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本該自我。
近段時間,不少網友擔憂“胡歌的精神狀態”。
因為胡歌最近更新微博的頻率和內容,有點「發瘋」的跡象。
先是8.21日暗示“退圈”
隨后在8.29日又深夜emo文案,而這一天也是06年胡歌車禍的日子。
可能關注度太高,隨后這條微博又被刪除。
第二天一早,又發一條像是告別emo的自拍;
9.2日夜間又一條“玩笑接梗”的微博,這條微博也迅速登上熱搜。
一輪喜怒哀樂下,不禁讓人發問:胡歌怎么了?
回看胡歌的經歷,“胡言胡語”可能是他一種自我療愈。
妥協
17年前的那場車禍之后,胡歌似乎一直嘗試與自己和解,卻從未達成過。
在車禍前,胡歌是早早進入影視圈的“廣告童星”,當過主持、考入上戲、成為熱播劇仙劍的主角;
風華正茂,外型帥氣,在80男星里都堪稱「成名早人氣高」的代表。
正當前途無量時,一場車禍成了轉折。
面臨死亡,搶救6小時,縫合100多針、10個月的康復治療,更失去他最親密的助理。
從此之后,胡歌就成了“娛樂圈流動人口”,接戲演話劇、跑去留學、轉型電影、做公益...
胡歌總是在制造熱點與突然消失間游走,有人說是胡歌的財富自由,想干更多的事情。
但我覺得更像是胡歌對人生的一種妥協。
車禍給他向上的人生強行按了暫停鍵,也為他思索未來留下沉重的痕跡。
就像胡歌自己說的:“車禍撞碎了我的軀殼,也撞碎了我的生活,代價太大了。”
往日熟悉的古偶劇雖仍能駕馭,可對將來的職業寬度的考慮,胡歌選擇了“不吃老本”戲路:反派、逃犯、現實主義,話劇。
減少偶像標簽、磨煉演技,妥協不等同放棄,而是用接納換取更多的可能,也為從山頂向下滑時抓住了繩索。
胡歌總在有意逃離公眾,卻又在妥協中回歸。
留學三周又回國、喝酒發微博又刪去...
看似任性,但也是自我和現實間的妥協,無法割離的演藝身份,與自我追求的重新審視。
表達
在互聯網的長河里,誰又不曾留下過“黑歷史”。
有人總在懷念過去的微博:那時候的明星真不把粉絲當外人,各種發言,真情流露。
隨著互聯網的變化,謹言慎行的公眾形象成了規矩。
一字一句、發布時間都要工作室和運營的幾輪審核,甚至退出公眾平臺的也不少。
社交平臺成了利益展示臺,營造人設、商業合作、宣發預熱等,每次發布都成了精心的包裝。
胡歌的“發瘋文學”可能不妥,但卻很自然地展現活人感,在發照片等于寵粉的內娛,既少見又剛需。
畢竟即使是公眾人物也有表達情緒的權利,更何況這對大眾又沒什么影響。
內容AI化,真人虛擬化,強調粉絲的娛樂圈,卻在刻意制造“賽博疏遠感”。
不穩定情緒的成年人,才像是社會的常態。
與其營造“易穿幫”的人設,不如踏踏實實地發瘋一次,畢竟這也不是他的第一次。
多維
之所以被人崇拜,往往源自獨特。
在營銷日常里,總離不開“借鑒”、“競品”等詞組。
在同一賽道里的產品間,相似總是長存的;
既是為了模仿中成長,也是避免領先的優勢被超越。
這樣的道理在娛樂圈也適用。
他的宣傳標簽好用,我也要有,他接的劇火了,我也要有類似的戲上....
標準化的確能讓明星快速提升知名度,但也在“扼殺”他的獨特性。
定位、作品、形象瘋狂向上內卷的明星們,不如向下“胡言胡語”展現點真實感,這才是的不破不立。
粉絲文化的形成,本質上就是被偶像身上某種東西吸引,然后感同身受的群體聚集在一起。
隨著明星濾鏡的破碎,大眾對「人設」有了排斥感,我們越來越不信故意表現的關鍵詞。
展現藝人外的普通故事,是近期宣傳的良藥,也是內娛未來的趨勢。
多維度的展現,既能塑造明星的立體性,也能滿足粉絲的「求知心態」。
內娛永遠不缺“完美明星”,缺的是“有缺陷的活人”。
其實健康的粉絲關系是,明星產出內容,粉絲進行互動,明星對互動進行反饋。
簡單的情感表達,也是一種“互動”行為;
畢竟明星也是人,褪去光環,他們也需要一絲喘息和發泄。
最后。停一停,有時也是人生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