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顧 箏
一家小店能開成“百年老店”不容易。 老板的心境、身體,房租高低,生意好壞,店面遷移……主客觀上任何一個微小的因素都可能決定,一家店開不開得下去。 在上海,這件事尤其難。在城市更新變化中,店面搬遷成了稀松平常的事。很多記憶中的店再也找不到了,不知道它哪一天落下的門。 但也有不少開了十幾年、幾十年的店,舍不得放下自己多年積累的生意,找一個門面重新開業。 這種感覺就像“二次創業”。 我們采訪了二次創業的老地方面館和胖子面店,他們都說,最大的變化就是不能任性了。
字多不看視頻版↓
本號視頻內容散布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視頻號 微博 B站 抖音
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攜手開創美好未來
▼點擊觀看▼
01
老地方不在老地方了。
4月,在襄陽南路上走過的路人還能看到店面玻璃門上貼著一張告示:本店搬遷至思南路107號。
沒多久,沿街一排店面都砌起了墻頭,要不是老客人,很難精準定位到哪面墻后是“老地方”。
老地方面館的原址
猜一猜它在哪堵墻后
新店距離老店才2公里,但對于面條、鍋貼、生煎、小籠這些家常點心,上海人貪圖的就是便捷和熟悉()。
所以騎車不過十分鐘的距離,也像劃上了一道鴻溝。
一個阿姨走進來,問了一堆關于營業時間的信息,她說:“抖音上看到這家店,講咸菜目魚面老好吃的。我就住在旁邊泰康路,想想從來沒看到過嘛,就在紙頭上寫好地址,過來看看。”
不熟的客人會在點菜牌前看很久
老客常常就是“老樣子”
“這邊街坊還不太熟。”老板娘呂茂玉說。
畢竟老店面是自1993年開店積累起來的客源,而新店面,從6月19日開張,不過3個多月的光景。
雖然只是騰挪了2公里而已,但呂茂玉非常認可“二次創業”的說法,她覺得最大的變化是,“不好再任性了”。
新店面大了好幾倍
之前是自己的房子,17平方米,現在接近100平方米。
“房租5萬打得倒嗎?”
“不止。餐飲(房租)老貴的。”
因為房租的壓力,所以不能任性“夏休”。
之前在老房子,2匹的空調根本無法給整個房間降溫,而廚房里的熱氣又不斷涌入,吃碗面總是熱得大汗淋漓。
老店門面小
夏天吃面熱烘烘
經常有顧客叫:老板娘,空調哪能不來事(不行)?
“我與其一遍遍解釋,還不如休息算了。”
呂茂玉明白,夏休對生意影響很大,但“自己的房子就大氣一點”。
而現在不是自己的房子,有昂貴的房租,而且人力成本也上去了。
當店面面積擴大五六倍,原先的人手完全不夠用。和呂茂玉一起坐著吃早餐的羅阿姨在老地方工作20年了,新店開張之后的一個月一天都沒休息過。
人手增加了好幾個
呂茂玉自己也幾乎每天12小時在店里,超負荷運轉,加上那段時間牙齒痛吃不下東西,感覺人快垮掉。“我整個人像被掏空一樣。”
她沒有像往常那樣暑休,但還是和家人出去旅行,親戚都說:你看上去面色不對啊。
旅游才算讓她緩了過來,回來之后第一件事,“我要再招更多人”。
現在人手已比之前多了一倍,有十三四名員工,但招工的信息還是貼在門口。“人還沒配備齊全,每個崗位要多配一個人,他們要輪班休息。”
招工信息一直貼著
相關連帶的一個變化是,晚市有熱炒吃了。之前的老地方6點半就結束營業,晚市吃中午還沒賣完的澆頭。“有啥吃啥。”
“以前是為了晚上讓自己輕松點。現在人員增加了,要增加營收。到了晚上,肯定是吃熱炒的人多呀。有熱炒就能跑量,我有收入進來,就有資金發工資。”呂茂玉說。
