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設為星標,精彩不失聯
對話非營利藝術機構青年策展人
以藝術之名筑夢前行
“策展人”一詞來源于英文 “CURATOR”,全稱是“展覽策劃人”,最早出現于17世紀的歐洲,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負責收藏建設、藏品研究、策劃展覽、組織和闡釋展覽內容的專業人員。中國當代的策展思維是從“八五美術新潮”開始,一批藝術評論家展開了藝術理念與價值標準的探討,自此之后“藝術策展人”職業在中國逐漸地發展起來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的策展人活躍在中國藝術行業一線,他們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和方向。藝術市場通訊采訪到四位青年策展人,此次采訪為兩篇,本篇中的兩位策展人分別是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展覽部總監郭希與X美術館的首席策展人吳冬雪(Poppy Wu),兩位年輕的策展人將與我們暢聊她們對策展人這個職業的感受與看法以及中國藝術行業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郭希現為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部總監,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專業背景涉及博物館學研究及美術館學研究。郭希于2014年加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從助理策展人職位開始了她的職業生涯。郭希曾參與策劃的展覽有“馬蒂斯的馬蒂斯”(2023),“成為安迪·沃霍爾”(2021-2022)、“曹斐:時代舞臺”(2021)、“緊急中的沉思”(2020)、“徐冰:思想與方法”(2018)以及“新傾向系列”(2015-2018)等。
“馬蒂斯的馬蒂斯”展覽現場,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3,圖片來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攝影:孫詩
今年是郭希進入藝術行業從事策展工作的第九年,在談到最初想成為一個策展人的想法時,郭希說道,學生時期的觀展經歷給了她極大的鼓舞。在不斷地汲取外界養分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成為展覽策劃者的念頭。教育背景也是郭希選擇成為策展人的原因之一,她的專業課涉及古代文化藝術、現當代文化藝術,這些古老或當代的文化藝術精華帶給人思考的空間也與當下產生鏈接。郭希強調興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推動力,她認為,藝術行業更多地會觸及到人類智性思考的層面,藝術行業的生產者,如藝術家或是與之相關的職業都是通過不斷地反思當下來推進工作的。策展工作會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靈魂擁有不同人生態度和多樣性的思維。這些一直以來都在吸引著她在這個行業中不斷探索深耕。
藝術是社會現象、社會事物的產物,隨著時間推移,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變化。每個時代的策展人都有著那個時代的烙印,郭希說道,回看90年代,閱讀當時的文字和歷史記錄時,后人能夠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藝術家們、策展人們等藝術行業中的人的鮮活的、生機勃勃的熱情。如今整個行業都在逐步完善、成熟,當下可能會出現一些固步自封的情況。在郭希看來,當代藝術行業變化迅速,作為一個文化傳播者的角色,藝術從業者需要積極地緊跟時代變化,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她補充道,策展人不一定非得是藝術科班出身,很多優秀的策展人會涉及人文社科、理工生化類等專業背景,但基本的藝術史的知識和儲備是及其有必要的。藝術的判斷力也需要不斷地鞏固,這無法一蹴而就地形成。策展人要與藝術家站在一起,必定需要具備對藝術的敏感度。
