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個月東亞最重要的事件,當屬2024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在海外看來,這場選舉將決定兩岸是戰是和。如果國民黨上臺,那未來幾年兩岸關系預計會緩和,經貿談判重啟,赴臺個人行重新開通。反之,如果是民進黨繼續執政,不僅ECFA可能停掉,未來5年觸發武統的概率也會大大提升,臺海地緣風險將從“黑天鵝”轉變為“灰犀?!?。因此這場選舉對東亞乃至全球的影響可謂非常大。
在8月之前,藍營獲勝的概率不超過20%。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藍百合”很難發生,民進黨的賴清德基本處于躺贏的狀態。
不過8月底以來發生了兩件事情,使“藍百合”具備了可行性,藍營獲勝的概率上調至25%。雖然仍是小概率事件,但這意味著國民黨翻盤并非完全沒戲。
第一件事情是9月中旬侯友宜訪美,并獲得了待遇不低于賴清德的接待規格。二者都被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伯格接見,侯友宜進入華盛頓并發表演講,賴清德由于“副總統”身份未能進入華府,但在巴拉圭見到了美國內政部部長哈蘭德。論赴美面試成績,二者基本平手。不過對國民黨來說,能和民進黨打成平手,就已經算是不小的勝利了。
相對而言,民進黨更親美,國民黨更親大陸:
通常來說臺灣的民進黨更親近美國,國民黨則更親近大陸。今年4月蔡英文以過境訪美的方式見到了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同一時間馬英九則訪問大陸,并獲得了高規格接待。這表明了民進黨和國民黨在美國和大陸之間的傾斜程度。另一方面,承不承認“九二共識”,也是國民黨和民進黨最大的區別之一。
至于民眾黨,作為墻頭草,柯文哲一直打造走“中間路線”的人設。既不愿意接受“九二共識”,只提“兩岸一家親”這種模糊概念;也不愿意跟華盛頓走得太近,比如10月柯文哲訪美期間主動拒絕跟美國官員見面。這種首鼠兩端的政策讓大陸和美國都不喜歡民眾黨。
對美國來說,“臺灣牌”是其最重要的反華武器之一。美國不僅可以通過渲染臺海地緣風險來引導外資撤離中國,還能借助臺灣來加強對華半導體封鎖。按理來說美國絕不希望看到一個親大陸的政黨贏得臺灣大選,2019年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就遭到美國冷落,最后連美國都沒去成。這次侯友宜訪美,并獲得了較高的接待規格,可能有三種原因:
1、美國擔心民進黨的臺獨政策會將兩岸推向戰爭,使美國被迫卷入沖突。在俄烏局勢尚未明朗之前,美國不愿在東亞開辟第二戰場(在中東局勢惡化后,美國就更不愿意亞太出事了)。而且美國當前大多數軍備是冷戰后期的產物,需要時間完成更新換代(比如F-22戰斗機的設計理念落后殲20十年)。政策相對溫和的國民黨上臺,可以拖延中美對決的時間,使美國能準備得更充分。
2、近期美國迫切希望與中國達成合作,為舊金山APEC會議鋪路。拜登明年有選舉壓力,需要中國幫忙買美債,否則美國政府關門的概率非常高。中方多次警告美國不能支持臺獨勢力,這個是中美緩和的前提條件。因此美國在賴清德和侯友宜的接待規格上選擇一碗水端平,向中方釋放了一種緩和的意愿。
3、由于賴清德過去多次發表強硬臺獨言論,美國此舉可能也是為了敲打賴清德,督促其當選后延續蔡英文時期的路線,配合美國印太戰略,不主動招惹麻煩。賴清德提出了“四大支柱”理論,即:以武拒統、脫鉤斷鏈、陣營對抗、維持現狀,這些主張顯得過于強硬,讓美國不太放心。相比之下,侯友宜提出了“3D戰略”,即:武力威懾、加強對話、降低風險,這些延續了馬英九時期的“不獨、不統、不武”的政策,在美國人看起來更可控一些。
不管怎么說,侯友宜訪美后,其支持率出現了一波上行,反超了民眾黨的柯文哲,從老三成為老二。而且長期來看,隨著國民黨樁腳發力,支持率應該會進一步上行。這些使得國民黨有了整合柯文哲的底氣。
臺灣地區各候選者民調走勢(三腳督):
第二件事情是8月底郭臺銘突然宣布參選。由于郭臺銘臨時參選,當天A股北上資金大舉流出80多億,因為外資擔憂郭臺銘參選將分流藍營選票,進一步降低國民黨勝選概率。但外資這次的判斷很可能是錯的,郭臺銘參選不僅不會降低國民黨勝算,反而有可能會倒逼“藍百合”的出現。
臺灣地區各候選者民調走勢(四腳督):
作為獨立候選者,郭臺銘吸引的主要是中間選民的選票。也就是說,郭臺銘參選對民眾黨的柯文哲沖擊才是最大的。從民調數據發現,在郭臺銘參選的情況下:綠營的賴清德支持率下降了0.5%、藍營的侯友宜支持率下降了1.1%、白營的柯文哲支持率下降了2.8%。也就是說,郭臺銘參選分流的選票大部分是柯文哲的,民眾黨的支持率從18.4%下降至15.6%。
柯文哲之所以要堅持參選,一方面是為了形成“母雞帶小雞”的作用;另一方面更是為了沖擊不分區的立法委席位。如果柯文哲的民調降下來,他繼續堅持參選的必要性也會隨之下降。
