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舒說事(220)
經濟低迷時政府會采取哪些措施呢?
舒建川實觀工作室
經濟是有周期的,任何國家都不可避免發生經濟低迷,無關乎政府執政能力強還是弱。所以關鍵在于如何應對經濟低迷,這才是各個國家一見高低的分水嶺。經濟低迷時期政府一般會采取哪些刺激經濟的政策呢?我們歸納出十個方面的措施,供大家思考與討論,權衡利弊得失才能擇善而從。
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財政投資增加就業,拉動相關產業的需求,但是投入產出越來越低了,有時候甚至是沒有經濟回報的長期投資,也會有一些為了投資而投資的政府項目,比如這幾年經濟不好,就看到翻新人行道、道路工程、管線工程明顯增加了,其實有些并不是急于要維修或翻新的,但是為了促進就業和GDP,往往就會產生一些低效益的投資項目。2008年次貸危機時我們推出的4萬億也是這個考慮,這是有利有弊的,也導致了一些高能耗、環境污染、產能過剩的項目得以茍延殘喘。
2、放松銀根,比如降低準備金率,增加貨幣流通量,使得更多企業有機會獲得貸款,對中小企業放松和降低貸款門檻,讓中小企業不至于被資金壓力所困擾或破產,大多數中小企業不倒,就業形勢就會穩住。讓企業獲得新鮮血液,得以喘息、資產重組、戰略轉型和調整策略等。
3、降低存貸款利息,降低資金的使用成本,減輕企業貸款的負擔,同時降低利率也會促使老百姓覺得存款收益不大,就會考慮花錢消費。有的國家甚至存款是負利率,逼迫老百姓把存款拿出來消費。尤其是降低購房貸款利息,減少購房首付比例,對刺激房地產復蘇具有直接效果。
4、向全體國民發錢或是購物券。美國就是在新冠疫情期間給全體國民發錢,由此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上海是部分區縣給老百姓發購物券,這樣更直接拉動消費,發錢可能會有人不消費而是直接存款在銀行,還是達不到刺激消費的作用。
5、發放中央和地方債券。就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向企業和老百姓借錢,然后用來刺激經濟、加大投資、促進就業,由此帶動消費。單純的放松銀根容易引發通貨膨脹,向民間借錢,再拿來投資、減稅、財政補貼、出臺扶植政策等,貨幣流通的總量不增加,就不容易產生通貨膨脹。
6、減免稅收,這幾年政府稅費優惠減免力度很大。對小微企業克服困難、共渡時艱具有立竿見影的成效,出口退稅和資金扶持對外貿型企業的幫助力度不小。員工薪資、房租、稅費、應收款等是壓著小微企業喘不過氣來的幾座大山,減稅就是把一座大山變小山坡了。
7、增加財政補貼范圍和補貼的力度。比如:2008年的家電下鄉,家電和電腦等產品的以舊換新補貼等。生育一胎二胎三胎給予購房和教育補貼等等。這是拉動需方的有效手段之一。
8、加強再就業工程的投入,為了促進就業政府也花了大量精力和財力。當年的沿街書報亭業也是這樣背景下出臺的,還有4050工程也一樣。同時加大社會保障的力度,讓暫時失業的人能夠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9、對重點行業或項目加大資金投入,比如近年來對芯片、新能源車的投資,對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等,都是為了保持更好的競爭力和追趕發達國家。通過追趕戰略,提高國貨對進口產品的替代率,由此提高就業和技術水平。但是許多地方政府也存在投資大躍進、壞賬和虧損并不少見的現象,導致現在地方債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10、開辟新賽道,保持經濟活力和創新力度。當年的電商就是商業轉型的成功案例,為此開辟出快遞員超過8000萬人就業的崗位,電商就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綜合體。當然實體店是走下坡路的,也失去了一部分就業崗位。這就是政策扶植、順勢而為、未雨綢繆的結果。
以上的措施都是政府花了很多錢,主要是讓處于供應端的企業活起來,由此增加就業和提振經濟。但是僅僅扶植供應方是不夠的,更要直接對需求方給予刺激消費的政策。
我們總的思路就是減少甚至取消部分投入產出效益很低、見效很慢、投資規模巨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停止對高能耗、環境污染的項目貸款,用小資金撬動大消費,就是要讓政府的財政投資或補貼來帶動更大的消費與提升經濟活力。
同時要專注于精準扶持和優惠補貼。比如:發購物券就是很多人只是購買原來肯定是要消費的生活必需品:衣食住行之類,現在改為針對性扶植。就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消費者會猶豫或者停止的那些消費行為,或者是那些可買可不買的商品。比如:購房買車、家電更換、裝修、長線旅游等。
2023-10-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