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起來的如東:向海圖強 擁抱發展的“八面來風”2021年,一張疑似我國大陸地區首只野生斑鷺在如東沿海覓食的照片火爆全網,引發廣泛討論的同時,也讓曾經不了解如東的人終于將她和大海聯系了起來。
這座傍海而生的城市,是南通七虎中唯一的“縣”,更是“全國海上風電第一縣”。擁有海岸線約86公里、海域面積4555平方公里、0米以上灘涂面積近100萬畝。可以說,如東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面朝大海的奮進史。
圖片來源:如軒
近日,如東的半年“成績單”正式發布,在南通這樣的“萬億”班級中,如東或許還稱不上尖子生,但放眼全國,其總體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還是相當可觀的。今年1-6月,如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0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7%。“百業向暖”的良好局面讓如東上下信心大增,發展勁頭空前高漲。
“向海圖強”的如東,未來可期。
電商出海:服務業駛向深航道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是如東“產業強縣”的兩大戰略強大支點。
上半年,如東服務業經濟發展呈現出了消費回暖、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全縣服務業增加值312.7億元,同比增長7.1%。
1至6月,如東實現服務業開票銷售近700億元;如東290家重點行業服務業規上企業營業收入實現35.9億元,同比增長19.8%,高于全市15.4個百分點;如東新培育服務業規上企業48家。
有這樣的成績,“電商產業”功不可沒。
作為商務部確定的全國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之一,如東做到了把“海鮮之鄉”、“健身器材之鄉”的名片從線下傳遞到線上,農特產品銷售紛紛觸“網”成金。
以如東經濟開發區電子商務產業園為例,自2013年成立以來,為入駐的電商企業提供了從創業指導到人才培訓等一系列閉環服務,入駐企業百余家,電子商務相關從業人數早已突破3000人,目前已建成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而作為石甸社區鄉村振興項目的雙甸鎮電商產業園,也已經實現傳統真人直播、半無人直播、無人品宣及無人銷售等直播方式,預計首年能夠實現3000萬有效成交金額。
電商產業的發展廣泛帶動了就業,促進了增收。截至去年,如東已擁有電子商務企業近1000家,個體經營者2000多戶,電商直接從業者約2萬人。根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如東規模以上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比例將達95%以上,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開展業務的外貿企業占全部外貿企業比例將達25%。
實業圖強:制造業錨定新目標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更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目前如東共有規上工業企業911家,1到6月份累計實現應稅銷售909.27億元,同比增長10.79%。
8月1日,如東縣委書記陳慧宇和縣長陳雷帶隊督查了19個項目建設。這些項目絕大多數都是制造業項目,其中新開工項目7個,竣工項目5個。項目類型百花齊放,涵蓋了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在內的多個領域。
“海寶電池綜合利用項目,建成后預計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應稅銷售50億元;美高微球新材料項目,預計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應稅銷售24億元;九州星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項目,預計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應稅銷售7.8億元……”
未來,圍繞新能源、新材料兩大支柱產業,安全防護、食品兩大傳統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東將著力構建“2+2+2”新型產業體系,支持戰新產業集群發展,積極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預計到2025年,如東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突破1000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
深耕海洋經濟:面朝大海 打造發展樣板
近年來,策應海洋強國建設以及江蘇沿海發展戰略,如東深耕海洋經濟,聚力建設“全省向海發展先導區”。
去年年初,《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正式印發,規劃明確指出,江蘇要加強沿海電源點及電力、油氣輸送通道規劃布局,統籌建設海上風電、沿海LNG接收基地。