這可能也是郭臺銘參選的真正目的。一旦柯文哲民調降下來,他可能會接受“藍百合”,將自己的支持率轉換為政治資源。第一種情況是柯文哲主動與郭臺銘合作,由郭臺銘當正職,柯文哲當副手,一起沖擊臺灣大選。作為回報,擁有巨額資產的郭臺銘將向民眾黨捐贈大量資金,比如1億人民幣(折合4.4億新臺幣),這足以包攬民眾黨未來四年的經費開支。整合了民眾黨之后,郭臺銘就能以絕對的優勢與國民黨談判,迫使侯友宜棄選,使自己成為藍營共主。如果這一系列操作都能滿足,郭臺銘就能實現以小博大的目的,有問鼎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機會,這也是郭臺銘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第二種情況是柯文哲被迫與國民黨合作。在支持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柯文哲沒必要再糾結不分區立委席位。如果他接受國民黨的整合,民眾黨有機會獲得很多優質的行政崗位,柯文哲本身也有機會擔任行政院長或者立法院議長,這可以增加民眾黨成員曝光度,對民眾黨長期發展是有利的。在這種情況下,郭臺銘可以果斷棄選,并宣稱自己是推動“藍百合”的最大功臣,為自己博一個好名聲。
第三種情況是國民黨主動與郭臺銘合作,撤換侯友宜,讓郭臺銘上位,然后郭臺銘憑借與柯文哲的私交再去推動“藍百合”。但由于郭臺銘聯署數據不理想,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接近于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不想再經歷一次“換柱風波”。
從現有的數據來看,情況二是最有可能出現的。因為郭臺銘聯署數據不理想,很多藍營選民很反感郭臺銘的出爾反爾。個位數的支持率意味著郭臺銘基本沒有談判籌碼,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眾黨他都整合不了。
10月份進入“藍百合”談判的關鍵時期,由于臺灣省規定必須在11月下旬提交正副職參選名單,這意味著國民黨和民眾黨只有一個多月的整合時間。一旦過了這個時間點,“藍百合”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但“藍百合”的一個難題就在于正職和副職的分配。臺灣省所謂的“副總統”更多只是花瓶和陪襯角色,本身并無太大權力,這也是郭臺銘不愿擔任副職的原因。不僅如此,侯友宜與柯文哲也不愿意擔任副職,他二人都想干一把手。另一方面,如果是柯文哲干正職、侯友宜干副職,那擁有雄厚地方和立委資源的國民黨將淪為民眾黨附庸,柯文哲將實現以小博大的目的。作為擁有百年歷史的國民黨,無論如何也不愿意接受民眾黨的領導。柯文哲當正職絕對不會出現在國民黨的可選項之中。
各候選者在不同陣營的支持率:
對柯文哲來說,擔任副職倒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畢竟民眾黨作為2019年才成立的后起之秀,能有今天的成就已經很不錯了,柯文哲并不指望自己真的能選上總統,他只是想沖一下政黨票。但問題在于,柯文哲的基本盤是對藍營和綠營都很厭惡的中間選民,如果柯文哲甘愿被國民黨整合,并擔任副手,民眾黨很可能會失去中間選民的青睞,其支持率可能會從當前的15%左右下跌至10%左右,這意味著民眾黨在立法委的席位可能會少2-3席。
因此柯文哲不太意愿給侯友宜當副手。在“藍百合”會談上,民眾黨提出了一個建議,要求“比民調”或者“以辯論方式進行初選”。這個建議非常有利于民眾黨,因為民調本來就是很玄幻的東西,很容易被操縱??挛恼鼙旧碛直群钣岩松瞄L辯論,如果是以辯論的方式產生候選人,柯文哲大概率能贏,足以實現蛇吞象的目的。對國民黨來說,如果不接受柯文哲的建議,則會成為“藍百合”破局的罪人,輿論壓力就會轉向國民黨這邊。因此國民黨的方式就是以拖待變,不接受“比民調”的建議,但依舊維持“藍百合”談判。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談判的國民黨代表金溥聰,曾是幫助馬英九競選的操盤手。作為對手方的民眾黨代表黃珊珊,曾是親民黨宋楚瑜的欽定接班人,只不過后來加入了民眾黨。金溥聰和黃珊珊上一次博弈,還得追溯到2004年連戰和宋楚瑜聯手參加臺灣大選了。
所以局勢非常清晰,國民黨寧可“藍百合”破局也不會接受讓柯文哲當正職。畢竟國民黨有那么多縣市長和立法委資源;民眾黨只是個網紅政黨,全部人氣只依賴柯文哲一人。對國民黨來說,哪怕這屆選不上,但只要拖到下一屆選舉(2028年),民眾黨的人氣就有可能耗盡,淪為親民黨那樣的角色。至于柯文哲,哪怕是為了政黨票也不愿意擔任副手。給國民黨干副手有悖于他提出的“非藍非綠”的理念,容易遭到中間選民唾棄。如此看來,莫非“藍百合”一定會破局?
