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底的一天,正當我軍各部沖入洛陽城準備歡慶勝利之時,幾位團級干部來到陳賡的司令部,氣憤地找陳賡評理。陳賡聽他們簡要說了情況,種種不悅,一霎時涌上心來,或許陳賡大將真有點后悔接受陳唐兵團指揮。
一、陳賡讓賢
不賣關子,先說說位團級干部來評什么理。
1948年3月11日,中原野戰軍陳謝集團和華東野戰軍陳唐兵團,共同發起對古都洛陽的進攻。
3月14日攻入內城,國民黨軍紛紛潰退。我軍一路繳獲無數,其中四縱頭號主力旅第十旅二十八團的一隊戰士占領了國民黨軍的炮兵陣地,團首長如獲至寶,有心拉走,考慮到戰事還在進行,就每門炮留下兩三名戰士看守。
不料過了一會兒陳唐兵團三縱的部隊也進了內城,路過該炮兵陣地,不由分說要拉走大炮。四縱二十八團的戰士哪肯,紛紛騎到炮上。陳唐部隊毫不留情,直接連人帶炮全拉走了。
二十八團的干部們受不了這個氣,跑到司令部找陳賡評理,請求去陳唐部隊要人要炮。
陳賡壓住怒氣,揮著手說:“你們要顧全大局,不要去爭了,誰繳獲不都是一樣嗎?快去把你們騎在炮上的人叫回來吧!”
陳唐部隊首長了解到這一情況也感覺不好意思,提出要分給四縱十旅幾門炮。
陳賡直接沒要。
此事到此為止。但誰開明誰小氣、誰不理誰處處謙讓,明白人都看得出來。
這些小事原不至于引起陳賡不高興。而是因為別的事。
事情要從1948年2月20日毛主席一封電報說起。
該電內容大意是對中原作戰幾支部隊總體任務的部署,要求陳賡集團、陳唐兵團等聯合作戰,并明確陳賡集團由陳唐統一指揮。
這事有點不尷不尬的。
據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年版《陳賡傳》載,陳賡鑒于1947年底確山戰斗陳謝和華野互相謙讓導致失去戰機,主動向中央軍委提出由陳士榘唐亮統一指揮。
那么可以大約得出一個邏輯閉環,中央本來或無讓陳唐統一指揮的想法,確山戰斗華野中野無合作即為明證。統一指揮兩個精銳集團而且都是各自野戰軍的牌面兒、尖子,陳士榘再驕傲,也不至于主動提出。所以只能是陳賡顧全大局,主動謙讓,以陳唐統一指揮而求克服合作不嚴密之事。
至于該誰指揮誰,則是一個雖有原則可依但頗有玄學意味的難事。
原則是什么?按照軍事上的慣例,兩個不同系統的部隊配合作戰,要么由軍銜或職務較高的一方軍事首長統一指揮,比如中野十一縱在豫皖蘇配合粟裕作戰,粟裕以華野副司令之尊指揮中野十一縱自然沒有任何問題。
要么由兵力較多的一方指揮。比如平津戰役,東野入關后,因其大軍多達70余萬,是華北野戰部隊的兩倍還多,雖然聶榮臻了參加了平津戰役總前委,但實際上是東野指揮機關接管了戰役指揮權。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系列戰役中,各單位兵力、首長級別雖然相同,可以由居于主要進攻位置的單位首長統一指揮,例如張家口、新保安系列戰役,新保安戰役居于主要地位,華北二、三兵團共同作戰,由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統一指揮兩個兵團。
陳賡集團與陳唐兵團的主次關系,無論按哪條原則,都不太好分。
何者?陳賡集團由四縱(十、十一、十二、十三等4個旅,陳賡兼任縱隊司令員)、九縱(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等3個旅,秦基偉任縱隊司令員)、西北三十八軍(十七師、五十五師)和二十二旅組成,共計10個旅(師)級野戰單位。
