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將至,不知何時開始,七夕成為商家促銷的“愛情節”了。
說起愛情,文學作品里面的經典形象不少。中式浪漫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西式浪漫不乏癲狂代表,《歌劇魅影》就是其中之一。
華麗的巴黎歌劇院,陰森的地下迷宮,“幽靈”神出鬼沒;愛情與人性,光明與黑暗,嫉妒與仇恨……
《歌劇魅影》的音樂成就太大了,是著名音樂劇作曲家韋伯的代表作,借助精彩的音樂、驚險的劇情、恐怖的氛圍、完美的布景成為音樂劇的璀璨明珠,演藝界說:“如果一生只看一出音樂劇,那么它應該是《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音樂劇1986年在英國首演,1988年登陸美國,成為百老匯最賣座的音樂劇之一。可惜受新冠疫情影響,劇場上座率無法達到盈利水平,已經宣布關停了。
說回原著,小說《歌劇魅影》出版于1911年,1922年被好萊塢搬上銀幕,之后多次改編成電影,中國老電影《夜半鐘聲》也有該小說的影子。
作者卡斯頓·勒胡是二十世紀初法國最杰出的推理小說家之一,被譽為“通俗小說奇才”。他從小喜歡文學,但按照父親的意愿學法律,畢業后去了律師事務所當書記員,業余時間寫作。1890年,他投身報業,作為特派記者周游世界,1900年開始寫長篇小說。
勒胡筆下虛實交錯,高潮迭起,擅長營造恐怖懸疑氣氛。他對法國推理小說的貢獻,一如柯南道爾在英國的地位。
▲ 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1868-1927)
氛圍營造
《歌劇魅影》是偵探小說和荒誕小說的結合體,充滿哥特風,從一個記者的角度講述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幽靈傳說”。
故事從兩位經理的餞別晚會說起,德比恩和波里尼卸任,蒙夏曼和里查特接手。
巴黎歌劇院最近鬧鬼,女演員七嘴八舌議論,總結來說“鬼”是個全身黑衣的男子,來去無蹤,而且大家一致認為:“假如他真的是鬼,那也太丑了!”
劇院機械組長約瑟夫聲稱親眼見過黑衣鬼:骨瘦如柴,兩只深陷的眼睛就像骷髏頭的兩個黑洞,鼻子凹陷,看上去像沒鼻子。
▲ 《歌劇魅影》電影海報(1925年,默片)。
沒多久,約瑟夫被發現吊死在地下室三層,現場的機械工還聽到奇妙的音樂,像是安魂曲。尸體放下來后,上吊的繩子轉瞬不翼而飛。
死人事件被壓下來,不影響餞別晚會的氣氛。然而,幽靈神出鬼沒:有人看到致辭環節他站在人群中;有人看到他出現在晚宴上,坐在一角泰然自若,不吃不喝,默不作聲。
怪事陸續有來。
新上任的劇院經理蒙夏曼和里查特發現,責任規章的副本用紅色墨水添上新條款,字跡扭曲、古怪,提到“二樓第五號包廂,不管什么演出,都只屬于幽靈專用” 。
蒙夏曼和里查特之后收到幾次幽靈來信,提出各種要求。
譬如,要劇院支付他每月兩萬法郎的薪金;二樓的五號包廂專屬于他,指定吉里太太擔任領席員,為他服務;要克里斯蒂娜代替首席女演員卡爾洛塔,出演《浮士德》瑪格麗特一角……如果不答應,幽靈警告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
▲ 《歌劇魅影》電影劇照(1925年,默片)。
還沒完,馴馬隊長來找劇院經理,說最出色的白馬凱撒被幽靈偷走了。
蒙夏曼和里查特把幽靈的警告視為惡作劇,他們炒了吉里太太,按計劃演出。
演出前,首席女演員卡爾洛塔收到匿名信,也是用紅色墨水寫的,恐嚇她不要參加今晚的演出,讓克里斯蒂娜頂上。她看到樓下停著一輛靈車,非常生氣,揚言不會放過克里斯蒂娜這個小人。
▲ 《歌劇魅影》電影海報(1943年)。
演出開始了,氣氛逐漸緊張起來,兩個經理端坐在二樓的五號包廂,忐忑不安。
幽靈說的“可怕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在卡爾洛塔放聲歌唱時,大家都聽到了一只癩蛤蟆的刺耳怪叫:呱……
眾所周知,對于一些妄想用上帝賦予的淺薄天賦,唱出生來就非她們能力所及的美妙音色的自不量力的女歌手,為了表示對她們的懲罰,上帝會將一只呱呱叫的癩蛤蟆悄悄放進她們的嘴里。然而,有誰會相信在音域上能夠跨越兩個八度的卡爾洛塔的嘴里竟然也會有癩蛤蟆。
場內嘈雜聲四起,有人喝倒彩。卡爾洛塔四處張望,她不相信這“呱”的一聲是她發出來的。她繼續唱下去,劇院回蕩著她高亢嘹亮的聲音,癩蛤蟆又在叫了,情況更加混亂。
兩個經理聽到幽靈發出駭人的冷笑,聲音飄過:“今晚,吊燈都會被她唱下來!”
