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設為星標,精彩不失聯
對話阿拉里奧中國區總監張勇
藝術與商業聯姻,推動消費升級
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海外資本進入中國畫廊行業,給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帶來了新的血液與風向。國際性畫廊的經營運作體系、商業模式開始與中國本土市場情況相結合,共促中國藝術市場繁榮發展。
來自韓國的阿拉里奧畫廊于2005年末進入中國藝術市場,并將畫廊實體空間落戶于北京,在開業之初阿拉里奧就展出了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7位藝術家:方力均、岳敏君、張曉剛、王廣義、隋建國、曾浩和劉建華的作品,這成為當時震動中國藝術界的大事件之一。2014年,阿拉里奧畫廊邁出新的一步,進軍上海藝術市場,期間變更過2次場地,最終于去年底落地西岸芒果廣場,并將其定位為 “策展式藝術商業復合空間” ,致力于打造一個融合畫廊和實驗性多品牌集合空間的藝術商業綜合體。
阿拉里奧畫廊(上海)及“阿而普”(ART LOVERS PARTNERS)外立面
藝術市場通訊采訪到阿拉里奧畫廊中國區總監張勇,金融背景的他從商業與金融的角度,與我們分享了阿拉里奧畫廊的市場布局、商業規劃,以及他對中國乃至亞洲當代藝術市場趨勢判斷。
韓國畫廊阿拉里奧中國區總監張勇
以“商業地產”模式經營畫廊
阿拉里奧畫廊是一家擁有商業地產背景的集團式經營藝術機構,畫廊創辦人金昌一早年涉足餐飲連鎖、百貨公司、房地產等事業,他對藝術有著極大的熱情,在90年代開始大量地進行藝術收藏并建立了美術館。懷著促進當代文化藝術交流、支持當代藝術的想法,金昌一于2002年在韓國天安創辦了阿拉里奧畫廊,經過多年發展,目前阿拉里奧畫廊分別在韓國天安、首爾及中國上海擁有其支點空間。
一層阿拉里奧畫廊(上海)外立面近景
2008年到2010年金融危機前后的經濟呈現下行趨勢,阿拉里奧畫廊于2012年將北京空間關閉前往紐約謀求新的發展。休整兩年后,阿拉里奧于2014年重新進入中國藝術市場,并將畫廊空間設立在了上海。張勇分享道,金昌一認為亞洲文化是全世界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文化是亞洲文化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之所以選擇在上海,張勇表示,上海的當代藝術語境活躍度高,特別是在上海設立了西岸藝術博覽會后更加明顯,如果說中國作為全世界當代藝術語境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那么上海可以代表中國來發出聲音。
二層阿而普(ART LOVERS PARTNERS)外立面近景
在過去的幾年運營中,阿拉里奧畫廊逐漸增多了品牌合作等對外商業項目的比重,阿拉里奧畫廊的二層空間被規劃為旗下新生活方式品牌集合店“阿而普”(ART LOVERS PARTNERS),以 “策展式藝術商業復合空間” 為定位,致力于打造一個融合畫廊和實驗性多品牌集合空間的藝術商業綜合體,其中包括了設計生活、時尚生活和藝術生活等。張勇介紹,阿拉里奧畫廊在韓國已經實踐了以藝術進駐商業地產項目來吸引旅游型客源和消費的經營運作模式,但上海的運營方式與韓國還是有很大區別,地處西岸的上海駐點更多是在地文化的需求,它更專注在為本地人群構建生活美學。
阿拉里奧畫廊(上海)內景
張勇分享道,阿拉里奧遵循著“結構理念”來運作藝術和商業的跨界。阿拉里奧上海空間的一樓是傳統畫廊空間,二樓是當代語境下的生活美學空間,兩者形成立體化結構,收藏品、奢侈品和消費品三個模塊構成藝術與商業相結合的業態。收藏品以當代藝術品為主,奢侈品指的是可以作為收藏級的物件,如北歐的家具等,消費品則是藝術衍生品。這種結構性的運營理念立足于商業的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