其實不然,還有第三種選項,那就是柯文哲棄選,不再角逐領導人位置,而是全力沖刺政黨票。這樣一來,國民黨就有機會整合藍營所有選票,侯友宜就具備了跟賴清德一戰之力。事實上,大部分臺灣民眾都很清楚,一旦賴清德當選,兩岸觸發戰爭的概率非常高,因此他們都不希望賴清德上臺。賴清德的支持率只有40%左右,但泛藍營的支持率卻有60%。如果柯文哲棄選,泛藍營的票都集中在侯友宜身上,在這種情況下侯友宜是有機會勝選的。
如果柯文哲以棄選的方式實現“藍百合”,作為回報,國民黨可能會禮讓3-5席不分區立法委席位,以作為民眾黨政黨票支持率下降的補償。這種事情2007年發生過,當時國民黨為了整合親民黨禮讓了幾個席位。不僅如此,國民黨可能還要提名柯文哲擔任行政院長或立法委議長。相對來說前者的含金量要大一些,可以管理整個內閣部門,但必須在國民黨勝選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相當于一種期權。后者雖然含金量低一些,但藍營和白營拿下立法院多數席位應該是大概率事件,相對更實在。
從期望值的角度來說,柯文哲爭取議長職位似乎更務實些。但國民黨肯定不愿就這么便宜了柯文哲,最后更有可能給的是行政院長的職務,這相當于提供了一份“期權”激勵,意味著民眾黨必須幫侯友宜拉票,只有國民黨勝選的情況下,柯文哲行政院長的職務才能變現。
在柯文哲不參選的情況下,國民黨可能會提名韓國瑜或朱立倫擔任侯友宜副手,當然也有可能是民眾黨的黃珊珊,畢竟她還兼具親民黨的背景。作為深藍代表,韓國瑜和淺藍的侯友宜形成互補,韓國瑜的口才也不輸給柯文哲。至于朱立倫的話,他本人私心一直很重,2015年撤換洪秀柱就是例子。如果侯友宜勝選,朱立倫有強烈動機為自己謀求一份好的職位。黃珊珊作為女性,兼具民眾黨和親民黨雙重背景,拿來拉選票再適合不過。
至于郭臺銘,一旦國民黨和民眾黨實現合作,郭臺銘可能會以一種“功成身退”的方式棄選。畢竟郭臺銘的目的是為了以小博大,爭當藍營共主。在侯友宜和柯文哲達成合作的情況下,郭臺銘沒必要背負藍營罵名繼續參選到底,不如及時退選,既做個順水人情,又能把促成“藍百合”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
但在柯文哲不擔任副手的情況下,能實現的也只是縮水版“藍白合”。畢竟侯友宜的口才實在不行,缺乏韓國瑜那樣的人氣,跟拜登比較類似。如果他要贏的話,一方面得找一個能互補的副手(類似哈里斯那樣),另一方面得激起中間選民的反綠情緒,把不支持賴清德的選民都歸到自己旗下。
如果國民黨和民眾黨最后沒能談妥,柯文哲可能會考慮與郭臺銘合作,但雙方整合成功的概率也不高。首先郭臺銘不愿擔任副職,而且現階段郭臺銘支持率非常低,聯署數據未能突破100萬,柯文哲給郭臺銘當副手有種掉價的感覺,容易丟失大量政黨票。雖然郭臺銘很有錢,但光靠錢是無法吸引民眾黨的。即便僥幸形成了“郭柯配”,除非其支持率能碾壓侯友宜,以至于讓國民黨擁護郭臺銘當藍營共主,否則臺灣還是面臨三角督的情況,賴清德依然處于躺贏的狀態。
從概率來看,本次“藍百合”能成功的概率在40%左右;在整合民眾黨的基礎上,國民黨贏得2024年臺灣選舉的概率大約50%左右。如果“藍百合”不能成功,藍營的勝算將低于10%。加權來看,藍營大約有25%的概率能翻盤,成功下架民進黨。換句話說,民進黨的賴清德有75%的概率能勝選,未來5年出現臺海危機是灰犀牛而非黑天鵝。
在一定程度上,中美關系和臺灣局勢互相影響。當中美關系緩和時,臺灣那邊藍營通常會更占優勢,比如2000年—2014年;當中美關系惡化時,綠營通常會更占優勢,比如2015年—2022年。因此未來三個月如果傾向于國民黨上臺,那營造中美緩和預期是有必要的,這至少不會成為國民黨的扣分項。如果11月APEC能達成有效協議,對藍營能形成一定提振。不過還是那個觀點,中美緩和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希望緩和的人很多,但不希望緩和的團體同樣很多,包括美國共和黨、臺灣民進黨、俄羅斯、印度等,最終能否緩和取決于這兩股勢力誰更強大,對于舊金山APEC不宜抱有太高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