兩個經理不約而同抬頭看向天花板,巨型吊燈突然墜落,劇院驚叫聲四起,人們到處逃竄,很多人受傷了。吊燈還砸死了一名婦女,恰好是里查特找回來頂替吉里太太的新領席員。
劇院幽靈出沒,個個人心惶惶。
▲ 《歌劇魅影》電影海報(1962年)。
愛情主線
再來說另一條主線:愛情。
女主角克里斯蒂娜出身普通,父親是農夫,也是杰出的小提琴手,他教會女兒識讀樂譜。母親在她六歲時病逝,父親變賣了農場,帶著女兒想實現音樂夢想,但處處碰壁。
有一天,瓦雷里教授在集市看到他們的表演,欣賞他們的才華,把他們帶到哥登堡,克里斯蒂娜由此得到了正規的音樂教育,瓦雷里教授和夫人成為克里斯蒂娜的養父母。
男主角拉烏爾是子爵,哥哥夏尼伯爵擁有龐大的家產。
拉烏爾年少時和克里斯蒂娜相遇(當時他和姑媽住在拉尼翁),為她跳進海里撿回披肩。拉烏爾和克里斯蒂娜合得來,每天一起玩耍,直到秋天分開了。
后來,克里斯蒂娜考入了音樂學院。她父親去世,她突然間失去了親人,同時好像也失去了她的美妙歌喉、音樂天賦和靈魂。
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重遇克里斯蒂娜,為她的美貌傾倒,她的天籟之音也技驚四座。她頂替了首席女演員卡爾洛塔,名聲大振,觀眾為之興奮。
他到后臺找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總是避開他。
拉烏爾喜歡大海,他準備奔赴北極探險,克里斯蒂娜的冷漠態度讓他捉摸不透。
▲ 《歌劇魅影》電影海報(1989年)。
有一天,他又去后臺找克里斯蒂娜,在她的專用化妝室外聽到一個男人的聲音:“克里斯蒂娜,你必須愛我!”他大吃一驚,難道克里斯蒂娜心有所屬?他只看到克里斯蒂娜出來,化妝室里面并沒有人。
不久,拉烏爾收到克里斯蒂娜的信,她回到佩羅鎮參加父親的祭日,他立刻奔往佩羅鎮。他向克里斯蒂娜表白,克里斯蒂娜告訴他一個秘密:“音樂天使”幾乎每天都來她的化妝室給她上課。
“音樂天使”是她父親說過的浪漫故事。父親說,在所有大音樂家、藝術家的一生當中,最少有過一次音樂天使來訪的經歷。
那些被天使拜訪過的幸運兒一生都會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燃燒的激情,他們可以感受到凡人所不能知曉的感動。這些人只要一碰樂器或者一開口,便會達到平常人無法企及的音樂境界,令凡夫俗子自慚形穢。
劇院吊燈突然墜落后,卡爾洛塔病倒了,克里斯蒂娜失蹤了,隨后十五天都沒出現。拉烏爾到處找克里斯蒂娜,后來收到她的來信,邀請他后天午夜參加巴黎劇院的化裝舞會。想到自己被她反復玩弄,拉烏爾內心充滿矛盾。
▲ 《歌劇魅影》電影劇照(2004年)。
這個化裝舞會很熱鬧,到了午夜時分,大家進入了狂歡。拉烏爾被克里斯蒂娜拉到二樓包廂,克里斯蒂娜傷心哭泣,和拉烏爾說永別,還說再也不會唱了。
拉烏爾大腦一片空白,看著克里斯蒂娜離去。凌晨兩點,他回到后臺,走進克里斯蒂娜的化妝室,本來想給她寫封信,卻看到她返回,他躲起來。有聲音傳來,仿佛是墻壁在唱歌。那個聲音在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新婚之夜”。
那是拉烏爾從沒聽到過的美妙聲音,每一個音符,每一次呼吸幾乎都是一次完美的演繹。他音域寬廣,音色雄厚,高亢而婉約,激昂中帶著細膩,集百家之長于一身,真是令人驚嘆!