奶酪積木玩具,1950年,丹麥家具,阿而普(ART LOVERS PARTNERS)內景
公共藝術項目是張勇除了畫廊運營管理外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阿拉里奧的重要商業布局之一。阿拉里奧畫廊致力于打造一個非單一的,以藝術為核心的社區化藝術中心。張勇指出,建立“藝術社區”是阿拉里奧在韓國的地產項目中已經踐行過的一項重要理念。文化、藝術能夠給商業地產賦能和增值,地產項目中呈現更多的文化性內容促使大眾產生更強的粘性度和回流性。如今中國眾多大型的商業地產項目都在積極引進藝術資源,如策劃藝術展覽、品牌類的跨界、推動公共藝術的搭載等等,這些新的行業趨勢提升了社會的整體文化氛圍,也能夠帶來一定的消費升級。阿拉里奧畫廊涉及全球的藝術家群體,多元文化相互轉化和融合會給社會帶來多層次的文化輸出。
SII MORE x意大利馬蘭戈尼學院藝術跨界時尚設計系列——藝術家九九與時裝設計師婧婕快閃展《多巴胺的世界》,2023, 阿而普(ART LOVERS PARTNERS)
藝術與商業的共贏
阿拉里奧在全球范圍內合作了50余位藝術家,這個數量還不斷在擴充。阿拉里奧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畫廊,在積極推動他們自主的理論形成一定的語言、思維、學術邏輯,從而建立起一套適合阿拉里奧畫廊的自主學術體系。不同的藝術家在不同的市場中也有相應的規劃。阿拉里奧畫廊通過舉辦藝術家個展、參加國際性藝術博覽會等方式將藝術家們的創作和作品價值在不同的市場展現出來。藝術家在各個市場的接受度和熟知度具有差異性,有些藝術家在各個市場受到較大關注,如日本藝術家名和晃平(Kohei Nawa)、黛西·帕利斯(Daisy Parris)等,有些藝術家作品學術與市場價值還等待人們發現。
新空間首展——名和晃平(Kohei NAWA)《解碼》現場,2022,阿拉里奧畫廊(上 海)
阿拉里奧畫廊在成立之初就關注年輕藝術家的發展,張勇分享道,阿拉里奧給予年輕藝術家的支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畫廊為藝術家提供在美術館展出創作的機會,參加商業類的群展、個展,在不同國家區域的藝博會展覽中呈現作品;另一方面,支持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參與不同類型的露面,幫助藝術家接洽適合商業跨界、品牌合作,將他們的作品延伸到不同的公眾領域。
雙個展“蒂姆·加伍德和黛西·帕里斯 Tim Garwood and Daisy Parris”現場,2023,阿拉里奧畫廊(上海)
藝術與商業結合是阿拉里奧畫廊的基因之一。在談到藝術家商業跨界活動的增加是否會削弱他們作品的學術性時,張勇提出反對,他認為藝術家跟商業合作本身沒有什么問題,阿拉里奧一些非常重要的藝術家都有與商業合作的經歷。藝術品從商業產品、營銷廣告的角度與大眾生活產生連接,利用品牌具有負載能量的特點,能夠將藝術家的語言、價值與公眾覆蓋率大幅提高,更多的人能夠接觸了解到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出雙贏的局面。藝術家與商業品牌之間的跨界更多涉及到設計、IP與圖像的使用部分,它屬于版權類型的商業交易,張勇說道,版權類型的商業交易是基于圖像、理念性的交易部分,它與傳統藝術領域中的藝術品出售收藏的定價邏輯完全不同,它歸屬于版權象限邏輯。
韓國藝術家盧相鎬個展“暢銷故事書”展覽現場,2023,阿拉里奧畫廊(上海)
中韓兩國的藝術生態現狀