“要養那么多人,不能再像以前那么任性了。”
以前晚上是中午剩下的澆頭,有啥吃啥
人難招,人員不斷在調整,但找到稱手的人,呂茂玉能輕松不少。“在老店里,這個時間點我就不能和你聊了。”
確實,在老店里,到了11點午市開張之時,狹小的店面就坐滿了人,門口排起長隊。
呂茂玉的“最強大腦”就開始運轉起來了,“儂吃啥?芹菜目魚,湯面,加塊素雞,面軟一點。”
讓上了一上午班,大腦有點宕機的食客嘆為觀止的是——老板娘的記性,她靠腦子記住所有點單,再傳進廚房。
現在,桌上有二維碼點單,靠墻有收銀臺。
桌上有點單的二維碼
“嘎大店面,我腦子不夠用了。”以前,細分化的內容都由呂茂玉直接和客人溝通,“阿拉有青椒雞胗,但有的人不歡喜青椒,那我給他改一下,有的客人要加20塊錢純腰子,有的歡喜在蔥油肉絲里加份卷心菜……原來都靠嘴巴說,現在掃碼就能看到后面的備注,點就好了。”
現在有打出來的收銀單
不用靠大腦記了
以前根本沒地方放的收銀機有了寬敞的安放位置,報面也變得簡單了,呂茂玉新招的小姑娘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學會了老板娘的報面功夫,“現在我們有兩個鍋炒菜,只要調配好就可以了。”
店員多了,呂茂玉不用事事親力親為,她可以分散出一點時間來照顧客人。她有大家所認知當中上海老板娘的“暴脾氣”,“我脾氣不大好,老早會和客人起沖突的。”
老地方有名氣之后,她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氣,“但一個人在店面照顧那么多客人,肯定有疏忽的地方。”
老板娘現在有更多時間來招呼客人
現在在新的店里,“更加緩和一點,解釋要多一點,因為很多新來的不了解你,我也不了解人家。”
那些來了不用說就知道“老樣子”的客人,還需要慢慢培養。新開張這幾個月,呂茂玉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阿姨,腿腳不太方便,每次來,都吃鱔絲拌面。“問她今天要不要換,總說不換。”
正說話間,阿姨帶著位朋友來了,呂茂玉打開門去把她迎進來:
“阿姨,今朝吃啥,還是老樣子?”
02
“二次創業”對“胖子面”來說,硬件上有了很大的不同。
墻上的招牌上還貼著舊址的路牌:文廟路113號。那一塊的城市界面,就是老城廂特有的風味,房子低矮老舊,相鄰門洞緊緊貼著,馬路窄小,上街沿上長滿了人。
胖子面的舊址
2022年9月1日起搬到了建國東路473號,算是新天地板塊,正正規規的路邊門面,面積從原來的十幾個平方變到100個平方,房鈿也從4000元變到5萬。
“曉得房子要動遷之后,我和老爸一起去找門面,找了100個有的,都快找得絕望了。”老板胖子一開始是心理不能接受,地方小,不是鬧猛地段的門面,居然要3萬。
后來慢慢接受了房租行情,也愿意走到別的區看看,但總是沒有合適的。在差不多快放棄的時候,這個鋪面出現了。
胖子面現在的門面
和老店相距不過才3公里,這是胖子特別滿意的地方,但是體驗了這一年的搬遷生活后,他感覺到,相比硬件的變化,軟件上的差異更大。
“這邊就是正正經經做生意,我是在上班,叫我老板的人多。”坐在收銀臺的胖子有點無奈的表情,“我現在賬臺上一坐,像在吃官司一樣。”他有時也變成了“網癮少年”,下午生意不忙的時候,他就刷視頻。
老板胖子每天被“釘”在賬臺
“老早哪有空看手機。”店面小,根本沒有放收銀臺的地方,胖子背著一只包站在門口,招待客人,叫面。更多的時候,他的活動空間延伸到店面之外。