郭希告訴我們,她最初接觸和了解到這個行業就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的身份進入美術館看展。她相信藝術有最本源、最樸素的觸達人心的力量,希望自己從事這個職業的出發點相對純粹,抱著這樣的執念選擇了非營利機構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我覺得策展人這份工作還是很具有挑戰性的”,郭希這樣說道,在UCCA工作相當于有了一個平臺,個人目標與機構目標能夠相結合且共同成長。她在工作當中有很多收獲,校園中的她視角相對單調,但工作后的她視角變得多元,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做的、能夠做的和需要再去彌補的事情。在任何工作中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三年的疫情有著很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但UCCA依然堅持做了很多的國際性展覽,藝術家或是展覽項目的負責人因為大環境因素無法親臨展覽現場,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郭希與UCCA團隊相互配合,共同克服這些困難將展覽呈現出來。
“成為安迪·沃霍爾”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1,圖片來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UCCA自開館以來一直都秉持著“持續讓好藝術影響更多人”的理念,每年為超過百萬的觀眾帶來豐富的藝術展覽、公共項目和研究計劃。郭希分享道,UCCA團隊在選擇展覽項目時,會有學術性與大眾化的雙重考量。他們呈現一些已經在中國久負盛名的藝術家或者藝術作品的展覽,如目前正在北京展出的“馬蒂斯的馬蒂斯”、上海UCCA Edge展出的“現代主義漫步:柏林國立博古睿美術館館藏展”。UCCA的展覽會觸及到藝術知識的普及,團隊內部會為了一個展覽項目進行跨部門討論,如展覽項目“馬蒂斯的馬蒂斯”,展覽部決定用時間線的方式來呈現藝術家完整的人生故事;品牌部、研究部與展覽部共同溝通,開發出一些輔助性的語音導覽、前言章節、文字介紹等等內容,美術館團隊斟酌文字,不會使用晦澀難懂的文字措辭。這樣的展覽呈現方式,非專業的觀眾能夠快速了解背景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整個展覽,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觀眾也會在這其中得到新的體悟。
“馬蒂斯的馬蒂斯”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3,圖片來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今年開展的“他是誰?耿建翌作品回顧展”、“幻/燈: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光影圖像”等當代藝術展覽與一些大師展覽在UCCA美術館內同期呈現,這些當代藝術展覽會更多地從藝術本身的意義出發。郭希提道,UCCA希望為了大師展覽前來美術館看展的觀眾,也能夠在UCCA的館內看到當代藝術展覽,引起他們對當代藝術的興趣。
“他是誰?——耿建翌作品回顧展”展覽現場,2023,圖片來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UCCA Lab于去年參與發起了“新銳藝術家計劃”,旨在為年輕一代藝術家創造更優質的成長環境,提供更多元的展示平臺。郭希作為該項目的初審評委,看到了上百份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集,這些年輕藝術家沒有太多的展覽機會也沒有與畫廊的商業合作。他們有很多創新的想法,但也會有一些趨同,通過作品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年輕藝術家的專業教育背景,他們正處在一個不斷探索世界、摸索藝術道路的階段。
除了項目合作,UCCA會通過自身資源支持與幫助年輕的藝術家們,2015年至2018年期間,UCCA通過“新傾向”這個系列,為一些年輕藝術家做了個展的呈現。2018年后,坐落于秦皇島市的UCCA沙丘美術館落成,美術館會選擇將一些年輕藝術家的實踐和展覽安排該館中展出。目前,UCCA沙丘美術館正在展出青年藝術家莫妮拉·阿爾卡迪里的展覽“幻影水域”。郭希認為,藝術機構一定要在為支持年輕藝術家方發聲,UCCA希望能在藝術市場之外,有一條路徑幫助藝術行業的新生力量成長。