中國與韓國雖然文化上同根同源,但發展至今已經有較大的差異,基于政策、經濟、文化環境等因素,當代藝術市場生態也有很大不同。目前韓國的房地產、金融、比特幣等投資市場波動幅度大,當代藝術市場在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去年的首爾弗里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Seoul)頗為火爆。張勇認為,當代藝術品得到市場青睞的根本原因是資金具有保值增值的趨向的屬性。并且,韓國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制定了文化領域達到亞洲領先水平的國家發展戰略,出臺了相關減免稅費、資金支持等政策,鼓勵擁有雄厚資本的企業或個人進行藝術品收藏。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推廣,大量資金進入韓國藝術市場,可選擇的藝術品類型范圍廣,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全民化的藝術品投資、收藏的市場趨勢。
首爾弗里茲藝博會2022,阿拉里奧展位現場圖片
反觀目前的中國藝術收藏更多地集中在自發性的私人收藏,由一部分先富起來的頭部企業家、中產階級構成。且中國傳統書畫、古董瓷雜類藝術品在市場中占比高,當代藝術的市場份額占比低于百分之二十,收藏主力大都集中在老一輩藏家群體。近年來,隨著一些有著一定經濟實力、家族收藏習慣的年輕藏家入場,他們的收藏品味開始偏向一些國際化的頂流藝術家的作品、年輕化的潮玩等藝術品類,有些年輕藏家也對更嚴肅、更學術的當代藝術表現出了偏好與關注。
潮流設計師EDDI AMAC版畫系列產品,2023,“阿而普”(ART LOVERS PARTNERS)
基于中韓兩國的藏家偏好、收藏習慣等不同,阿拉里奧會根據兩國不同的市場環境,調整藝術品的供應,制定不同的商業策略。全球當代藝術的發展在近年來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新藏家的入場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藝術市場的風向。每個時代的藏家都身處他們時代語境,與藏家語境相符的藝術家會得到較大關注。阿拉里奧近幾年也在積極挖掘新生代的年輕藝術家,并且今年上半年連續不斷地呈現年輕藝術家的展覽,希望能夠給新一代的藝術市場中的年輕客戶群體更豐富語境的選擇。
青年藝術家王偲丞個展“起始與未來:光和生物的啟示”現場,2023,阿拉里奧畫廊(上海)
藝術與金融結合的未來趨勢
“藝術品天生就自帶金融屬性。”金融行業出身的張勇如是說道。在傳統印象中藝術品的流通性較低,但張勇與我們分享道,一線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市場的硬通貨,它們的交流頻次多、流通性好,而流通率越高的資產越受資本市場的追捧。張勇認為,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很多機構已經嘗試了很多方法促進藝術品金融化,國家在面對金融問題時表現出的謹慎有利于市場的良性發展。我國目前較普遍的藝術品金融化的方式是通過私募基金來進行資金運作、藝術品基金注資。
隨著經濟增長速度變緩,有關數據顯示,中國高凈值人群對藝術資產配置的關注度有顯著提升,但部分藝術品存在著流動性低、鑒定估值體系不健全的情況。面對這樣的困局,張勇分析道,藝術品的配置是根據市場需求、金融化需求而出現,藝術品真正達到了優質資產水平就可以做出相應的評估、且具有穩定的流動性。
當個人可流動性資產達到千萬,藝術品可以按照10%-15%的比例作為可供考慮的資產配置選擇,張勇分享道,藝術具有很強的專業屬性,確實存在藏家在購置藝術品過程中交學費的情況。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在于,購置的藝術品本身不具有保值增值屬性,從而導致了投資損失。張勇還分享道,藝術價值與藝術價格是分離的,藝術機構應提供給藏家更多的服務性支持、做好學術性梳理與整理的工作、適當給予專業意見,各方共同努力促進藝術市場良性健康發展,這是未來藝術市場發展的大趨勢。
*如無特別注明,本文圖片均來源于阿拉里奧
出品人: 董瑞
編輯、采訪:Tina Xu
撰文:洪遠
版式設計:劉宇翔
審校: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