“馬路對面在搓麻將,過去看兩副;隔壁爺叔來了,來吹吹牛逼,一歇歇朋友來了,門口坐坐,吃吃茶吃吃咖啡。”相熟客人吃完面也不走,就在門口坐著喝茶茄山河,一看辰光,下午5點了。
老店面的氛圍
“那邊我不是在上班,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確實就融在生活之中,丈母娘家在隔壁,對面是親戚家,周圍鄰居都相熟,有個阿姨還收他做了過房兒子。
所有人都叫他胖子,或者胖胖。
雖然有不少明星到訪
但胖子面歸根結底是家街坊小店
有時生意忙得好好的,爺叔走過來:“胖子,我綠豆湯燒好了,拿碗給你吃吃。”有時鄰居“急吼拉吼”跑過來:“燒蛋炒飯,蔥沒了,給我一把。”
天熱了,有人起花頭:“胖胖,今朝吃龍蝦好伐?”一說“好”,大家就集資去買小龍蝦了,買1000塊是常有的事。下午有人來幫忙刷洗龍蝦,等到胖子生意忙好,就支起大鍋燒十三香龍蝦。
“燒好后叫一聲,周圍鄰居朋友都來了,好坐兩桌,吃好龍蝦搓麻將、打牌。生活的壓力大家都有,但老房子有一點好,人和人關系近,一天生活做下來老吃力的,晚上嘻嘻哈哈就一點都不覺得了。”
新店面,來的更多的是上班族,“上班時走出來的人的狀態,和在家里穿著睡衣出來的狀態是不一樣的。”
即使是以前來吃面后必要坐在上街沿喝茶聊天的老客人,來到新店后也不這么做了,“我們會約在外面咖啡店碰頭。”
新店客人很多都是上班族
空間變了,好像里面流動的氛圍也變了。所幸,生意還是很好,夸張的時候隊伍要排到淡水路。
相熟的朋友揶揄他:“胖子生意噶好,好開分店了。”
“他們只看到當時店面小,以為生意再好都比不上現在客流,其實不是的。”那邊的店面也向外面延伸,“一到中午,鄰居們就把自家門關好,讓我們在他們門口擺桌子。矮凳不夠用,他們還把家里凳子都拿出來。”
即使搬家一點都沒有影響之前火爆的客流量,但胖子的心態有變化了。
“我有壓力了。”以前開支小,賺的錢敢用,現在即使賺錢,他不敢用錢,“因為你不知道下個月生意好不好,有可能連著半年賺錢,但兩個月淡季,錢就要虧出去。”
搬家沒有影響之前火爆的客流量
每天一睜眼就有房租和人工的壓力,店面大了,招的人也多,當時在老房子,有的鄰居幾乎每天都來幫忙,客人都以為他們是正兒八經的幫工。
胖子一家出門的時候,都能把店托給鄰居。“生意做得最好的一天就是鄰居幫我看店的,下午3點我打電話回去問情況,說東西都賣光了,已經收攤了。”
現在鄰居都搬走了,這邊還沒有相熟的街坊,胖子除了多招人,還撲進了自己父母兩個人力。
胖子全家都撲了進去
“那邊隨性一點,沒有心事,在這里做不能任性了。”這也是第一年胖子沒有暑休。
他還在慢慢適應,適應每天需要被釘在賬臺前的日子,適應每天被叫老板的生活。
當然,還是有一些事情是沒有變的,老的幫工們都跟著他來到了新店,他現在仍然沒有收銀單和掃碼點單,而是使用自己的符號來記面,同時通過話筒把它們傳給幫工阿姨。
胖子的點單密符
“有的員工跟了我很久,人很能干但不識字,我希望還是能讓他們方便地工作。”
何況,胖子覺得三聯單雖然正規,但是冷冰冰的東西。
“每個客人,要點啥,可以當面交流,我也好關照,面軟一點,這個蔥要多一點,那個豬油不要。這種交流也算是人與人的一種關系。”
“熟了之后,我就可以直接說出他的喜好,這樣感覺就不單單是去了一個餐廳,而是到了一個熟悉的地方。”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 箏/
拍照片:姚祖鴻 顧箏/
拍視頻:姚祖鴻 顧 箏/
編稿子:小泥巴/
畫圖片:二 黑/
寫毛筆:楊 卓/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