“莫妮拉·阿爾卡迪里:幻影水域”展覽現場,圖片來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當代藝術教育與普及話題在近年來變得越來越火熱,在郭希看來,整個藝術行業都在向好發展,一些當代美術館、畫廊等藝術機構的身影開始出現在二三線城市,藝術機構向一線城市之外的城市下沉。在談到策展人如何通過自身的力量來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時,郭希坦言,長期在行業內、機構內工作,她會擔心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或是接觸的人越來越趨同。因此她希望自己可以跳出行業內的思維,多去換位思考,觸及更多的人群與視角。
吳冬雪(Poppy Wu)是北京X美術館的首席策展人,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當代藝術策展專業(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Royal College of Art),以及利物浦大學建筑系(RIBA Part 1)。她于2019年X美術館的創建階段加入,在X美術館的初創期間發起并落實了美術館的體制結構和策展框架。近期參與策劃的展覽項目包括即將開展的X美術館三年展2023:“縈繞之所”(2023),“無盡的服裝”(2021-2022);“英格夫·霍倫:異物碎片”(2022)等。
X美術館三年展2023:“縈繞之所”展覽海報,2023,圖片來源:X美術館
Poppy具有建筑專業背景,后來轉向當代藝術策展專業。本科期間,她在MAD建筑事務所實習時接觸到一些建筑師籌備和參與的概念性展覽。這些展覽往往由建筑相關學者自發生成議題,去展示未實現的、或未中標的競賽方案。很多方案建立在虛構的敘事基礎上,傾向于反向挑戰問題而非實用主義般地去解決具體的問題。這種具有逃逸性質的想象力訓練不論在建筑領域之內還是之外,對她而言更能接近自身的源動力。
Poppy開始學策展的時候有過一段時間的焦慮和困惑,焦慮在于同學以藝術史背景居多,她在最開始很少能參與到他們的談話中;困惑在于看不到在建筑領域中能夠慣性習得的、對物質和構建的敬畏,似乎很多事通過說就能得以傳達。她以認真做成眼前事的心態來補充藝術理論知識,在大量看展的過程了解了藝術項目各種目的和性質。
Poppy在X美術館展覽“異物碎片”的媒體發布會現場,圖片來源:X美術館
建筑的學習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會為她的策展項目帶去不一樣的思考,“建筑師所要求具備的功能主義和對物質的敏感度自然是對我幫助不小。”她提道,建筑的訓練中有一個經典場景是:公共文化建筑中,如何在不使用語言的情況下引導使用者去到目的地。對語言的摒棄是每個策展人的噩夢,但在展覽中對非語言元素的控制是她的關注點(光場、聲場、留白、動線、視覺物料和展簽的出現等)。如,在英格夫·霍倫的個展《異物碎片》的籌備期間,藝術家英格夫·霍倫與Poppy都具有建筑背景,他們于2019年在現場調研時溝通了很多新型材料與政策輔佐、城市格局和作品的在地性的真偽命題。最后他們將X美術館舊館布局與北京城的棋盤格局并列,藝術家的作品按照軟硬材料、作品原型的私密屬性、消費品與精密零件等作以二分,以精準切割的蜂窩鋁展臺、蓮蓬狀吹制鈾玻璃貫穿展覽兩側。
英格夫·霍倫,“異物碎片”展覽現場,2021,圖片來源:X美術館
Poppy認為一個策展人需要具備“Sophisticated”的品質,在中文語境中可理解為精于世俗文化和豐富的知識體系。策展人“curator”的詞根“curate”的“原教旨”含義包括了一系列系統性的“選擇”,這也不難解釋為什么歌單、菜單往往會使用“carefully curated”這樣的字眼來強調其區別于他者的原創性和文化精通。
策展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經驗的職業,Poppy在進入策展行業初始階段策劃過小的獨立項目,第一次稱得上策展的項目是在倫敦白城的大型公共項目委任,這也是她的畢業項目。當時策展的團隊由七名國際策展人組成,項目一方面研究城市士紳化進程中的各種張力——商業用地擴張和社群空間的縮減、廣場類公共空間與男性氣質的聯系,另一方面探索這種暫時性對當地居民帶來的持久影響。得益于當地地產開發商的贊助,項目最終擴展成布滿Stanhope大樓主立面的、延伸到BBC總部公共空間的拼貼式公共藝術裝置。
“Every Second In Between”公共藝術展覽現場,倫敦,圖片來源:Poppy Wu