拉烏爾看到克里斯蒂娜向房間墻壁上一面巨大鏡子走去,然后神奇地消失了。
▲ 《歌劇魅影》電影海報(1990年)。
極地探險隊的行程提前了,拉烏爾告訴克里斯蒂娜,不到一個月他要離開法國。克里斯蒂娜此時竟然提出:既然有秘密結婚,那也有秘密訂婚,他們可以秘密訂婚一個月啊!
“這樣一來,一個月后你可以瀟灑地離開我,而我們倆又都擁有一段美好的記憶,它將伴隨我度過幸福的一生!”
他們就像兩個孩子投入這場纏綿游戲。有一天,他們來到劇院的頂層,克里斯蒂娜終于敞開心扉,告訴拉烏爾她的恐懼和憂慮。
三個月前,克里斯蒂娜第一次聽到那個男人的聲音,他不僅會唱歌,還會回答問題。她以為是父親派來的“音樂天使”,養母也這樣說。
他告訴我,他是為了讓我更進一步地領略藝術的永恒魅力才降臨人間的,他還提出每天給我上音樂課,我感激地答應了。于是,在劇院清靜的時候,他總是到我的化妝間給我上課,我一天都沒缺席過。
有一天,她重遇拉烏爾,興奮極了。她告訴那人她和拉烏爾的往事,那人似乎吃醋了。她害怕失去那個聲音,害怕再也不能上“大師課”,向那人保證她和拉烏爾只是友情,也盡量疏遠拉烏爾。
▲ 《歌劇魅影》音樂劇演出片段(2011年)。
吊燈墜落那晚,她被那個聲音蠱惑了,不知不覺走到了陰暗的走廊里。戴著面具的黑衣人找來白馬凱撒,馱著她在黑暗的地下室走了很久。她感覺是沿著螺旋梯往下走,走到湖邊,上了小船,又上了岸,置身一個鮮花裝飾的大廳。
那人說他叫埃利克。他的歌聲有種魔力,她控制不住自己,本能地揭開了他的面具,看到了埃利克的臉,“一張活生生的死人臉”。
埃利克非常憤怒,因為克里斯蒂娜揭開了他的面具,知道他丑陋無比,離開后肯定不再回來,他必須留住她,她被囚禁了十五天。
“那么你還愛我嗎?假如埃利克是一個很英俊、很有味道的男人,你還會選擇我嗎?”
“為什么要假設這些呢?為什么要問最讓我害怕的問題呢?一直以來,它都像罪孽一樣深藏在我的心里。”
克里斯蒂娜讓拉烏爾帶她走,演出完了就一起私奔。當晚劇院上演《浮士德》,名流云集。當克里斯蒂娜唱到“將我的靈魂帶入天堂吧!”臺上突然陷入黑暗,女主角不見了!人們把暗門和天花板檢查一遍,幾乎不可能出現意外事故。
警察來了,大家說幽靈偷走了克里斯蒂娜,但警察認為,夏尼伯爵不想弟弟和克里斯蒂娜私奔,所以提前帶走了她,拉烏爾不相信。此時夏尼伯爵也不見了,后來尸體在湖畔旁被發現。
波斯人認為,夏尼伯爵發現了地下迷宮,想去探個究竟,沒想到有去無回。此乃后話。
▲ 《歌劇魅影》電影海報(2004年)。
機關重重
波斯人可是破案的關鍵人物,他告訴拉烏爾,是埃利克劫持了克里斯蒂娜,要帶拉烏爾去找他們。
波斯人說,埃利克是“機關專家”,但劇院地下室的暗道不是埃利克建造的,他只是發現了這條通道。
事實上,1971年3月18日,公社戰士占領了劇院,將劇院地面部分作為指揮中心,地下則成為國家監獄。
拉烏爾跟著波斯人進入黑暗通道,進入一個奇幻又詭秘的地下世界:有劇院老員工住在這里,有復雜的舞臺布置……他們小心翼翼走著,還是不慎掉進了地下三層的“酷刑室”。
▲ 《歌劇魅影》電影劇照(2004年)。
故事進入最緊張的階段了。
埃利克要克里斯蒂娜在婚禮和葬禮之間選擇,讓她明晚十一點之前給答復。“如果不同意,那么所有人都要死!”
