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有人說我的做法很危險,干不了多久。但現在我還在。”釘釘總裁葉軍在8月22日“釘釘生態大會”上說得很輕松。
2020年9月底,他調任釘釘,主張做深它的商業價值。在他看來,價值不夠,流量難湊,釘釘容易被替代,就無法阻止用戶“潮水般退去”。顯然,這是要革過去的命,挑戰大,非議也多。
如今,數據打臉那些唱衰的怨種:
截至2023年3月末,釘釘應用數量破千萬,光開放平臺就有20家生態伙伴營收破1000萬元,軟件付費企業數達10萬家,付費的日活用戶超過2300萬。對應的,App整體用戶6億,月活用戶2億,日活用戶9000萬。
同時,僅軟件訂閱GAAP(通用會計準則)收入,遠超過“半人馬”公司水平(收入大于1億美元,被稱“半人馬”公司)。這是高能軟件公司的基準線(國內不足5家),就像車廠年銷12萬輛車,算在市場站穩腳跟。
要知道,釘釘最早只賣打卡機等硬件,滿打滿算,商業化剛啟動1年多,如此成績,極端舒適。
更重要的是,緊接著阿里組織構架調整,最近,釘釘也成為N個子業務之一,不再與阿里云綁定“吃大鍋飯”,像其他子業務一樣,人事權、財務權更自由,商業模型、決策流程更敏捷。
這就意味著更多松綁,更少掣肘,釘釘自己就能搞定商業閉環,以市場化邏輯,繼續加碼用戶、生態建設,加速商業化進程,火力全開,二次創業。
8月22日的采訪中,葉軍就多次把“創業”掛在嘴邊。
按一位釘釘小伙伴的總結:現在就是重回創業者心態,沖起來,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根基:方法用對,事半功倍
“老板,加錢。”這不是員工喊話,而是甲方爸爸追著打賞。重慶典名科技的陳耀鍵也被震驚了。
當時,有個船舶測量的客戶,要做一套手機系統,管理業務。于是,典名就用釘釘低代碼開整,不到20天,只用了1/5的預算,就搞定了客戶線下監測、測算、審核等所有需求。
結果,客戶驚喜,不僅送了錦旗,還喊話要給典名加錢。
這就是國內數字化的現實,中小公司不像大眾那樣,車間工程師都能玩轉低代碼,隨手就做個油漆質量檢測、涂裝廢氣排放的小程序。
對中小企業來說,隔行如隔山,一心的降本增效,就是搞不定技術開發,數字化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像典名這樣的SaaS(軟件即服務)企業,也很難。畢竟,國內沒走過完整信息化、IT化,就跳躍式沖向數字化、智能化,市場認知度低,拓客難,轉化率低,收費難。
之前,《中國不需要SaaS》更是在業內刷屏,沒有硅谷的命,卻有本土的病,很多廠家的確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不過,從去年云棲大會起,葉軍就說:那是方法不對,白白受累,釘釘上很多SaaS玩家找對了方法,強者從不抱怨,成倍增長也不少見。
當時,他主張做深釘釘的價值,就是要讓SaaS和渴望數字化的企業“兩難自解”。
因此,2020年起,釘釘做大低代碼,降低軟件部署門檻;之后,降低合作伙伴加入門檻,會議等4大功能外,其他應用落地,全交給生態伙伴;同時,明確“己欲立先利人,己欲達先達人”的宗旨,伙伴賺9塊,自己只拿1塊。
這樣經營下來,朋友多多的,對手少少的,只用了6個月,釘釘上月活躍軟件數翻了近三倍,應用上百萬。
于是,高鐵配件公司杭州鴻圖,用釘釘將交貨周期從28天縮至7天,創業內記錄;1號直聘等SaaS廠商更是融資千萬到上億元。
從此,釘釘大幅提高PaaS(平臺即服務)濃度,更像淘寶、亞馬遜那樣,搞定“生態的角逐,聯盟的競爭”。產品收費(PLG,產品+PaaS驅動),生態收費(SLG,銷售+服務驅動)也就順理成章。
像典名、1號直聘、鴻圖這樣,提高了太多效率,降低了太多成本,新舊價值差超大,誰不愿意從中拿出一部分錢,為釘釘的便利充值?
