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釋放,需要載體。
伍佰向聽眾提了一個問題,隨后上了熱搜第一。
“你們都是25歲,為什么會聽我的歌呢。
怎么會呢,我寫這些歌你們都還沒出生呢。你們才25歲,怎么生活有這么多痛苦呢?”
老歌星就是不一樣,主動關心用戶構成,以及流量來源。
開個玩笑。可能不止伍佰,很多人也在疑惑;
長相兇狠,形象邋遢,一個55歲大叔,憑什么還能受年輕人喜歡呢?
伍佰,滿足了年輕人的一切想象。
樂壇妲己
內娛有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什么我們總懷念XX年前?
主流的答案有兩個:一是對過去的回憶美化,二是認為以前的娛樂圈要勝于當下。
這倆原因放在伍佰身上,也都解釋得通。
不管是“搖滾教父”,還是“臺北三劍客之一”,都證明著伍佰曾是個樂壇頂流。
可觀的粉絲基礎、經久不衰的歌曲、合理的曝光,成就了粉絲年齡的不斷迭代;
從退休老頭到九年義務,伍佰歌曲的輻射比想象更廣。
那么,伍佰成為爆款是因為什么呢?
「迷人」。
他有違當下的流行文化,卻能用過時的歌曲讓粉絲淪陷。
從形象到行事風格,從創作能力到歌曲解讀,他恰好適配不同時代的精神需求;
有人從歌聽到自己,有人喜歡嗓音和旋律,有人只是單純愛上“大合唱”的梗。
伍佰曾說過他的創作是“不需要靈感,靠的是積累”。
其實,愛聽他歌的人又何嘗不是「積累」呢?
用300多首金曲,把種子用戶熬成中年大叔,然后靠「大叔」傳播給「未來的大叔」。
很難說伍佰的歌到底有沒有“人生”,畢竟每個人的感悟不同。
但歌曲的感染力是無可置疑,試問誰能忍住在播伍佰歌時,不跟節奏哼上?
與外表的粗獷相反,伍佰的歌出了名細膩。
尤其是情歌,溫柔又有詩意。
要是把他另一些“豪情”歌曲放在一起,又恰好命中他那句“不被定義”的言論。
歌曲最大的魅力不是讓你感悟,而是令你代入,或是某件過去的事跡,或是那隱隱的情愫。
他的迷人,來自你從他這找到你自己的東西。
演唱專家
說起來矛盾,雖然大多數人喜歡的是伍佰的歌,但伍佰出圈的點,往往跟歌無關。
從電風扇戰神到演唱會指揮家,似乎伍佰的粉絲都是喜劇人,總能找到有趣的傳播點。
但其實,有趣是有跡可循的。
“演唱會不能靜靜的”這句話,伍佰不止說了一次。
幾乎每場演唱會,他總會用“伍佰”的方式對觀眾進行互動,就比如說這次熱搜的靈魂提問。
《突然的自我》可能很多人沒背下全部歌詞,但那句祝酒詞一定知道:
“來來來,喝了這杯還有一杯,再喝完這一杯,還有三杯。”
用現在主流審美來看的話,伍佰的演唱會多少有點“不尊重觀眾”:
舞臺設計不夠炫麗,臺風放飛自我、劃水明顯還沒粉絲唱的詞多...
實際上的伍佰像個產品經理,他太懂聽眾來的目的——盡情釋放。
在演唱會臺本設計越來越卷的時代,伍佰口音濃重,雙手夸張的“趕客走”。
這就像他和歌迷間的共識。
要么你臺上再唱一首,要么觀眾臺下自己再唱一首。
在演唱會強調“增值服務”拉攏粉絲的時候,伍佰用最直球的方式告訴同行:
臺上的人激情如舊,臺下的人盡情高唱,這才叫演唱會。
“反面”教材
很多綜藝在把“REAL(真實)”制造成熱詞。
但在拼命話題營銷的氛圍下,制造熱詞本身也是一件很「不real」的事情。
所以會發現一件趣事,近年明星的“破圈”大多與「不主流」有關:
他真敢啊、她是XX嘴替、ta是娛樂圈的一股清流....
本質上就是觀眾對“反營銷”文化的推崇,合理且真實的內容,成了不少觀眾期盼娛樂圈的樣子。
伍佰的翻紅,某種層面也順應了這份熱浪。
更何況他一直以來,便是如此。
伍佰的人生經歷常被提起,不是一炮而紅的天才少年,也沒有俊朗的外在加分;
從郵差到歌星,靠的是一廂情愿的追夢,以及那充滿彈性的音樂驚喜。
反觀現在營銷熱搜,讓伍佰更像個反派:拉攏觀眾,無需干貨。
出道時間比粉絲年齡都大。
20+專輯,300+首歌,更別提為別人創作的歌曲。
他用行動了自己的熱愛的工作,也用實力解答自己在樂壇的生命力。
無需自封樂壇永遠的神,因為他的歌就是人生。
最后。如果你問我為什么他總能被年輕人喜愛,因為歌里有容納年輕人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