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從輕工業到電子產品再到現在的電動汽車,“中國制造”的一步步升級,我們有目共睹。然而,伴隨著制造成本的提升,從服裝到電子產品,一些制造業正離開中國,逐漸向東南亞轉移。
那么,東南亞有沒有可能步中國后塵,在汽車制造領域闖出一片天地呢?越南的一家新勢力車企Vinfast,或許能夠給出答案。
來自越南的造車新勢力,Vinfast
Vinfast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車企之一,甚至要晚于國內的大部分新勢力公司。2017年,背靠越南最大民營企業VinGroup,Vinfast正式成立。
VinGroup是一家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其創始人潘日旺也是越南首富。這么一看,Vinfast的成立和國內的“某大”汽車,確實有些相似之處。
VinGroup的創始人潘日旺
只不過,不同于國內汽車制造業已經趨于飽和,在Vinfast之前,越南本土甚至沒有一家像樣的車企。越南制造業的飛速發展,再加上未來的市場潛力,Vinfast迎來了自己的機會。
公司成立的一年后,2018年的巴黎車展,Vinfast就帶來了自家的第一款和第二款車,LUX A2.0和LUX SA2.0。
Vinfast LUX A2.0概念車
能這么快研發出一款新車,并不是因為Vinfast在汽車研發方面的實力強大,而是這兩款車本質上是基于老款寶馬5系(參數丨圖片)以及X5打造的換殼車。
寶馬提供了全套技術基礎,意大利設計公司平寧法利納負責設計,奧地利知名供應商麥格納斯太爾也參與了該項目。
Vinfast LUX SA2.0,能看到X5的影子
這些操作,就像是30年前一汽基于奧迪100生產的紅旗名仕/世紀。在汽車工業更加發達的今天,難度其實更小,但在民族汽車工業剛剛起步的越南,這就足夠獲得成功。
2018年,通用也與Vinfast達成合作關系,擁有了河內的通用汽車工廠,貼牌生產雪佛蘭Spark,名為Vinfast Fadil,讓更多越南人實現了汽車夢。同年11月,Vinfast與西門子股份公司簽署了合同,拿到了東南亞地區電動客車的零部件生產資質。
靠著貼牌和代工,Vinfast的汽車夢,就這樣開始了。越南汽車的市場才剛剛起步,全年銷量40萬輛左右,而Vinfast成立僅兩年,靠著三款量產車,就已進入銷量榜前五,并在一步步向前推進。
車展上的Vinfast
然而,Vinfast并沒有局限于此。伴隨著全球汽車產業向新能源轉型,Vinfast也開始了自己的電動化道路。
2021年11月,VinFast推出了首款電動車——VF e34,緊接著還有高端智能化電動SUV——VF 8和VF 9,有著全新的設計語言和產品理念,和之前換殼生產的汽油車完全不同。
Vinfast最高端的車型,VF 9
同時,越南市場的局限性也讓Vinfast開始展望全球市場,除了全新的高端化電動產品,也已開始在美國建設海外工廠。
在短短五年內,Vinfast從開始造車,到在越南獲得成功,再到全面轉型電動車開始全球化進程,節奏甚至要遠遠快過中國的新能源車企,產品看起來也有模有樣。
那么,在電動車領域,“越南制造”是否會復現輕工業的成功,對發展迅速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工業造成威脅呢?
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其實并不用太過擔心。
2020年越南汽車銷量排行榜
Vinfast在越南的成功并不算真正的成功,越南汽車年銷量大概只有40萬輛,平均一個月3萬輛,想要進入榜單前五,一個月賣兩三千輛就足夠。
Vinfast這幾千輛的銷量,超過一半是貼牌生產的入門級小車:Vinfast Fadil,既不能體現公司的技術實力,也不能提升品牌的整體形象。
Vinfast的入門級小車,Fadil
越南的汽車產業整體發展還很落后,沒有完善的產業鏈,也沒有豐富的經驗。市場需求的局限性,也一定會阻礙汽車工業的發展。東南亞的低價勞動力,在汽車制造業也沒有什么優勢。
Vinfast在美國建廠,不僅僅是因為推進“全球化進程”,還因為越南的汽車工業不足以支撐其未來的發展,對Vinfast的宏偉規劃的幫助其實并不大。在美國建廠后,一個來自越南的品牌又有什么優勢、資本市場是否還喜歡這樣的故事,一切都是未知數。
中國汽車工業新能源轉型的成功,其實并不是偶然,也并不容易重現。在此之前,中國汽車工業已經積累了幾十年,產業鏈完善,經驗豐富;另外,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配合上政策的扶持,實現轉型的難度并不大。
先進的中國汽車生產線
雖然現階段,經常會有人將電動汽車和智能機類比,但汽車生產的復雜程度其實是遠高于手機的。
另外,中國早就完成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部分電子元件代工廠確實在往制造成本更低的東南亞轉移,但與此同時,很多個中國品牌已經熱銷全球,帶來比代工生產更多的價值。
而且,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軍者,發展速度快過很多老牌汽車工業強國。
中國正朝著世界第一汽車出口邁進
越南的Vinfast,確實像是二三十年前的中國自主品牌,靠著代工獲得了區域性的成功。但越南的市場并不大,未來發展空間也有局限性。
為了電動車的發展,Vinfast甚至要放棄越南國內的成本優勢,在美國建立工廠,可能在資本市場能講一講故事,但無論是生產流程還是產品本身,距離中國新勢力還有不小的距離,也確實構不成什么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