尤其是最近,人工智能大模型興起,釘釘把自己的AI能力開放給生態伙伴。小郝就看到1號直聘,調用AI,十多秒就幫人事生成一份“崗位需求”,還能初篩簡歷、安排面試。
此外,在財務、行政等崗位,這類“數字員工”,也變得越來越多,產品能力、解決方案、交付能力從AI里長出來,AI落地場景,正猛烈來襲。
可以想象,這些新技術,作用在千萬企業中,又是怎樣的效率飛升,難怪陳耀鍵們把AI看作增長的保障,這又讓釘釘有了更炸裂的賣點。
一切就像《經濟發展理論》里說的:把生產要素、生產條件引入生產體系,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大家共同獲取潛在利潤。這才是所有商業“創新”的價值。
估值:硬橋硬馬
行內常說:不賺錢,都是商業形式,賺錢了,就是商業模式,之后,拿出像樣的估值,最終,都能順利上市。
按上述生態和產品基礎,釘釘商業化主要收入有三:
1、軟件訂閱,包含三專付費(專業版9800元/年、專屬版10萬元起/年、專有版100萬元起/年);
2、應用抽成,平臺為軟件伙伴分銷產品,收最多15%的傭金;
3、硬件抽成,生態伙伴基于釘釘SDK接口開發硬件,釘釘收取10%的傭金。
從業務形態看,目前軟件訂閱、應用抽成,應該是主要來源。其關鍵在營收增速、付費組織數、客戶留存率。
其中,10萬付費企業數里,1000多家大客戶每年付費30-40萬元,類似同行Slack在2020年的水平,付費組織基數已具相當規模。
按葉軍采訪中所說,核心產品保持3位數(百分比)增長。釘釘的營收增速,應該遠超“半人馬”20%基準線。這又與Slack在2018、2019年的情況相似。付費組織數繼續攀升,也不是問題。
此外,國內500強有8成使用釘釘,專精特新小巨人有6成使用釘釘,大客戶付費留存應比較穩固。但中小企業留存,受大環境影響,可能不及Slack等國際大廠,需要時間加持。
但別忘記,對比Slack,釘釘日活用戶9000萬,大約是它的2.8倍,月活用戶2億,大約是它的3.7倍,龐大的用戶基礎,有更大的變現空間。
這就像圈內大熱的“漏斗模型”——漏斗上沿的開口越大,漏斗下方留下的忠粉越多,為愛充值的幾率也就越大。
按小郝投資圈伙伴的說法,粗算釘釘年營收10多億元水平,現在一級市場保守的市銷率8-10倍,其估值約100億元;加上高成長性,AI概念,市銷率可到15-20倍,其估值200-300億元。
對比Slack營收相當的年份,市銷率32倍,那釘釘估值是400億元以上。當然,如果像金山辦公那么會市值管理,玩轉近50倍市銷率,數字就更震驚了。
最近,釘釘又在加碼個人版,按業務負責人馬銳拉的話說,要把它經營成個人的數字資產平臺,把1個人當一家公司去經營,文檔、網盤、視頻會議和 AI成為效率助手,釋放個人生產力。
這在組織離散、自由職業的大趨勢下,又給To B的釘釘,嵌入了To C的基因。既然大家愿為愛優騰的情緒價值付費,為網盤珍貴的資料掏錢,再為自己拉滿效率的數字CTO充值,未嘗不可。
畢竟,市場上有To C業務的企業,容易拿到更高的估值。DDDD(懂的都懂)。
現在回頭看,SaaS、企業數字化都在借釘釘做大,釘釘也借助它們長大。微軟董事長納德拉說:“能誕生比平臺更大的東西,它才是真正的平臺”。這話已經被釘釘實現了。
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