原來,埃利克寫了二十年的《唐璜勝利曲》終于完成了,他希望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要有個妻子,周末一起去散步。他還發明了一個面具,戴上后和正常人無異。
明晚十一點,人們云集劇院看演出,如果克里斯蒂娜在最后限期說一聲不,劇院就化為廢墟(埃利克在地窖儲存了足夠炸藥)。
這是他為自己細心設計安排的悲劇,以此作為自己人生的最終結局,同時還是報復愛情的手段。
克里斯蒂娜如何選擇?波斯人和拉烏爾又如何逃出酷刑室?
▲ 《歌劇魅影》音樂劇演出(2011年)。
癲狂背后
故事的結局不難想象,埃利克死了,克里斯蒂娜和拉烏爾“有情人終成眷屬”,劇院幽靈的傳聞轟動巴黎……
埃利克為何癲狂?就因為他丑嗎?
埃利克的父親是個土木匠,埃利克很小就離家出走,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丑陋使父母感到恐懼、傷心。他隨一個馬戲團到處表演,演得最多是僵尸。他走遍了歐洲,還受過正規的藝術和魔術訓練。
他成為才華橫溢的表演者,名聲傳入波斯王宮,國王召他進宮。他造了很多機關討公主歡心。國王又下令他建造一座宮殿,他的天賦得到空前的發揮。
國王在宮殿里隨處走動,但不會被人發現;人可以隨意消失在這座宮殿中,而其他人卻找不到他離開的出口。
國王意識到埃利克是個天才,為了保守宮殿的秘密,他決定要挖了埃利克的眼睛。但國王轉念一想,即使埃利克瞎了,他仍然能夠建造另一座魔幻宮殿,只要他活著就意味著有人知道這座宮殿的所有秘密,因此他必須死,和他一起工作過的人也必須死。
波斯人那時和埃利克已經成為朋友,他暗中幫助埃利克逃亡,自己也因此被革職、沒收財產、流放海外。
埃利克后來又為蘇丹國王效力,終于厭倦了漂泊冒險的生活。他成了一個土木匠,蓋房子、接工程。
他接手了巴黎歌劇院地基工程的建設。當他看到劇院底下有大片可以利用的地方,他的藝術細胞又動了。他決定在劇院的地下建造一片屬于自己的世外桃源,遠離人們的異樣眼光。
假設他擁有一張極其普通的臉,或許他會選擇埋葬自己的天分,或許早就功成名就,成為受人敬重的大師級人物了!但現實的他卻只能將自己封閉在黑暗、狹小的地窖里,過著非人的生活!
為什么上帝會創造出如此丑陋的面容,讓他終身活在面具后面?為什么又賜予他天籟之聲和藝術天分,讓他憧憬愛情又求之不得?
▲ 《歌劇魅影》音樂劇演出片段(2011年)。
音樂劇放大了小說里面的愛情成分:克里斯蒂娜對埃利克的憐愛與恐懼、對拉烏爾的傾心與搖擺;埃利克對克里斯蒂娜的癡情與卑微、對感情的渴求與控制;拉烏爾對克里斯蒂娜的拯救情結……
音樂劇弱化了小說里面的恐怖驚悚:劇院幽靈出沒的詭異氣氛;機關重重的地下迷宮;駭人聽聞的酷刑室;埃利克暗黑風的住所布置、癲狂自大又自卑自憐的性格……
小說仔細品品,其實是不錯的推理小說,元素齊全:有罪犯;有謀殺;破案過程驚險重重;有人協助,最終真相大白……
你看,兇手、動機、手法清晰,氛圍營造到位,故事邏輯順暢,情節合理又有懸念,人物形象塑造豐滿,妥妥的精彩推理小說嘛。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