陳唐兵團由三、八、十等3個縱隊共8個師組成。
西北民主聯軍孔從周所率之三十八軍系起義后改編,兵力較少,僅8000余人。故可以大體視作陳賡集團與陳唐兵團兵力略等。
陳賡與陳士榘的級別也可視作相等。
兩個兵團擔負的作戰任務也不相上下,都是在中原牽制國軍配合劉鄧在大別山作戰。
二、磕磕絆絆的合作
所以說兩個兵團誰指揮,都有點尷尬。
如果從個人資歷上區分,倒是可有一比。陳賡是黃埔一期生,正宗軍事科班生,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年齡也比陳士榘大(賡1903,榘1909)。當陳賡在黃埔軍校聲名鵲起、成為周恩來極為重視的青年干才時,陳士榘還沒有參加紅軍。陳賡在紅一、紅四兩大方面軍都有經歷,在黨中央特科也工作過,各方面人緣都極好,資歷極為豐富多彩,這是陳士榘不能比的。
當然也分跟誰比,榘參座資歷也相當輝煌,三大起義他參加了秋收起義,一直在毛主席親自指揮下作戰,是偉人最為信任、最驍勇善戰的猛將之一。各大野戰軍縱隊司令級別沒有幾個能比過他的。
由陳賡統一指揮可能更自然更合理一些,陳賡主動謙讓,毛主席欣然同意,本以為榘參座能領情,兩軍配合的很好,但實際并不盡然。
洛陽戰役最終打勝了,并不代表一好百好,尤其不代表兩家沒有拉扯。
上文所述搶炮事件,應該只是眾多爭搶戰利品事件中的典型代表。否則《陳賡傳》不會獨獨寫到這一段。
我們試析三例。
其一是戰役指揮上,榘參座拒絕陳賡緩攻洛陽之提議。
初期攻城戰斗發起后,陳賡四縱先攻入洛陽西關,但因洛陽青年206師把主要防守精力都放在西面抵擋陳賡,工事修筑的好,地形也利于防守,陳賡四縱打下西關,背后的西工和周公廟兩個據點還在國軍手里,四縱的重武器運不到西門,無法進一步擴大攻勢。
如果按原計劃強行發起攻勢,勢必造成步兵較大傷亡。
因此陳賡提議陳士榘暫緩發起總攻。
陳士榘斷然拒絕。理由是東面和南面國軍增援部隊已經在靠近,緩攻有可能會導致局勢惡化。
二陳的想法都有一定合理性。陳賡被拒后壓住情緒,決定以大局為重,在缺少重武器和爆破器材的情況下,按原計劃發起總攻。
打起來之后果然很困難,國軍守將206師師長邱行湘是小蔣的得意干將,有著決死的意志,打得非常頑強。我軍各旅進攻中不斷受阻。
陳賡親自打電話到各旅指揮所,語氣平和地告訴他們,傷亡再大也要繼續打,我們這邊打的兇一些,華野兄弟部隊在東、北二門的壓力就小一些。
各旅旅長們不免憤憤不平,明明是先到先打,現在卻好像是給華野打輔助一樣。
其二是主攻兵力的分配。
攻城部隊分別是兩個兵團的王牌。陳賡四縱和華野三縱。
陳賡四縱是129師老386旅,陳賡從抗戰時代一手拉扯大的精銳主力,當年日軍在山西號稱專打386旅,也奈何不了陳賡。四縱作戰極為靈活,善打硬仗,全殲胡宗南天下第一旅,上黨戰役立下過奇功。
三縱是山東八路軍魯南八師改編升級的頭等主力,拿手本事是攻堅,善爆破,善用炮。尤其是用炮,在善于指揮炮兵作戰的榘參座手下,得到充分加強。三縱被譽為陳司令袖子里的小老虎。
用主力打堅城是自然之理,但大家注意到沒有,兩家另外的部隊都沒來。
都在什么地方呢?陳賡集團方面,西北民主聯軍由于戰斗力較弱,陳賡派他們在豫西牽制國軍裴昌會兵團。秦基偉九縱則在新安、澠池打配合,準備阻擊國軍來援。
華野八縱在鄭州、洛陽之間阻擊國軍,十縱則事實上脫離了陳唐指揮,在河南鹿邑一帶牽制國軍,作戰任務已屬粟裕所指揮的一路。
能投入洛陽及外圍作戰的兵力部署,陳賡集團和陳唐兵團居然出奇的一致。難道天意如此巧合嗎?
