臺條款中注明“非約定代收點的存放風險由用戶承擔”。建立信用關聯,將地址填寫規范與用戶信用分掛鉤,對多次故意填錯地址導致糾紛的用戶,降低其配送優先級或增加額外服務費。
商家與配送方強化溝通與交付規范。配送前確認地址,對于模糊地址(如僅寫“××超市”),騎手或快遞員可提前電話聯系用戶,確認是否為本人指定代收點及取件時間,避免盲目配送。明確代收點合作關系,與超市、便利店等建立正規代收合作,簽訂協議明確雙方責任(如代收點需登記取件信息、超時未取及時通知用戶),非合作代收點可拒絕存放。若物品在代收點超時未取(如超過48小時),配送方可聯系用戶提醒,仍未取件的可退回至商家或站點,產生的退回費用由用戶承擔。
代收點(超市、保安處等)要規范管理、明晰邊界。明確代收條件,對非熟客或未提前溝通的“陌生地址快遞”,可拒絕無償代收,或要求用戶提前告知并留下聯系方式,避免被動承擔保管責任。設置存放時限,在顯眼位置標注“代存物品超時未取將退回/處理”(如24小時內),并對超時物品主動聯系用戶,減少積壓和丟失風險。
引導用戶規范行為。提升用戶責任意識,通過平臺宣傳、訂單備注等方式,告知用戶“故意填錯地址可能導致物品丟失、無法理賠”,引導其填寫真實地址或與代收點提前約定。若用戶確有代收需求,平臺可推廣正規代收服務(如快遞柜、合作便利店代收),明確收費標準和責任,比“故意填錯地址”更有保障。
“快遞公司應當嚴格依法依規辦事,因用戶自身原因填錯信息導致快遞丟失,不能讓快遞員無辜擔責,損失應由用戶自負;還可考慮建立黑名單機制,對于多次故意填錯地址電話的用戶,可采取在一定期限內限制服務、增加配送費等方式進行適度懲罰措施,促使其改正錯誤。同時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法治觀念和道德水準。”孟強補充說。
來源: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