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當時32歲的肖先生被診斷為“惡性淋巴瘤”。這對于肖先生一家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幸運的是,他選擇了積極面對,在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受了放化療,結束治療后定期復查,生活與常人無異。近日,77歲的肖老先生因聽力下降,吞咽不適又來到醫院進行檢查,結果也并無異樣。他精神矍鑠、口齒清晰,感慨道:“當時沒敢想能有今天這么好!”
痛心!年僅32歲確診“惡性淋巴瘤”
“那段往事,記憶猶新啊。”這位老先生姓肖,是連云港贛榆區人。說起當年的事,他仍心有余悸。
1978年,在一次日常工作中,他感覺到左頸部疼痛,用手一摸發現有腫塊。隨即,他到當地醫院就診。一開始,按照淋巴結發炎進行治療,一周后腫塊不僅沒有消退,反而增大了。于是他前往縣醫院就醫,經過檢查,初步懷疑可能患有“淋巴瘤”、“鼻咽癌”或者“白血病”。醫生建議他到省城大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他慕名來到省腫瘤醫院,經過細致的檢查,被確診為“惡性淋巴瘤”。
“知道這個診斷后,我的心理壓力很大。”當時是愛人陪其來南京就診的,起初他們還瞞著家里人,“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家里,我們最小的兒子還未滿周歲啊!”
配合!哪怕千分之一的生存機會也要爭取
當時,肖先生已育有4個子女,最大的女兒十來歲,最小的兒子還沒滿周歲。“我一定要好好治療,最起碼要堅持到把最小的孩子帶到10歲。”懷抱著這樣的信念與信心,肖先生決定積極治療,哪怕千分之一的生存機會也要爭取。
“當時也走了彎路,先吃了一些偏方”。起初,他聽周圍人說放化療會令人痛苦不堪,非常害怕,于是尋找了一些民間中藥偏方,吃了月余沒什么起色,腫塊還在繼續增大。這讓他下定決心回到省腫瘤醫院接受正規治療。
治療前,他左上頸腫塊有6.5×3.5cm大小,鼻咽部及雙扁桃體均有菜花狀新生物。病案顯示,他接受12次放療后,左上頸淋巴結已消失,但鼻咽頂前淋巴樣組織腫塊仍較大。在26次放療后,鼻咽中新生物也消失了。經評估后,他又接受了化療,以及中醫藥的輔助治療。期間,他經歷過咽痛、口干、牙酸、嘔吐、進食困難等不良反應,都一一咬牙堅持下來了。經過幾年的治療,身體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此后,他一直遵照醫生建議的時間定期復查,病情平穩。
圖為肖老先生保存的幾張就診憑證
秘招!歡樂使人長壽,運動可以延年
1978年,肖先生第一次走進省腫瘤醫院門診大廳時,看到了令他受益一生的標語:“歡樂使人長壽,運動可以延年”,盡管已經過去這么多年,肖老先生竟可以脫口而出。“得這個病之前我是不怎么鍛煉身體的,經過這次治療,我養成了日常鍛煉的習慣”。住院治療期間,只要身體允許,他就會去紫金山走一走,到玄武湖逛一逛。治療結束后,他仍然謹遵醫囑,日常生活注意飲食,保持心情開朗,適度鍛煉,按時復查。
“我現在有7個孫子孫女了,最小的今年都上大學啦”。患癌后還能有和常人一樣的生活質量,還有機會享受天倫之樂,這是肖老先生當時不敢想象的。近期,他雖有些聽力下降,吞咽不適,但經過檢查后身體并無大礙,醫生叮囑他注意保持口腔衛生,定期復查,不適隨診,爺爺連連點頭稱是。
醫生:病人的康復是我們最大的安慰
從32歲到77歲, 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身邊很多當時健康的親朋好友已經不在人世了。他說,他現在生活得如此好,虧了當時給他第二次生命的醫生們。
肖老先生還牢牢地記著給他做化療的何雪梅醫生。他一筆一劃地描寫出何醫生的名字,他說:“我印象特別深刻,何醫生既耐心又負責,每次治療都對我的情況十分關心!”具體的事例肖老先生已經記不清了,但是何醫生的這種形象已經深深鐫刻在爺爺心頭。經過了解,何醫生今年5月已去世,享年91歲;在門診給他化療的潘良熹主任也已經在7年前去世。當年給他做放療的陳文湛醫生也已87歲高齡,他得知肖爺爺身體仍然康健很高興,雖然已經退休多年,聽說曾經的患者現在生活的很好,感到很欣慰。現在的醫療水平日新月異,希望更多的腫瘤患者都能幸福安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