一場展覽在每個階段的關注點與投入精力的方向各不相同,對Poppy而言,展覽前期的準備期是最關鍵的。她曾經在倫敦建筑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畢業展上讀到過,建筑是一個“自我實現預言的機器”(self-fulfilling machine),這個觀點強調了概念孕育和分娩的重要性——當設置出一個情境,機器才顯示出其必要性。這也影響了她對策展的理解,她認為,“當設置出一個情境,機器才顯示出其必要性/策展是制造情境,展覽是實現這個情境的機器”。策展的具體的工作涉及對當代文化評論的了解,對某個特定課題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藝術家工作室訪問,有了這些儲備才能夠在展覽空間中將情境建構出來。
每個策展人都有關注的議題與對藝術生態的考察,“每個人所攜帶的群體記憶和個人記憶都有其相似和特異之處,我們所處的、不斷變化的時空里發生的每一件事更是在強化某些歷史中的個人經歷的痕跡。”Poppy這樣說道,她關注虛擬空間與科技、特定場域公共藝術,源自她的建筑專業背景,這些議題與空間的生產、虛擬干預現實及其使用者相關,也包含衍生話題類似于游戲化空間與控制機制等;她也關注在后殖民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語境下的亞洲當代藝術和時尚生產,這來源于她在海外生活期間被亞洲離散文化所影響,更能體會到文化異質性對個體經驗的塑造——在策劃展覽“無盡的服裝”(2021-2022)過程中遇到比較能總結這樣經驗的、富有哲理的一句話是“You can only be Asian outside Asia.(只有身在亞洲之外,你才成為亞洲人)。”
“無盡的服裝”展覽現場,2021,圖片來源:X美術館
“對于任何展覽來說,唯一能稱得上是困難的大概就是預算。”Poppy分享道,非營利項目預算有限,但她所工作的X美術館的創始人和團隊都積極支持實驗性、探索性的策展項目。她也很感激合作過的藝術家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貢獻好的作品。Poppy在這份工作中也收獲了很多,最大的收獲莫過于看到了一些能讓她感到震懾和流淚的作品和特別美好的心靈,她也有幸去認識這些創作者,這些都讓她能夠更加堅定地做自己。
藝術展覽會面對不同知識背景的觀眾,“展覽理應生產知識。”在Poppy的認知體系和價值取向中,策展人應該去平衡知識和玩樂,在這二者之間便是好奇心。面對公眾的藝術展覽不應該要求觀眾具有專業知識。策展人在這其中更多要考慮的是如何創造理解(或闡釋)的不同層級,要做到不熟悉藝術的觀眾與有一定背景知識的觀眾在展覽中都能有所收獲。
X美術館外立面,圖片來源:X美術館
Poppy工作的X美術館是一個關注新生代藝術家、關注新興思想與多元文化的非營利美術館,旨在打造一個包容的線上與線下空間—— 一個跨越地理與種族差異、連接來自不同背景與學科思維的文化機構。Poppy認為,X美術館的運營理念、支持的藝術家符合現階段她的關注,這是Poppy選擇在X美術館工作的原因。在美術館的日常工作中,Poppy能夠接觸、了解到年輕藝術家,她觀察到現在很多年輕藝術家更加能夠將自己的實踐置于具體擅長的領域,這些領域往往與個人和家庭、民族歷史有很深的聯系,或是來自對于新興媒介的研究。比如,以中醫藥背景來探索生命結構和物質性的蘇詠寶;利用湘繡這一傳統媒介嘗試重塑當代審美和價值的王也;以經濟體系和概念的視角來研究當代文化的佩恩恩;有的藝術家用卡通化和建筑干預來探尋根植資本主義的流行文化的形成機制……也藝術家有專注特定媒材介質諸如通過電子紡織品理解觸摸這一感官行為、通過對屏幕的形式化反噬消解其對于信息傳播的霸權……
蘇詠寶進行現場創作,2019,圖片來源:德薩畫廊
在籌備第二屆X美術館三年展2023:“縈繞之所”期間,X美術館策展團隊在初期進行了大量的中國青年藝術家工作室訪問,第一階段(20個)完成后,他們發現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女性。Poppy坦言,出現這樣的情況,不排除團隊的研究方向所致,但整體來說,中國青年女性藝術家的能見度相比以往是有所提升的。
參與X美術館三年展2023:“縈繞之所”展覽的女性藝術家任莉莉作品,《蛻》,2022,裝置,圖片來源:藝術家和魔金石空間
采訪最后,談到策展人們需要哪些突破或是努力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時,Poppy認為策展人的角色可大可小,對社科政要的敏感度固然重要。但她還是希望策展人們(自然包括她自己)能在桎梏邊界多徘徊一下,偶爾沾染一些“做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項目”的氣質。
出品人: 董瑞
編輯:Tina Xu
撰文:洪遠
版式設計:劉宇翔
審校: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