這無疑給如東的發展帶來了新一輪利好。
早在2021年,如東就已經建成了全國首個風電母港、亞洲最大海上風電群。最多時,如東海域每天就有200多艘船舶3000多人施工作業,“海上三峽”建設初具規模。
圖片來源:如軒
為大力發展“向海產業”,如東重點打造了以洋口港經濟開發區、洋口鎮(沿海經濟開發區)、如東經濟開發區等載體為主的“向海產業”聚集基地:
洋口港經濟開發區依托港口優勢,精準布局石化新材料、LNG等產業板塊。計劃總投資450億元的桐昆(洋口港)聚酯一體化項目,建成后,可年產500萬噸PTA、240萬噸的功能性纖維,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石化——聚酯——長絲全流程一體化生產。經過三年的建設,目前項目一期進入掃尾階段,今年底全面達產后,有望實現銷售超250億元。
圖片來源:如軒
如東經濟開發區重點培植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安防、纖維新材料3個產業集群。截至3月底,有17家企業獲評“小巨人”,涌現了新能源裝備制造和安防這兩個百億產業。
洋口鎮(沿海經濟開發區)以風電母港為核心、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園為載體,重點推動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新能源裝備產業集聚發展。傾力打造以化工新材料、高端植保、新能源等為重點的現代臨港產業集群,吸引了優嘉植保、九九久新材料、中國天楹重力儲能及成套設備制造等眾多優質項目落戶。
同時,如東堅持把耕海牧漁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現代漁業發展轉型升級步伐,不斷放大“中國海鮮之鄉”的品牌效應,2022年,全縣水產品總量達到32.5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192億元。
當然,深耕海洋經濟不是一昧的掠奪海洋資源,海洋保護也是如東工作的一大重點。如東以打造“江蘇沿海最美岸線”為目標,聚力推動岸線修復整治與生態建設。7月4日,第十五屆放魚節在洋口港陽光島重件碼頭拉開帷幕,183萬尾大黃魚、黑鯛、半滑舌鰨、海蜇等苗種被陸續放流入海。
厚德力行、耕海圖強,正如縣長陳雷所說:“如東擁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廣闊的海域空間,以及豐富的漁業資源,全面推進海洋經濟發展,不斷擁抱海洋、深耕海洋、保護海洋,向海經濟發展的大港口、大產業、大保護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海上造島奇跡:提交給未來的答卷
縱觀如東的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還有一個詞令人印象深刻:LNG。
LNG即液化天然氣(LiquefiedNaturalGas)。
圖片來源:如軒
上世紀80年代初,專家在如東沿海意外發現3萬年前古長江入海通道,水道附近有一座半潛式沙洲,經過深入考證,認定這個地方可建深水海港。然而當時全國都沒有在離岸10多公里的外海輻射沙洲上建人工島的先例。
“沒有標準,陽光島就成了標準。”
從2006年開始填海造島,到2011年,中石油江蘇LNG接收站項目在島上順利投產,如東用5年時間便打破了輻射沙洲上“建港禁區”的魔咒,不僅建成了中國首座外海無遮攔人工島,還在我國東部沿海開辟出一條海上能源新通道。
如東人創造了海上奇跡。
截至目前,如東已與俄羅斯、澳大利亞、卡塔爾等2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通航關系,累計接卸來自全球各地的LNG約5200萬噸,為長三角及周邊地區供氣超720億立方米,與等熱值的燃煤相比,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8億噸、二氧化硫150萬噸。
圖片來源:如軒
如果說中石油江蘇LNG接收站項目的成功,奠定了陽光島在長三角地區“能源樞紐”的重要地位,那么,國家規劃的加碼,則將陽光島的作用提升到了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層面。2019年4月,洋口港4個LNG泊位列入國家專項規劃,規劃接卸規模超2000萬噸,泊位數量、接卸規模均為全國最大。
一個多月前,總投資約80億元的華潤燃氣江蘇如東LNG接收站項目在洋口港陽光島提前開工建設。至此,“規劃”的洋口港4個LNG泊位的布局目標已全部開工啟動。4座LNG接收站全面建成后,陽光島年接卸規模將達220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LNG能源保供中心。折合天然氣約308億立方米,而對比2022年全江蘇約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消費總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如東洋口港一座“能源島”可基本滿足整個江蘇省的天然氣消費需求。
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回看如東的上半年成績單,或許此時的如東,經濟總量在南通占比不高,但面朝大海,擁有如此豐富資源還尚待挖掘的如東,未來怎能不春暖花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