斷然不是。
洛陽的攻守形勢,以東、南兩面為重點,國民黨軍的精銳兵力都從這兩個方向壓過來。而西面在陳賡集團分派的軍區兵力以及三十八軍牽制下,幾乎沒有什么力量過來援助。陳唐兵團完全可以再多派一些兵力去切斷鄭洛之間,以及洛陽南面,讓陳賡集團專心攻打洛陽。
在沒有打援壓力的情況下,陳賡完全可以把秦基偉九縱拉過來,以六旅之眾圍攻洛陽,打勝毫無懸念。秦基偉九縱表面上講是在新安、澠池牽制國軍,其實基本無事可做,是陳賡默定的打洛陽總預備隊。
但最后的結果是兩家各派主力阻援,各派心尖尖縱隊打洛陽,說白了就是一種默契,臟活大家都干,吃肉的活大家也都均攤,誰也不吃虧,誰也不占便宜。
這樣打無疑增大了協同的難度,拖長了攻城時間,增大了戰斗傷亡。別的不說,四縱強攻西南二關,四縱十旅前后受敵,遭受重大傷亡,如果總攻之前各部協同的好,本可以不用這么大傷亡。
陳賡急的親自到前線坐鎮,而榘參座悠然在后面的指揮所指揮,誰肉疼誰不疼,這是很明了的事情。
中央或許察覺到一二,打下洛陽后任命地方干部,讓陳賡出面操辦,撇開了陳唐。最后洛陽市委書記由四縱政治部主任劉有光出任。
三、淮海再會
其三是事后總結。
二打洛陽后兩個多月,劉鄧首長在南陽召開豫西作戰總結大會,請榘參座到會介紹破城經驗。陳唐兵團配合劉鄧在大別山展開,劉鄧首長顧全大局比較感謝陳唐故請其來介紹經驗,其實不過是給華野陳老總面子,打勝之后互相表揚夸獎下以利團結再戰。
誰知榘參座得勝而驕,在中野總結大會上侃侃而談三縱炮火如何利害,最后打邱行湘最堅固的工事全靠華野的40多門美制榴彈炮。
中野各縱南下大別山,重武器丟盡,別說美制榴彈炮,就是普通的山炮、野炮都不多,四大野戰軍最窮的一家。
老河口戰役后國軍104旅戰報說:“(共軍)此次攻老河口山炮發射不到50發,迫擊破亦僅發射二、三百發。一股匪軍直沖至我守兵前,均使用其土制手榴彈。此等彈黑煙冒涌,狀甚兇猛,實則一彈僅有破片數塊,幾無殺傷力可言。如光化城門外匪軍擲手榴彈千枚以上,我僅傷亡士兵十余人。”
打老河口的是中野二縱陳再道部,武器差到令人無法想象。
有道是當著矬人不說矮話,榘參座這番話令中野干部們臉皮發干,頗覺不是滋味。劉伯承不得不出來解釋說,各人打仗手法不同,各有所長。
陳士榘自己也承認,三縱接連打了幾個勝仗之后有驕傲情緒,必須要批評教育。
淮海戰役南線作戰時,榘參座再次受命率隊來配合中野圍攻黃維兵團。
當時陳賡率四縱擔任圍攻主力,與黃維兵團血戰數場,將其死死拖住。中野使出全軍之力堪堪將黃維圍困在雙堆集,但因兵力不足、重武器不夠,導致無法在最快時間力殲滅之。當時中野部隊包圍黃維十天之久,總攻開始后又打了5天,部隊已經疲勞到極點。
陳士榘率隊前來,比量形勢之后,要求率華野生力軍直接投入總攻,條件是要中野的某一個縱隊讓開攻擊位置,陳士榘率隊進入,并指揮鄰近部隊統一作戰。
劉鄧愕然。仗打到這個份上,很快就要見分曉,中野各縱都付出慘重傷亡代價,此時要誰撤出來,都是奪人家的功勞。
劉鄧詢問各縱,各縱都不愿意。榘參座便表示,那也不強人所難,愿率華野三縱、蘇十一縱和魯南縱隊去南邊擔任阻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的任務。
走到途中,不知劉鄧首長如何協調的,中野六縱王近山部隊同意讓出攻擊位置,請陳士榘就近指揮華野援兵和中野六縱一同攻擊。
陳士榘為加強突擊兵力,再次提出指揮鄰近的華野加強到二野的成鈞七縱、十三縱、炮三團和豫皖蘇獨立旅,劉鄧表示照單全部同意。
陳士榘使用炮兵攻堅頗有一套,他調整了進攻兵力編成,加上三個縱隊(實際相當于兩個縱隊的戰斗力)的生力軍,又打了四天,終于徹底擊破黃維兵團最后的防御圈,協助中野將黃維兵團十二萬人全部殲滅。
陳賡一直到戰役最后取得勝利,也再沒有與榘參座合作過。
主要原因肯定是統一兵力調度,二人沒有太多機會合作。但洛陽戰役中發生的種種事情,讓陳賡大將作何感想,筆者以為,終究不是很開心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