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刻本《歷代古人像贊》中的伏羲畫像
在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傳說中,中華文明起始于伏羲、女媧和神農(nóng)“三皇”時期。伏羲之前還有巢人氏和燧人氏。巢人氏以巢居樹上為特征, 燧人氏以鉆木取火為特征。
從考古學視角來看,巢人氏和燧人氏是人類社會發(fā)祥時經(jīng)歷的兩個階段,處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0萬至1萬年。 到伏羲氏時,進入原始社會的華夏才有了質(zhì)的飛躍。這表現(xiàn)在:
首先,伏羲氏發(fā)明了網(wǎng)罟,完成了人類生存工具的超越,從而奠 定了原始社會漁獵業(yè)發(fā)展的基礎(chǔ)。《周易·系辭》載:“古者庖犧氏之 王天下也……作結(jié)繩而網(wǎng)罟,以佃以漁。”庖犧氏即伏羲氏。
其次,伏羲氏通過觀天測象,畫出八卦圖,找到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初步制訂節(jié)令“以授農(nóng)時”,從而開啟了原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之路。最初的八卦圖實際上就是根據(jù)北斗七星移動時天氣和時令的變化,在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分別標注的代表農(nóng)時的八個 節(jié)令符號。《抱樸子外篇校箋》引《尸子》云:“伏羲始畫八卦,列八節(jié),而化天下。” 所謂“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鹖冠子·環(huán)流篇》)。原始農(nóng)業(yè)的起源使得原始先人由不斷遷徙的游獵生活改為定居的農(nóng)耕生活,實際上是改變了原始先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可以看作中華文明濫觴的重要前奏。
再次,伏羲氏又通過畫八卦圖,初步建立了陰陽學說理論體系。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傳?系辭上》) 道因而成為中國哲學思想最重要的一個概念。《管子·輕重戊篇》記載:“虙戲作,造六峜 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shù)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虙戲是伏羲的別名, 六峜即“六峜授時”,又稱“晨考日出”,指不同節(jié)氣太陽躍升地平面 一瞬間時的方位,是由六座石堆組成的原始天文觀象臺,乃八卦萌芽 時的一種表述形式。后來隨著八卦學說的逐漸完善,才演變成了乾坤 六法:干﹑離﹑艮﹑兌、坎﹑坤。
第四,伏羲氏還通過畫八卦圖,始創(chuàng)“書契”,也就是創(chuàng)制了中國最早用以記事的契刻符號。《中論》引《尚書·序》說:“古者伏羲氏 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伏羲“造書契”,實際上是開啟了 中國漢字衍生的歷程。
第五,伏羲氏創(chuàng)造了象征萬物和諧生存的“龍”,成為傳說中的龍祖,開創(chuàng)了中國龍文化的先河。《左傳·昭公十七年》杜預注云:“太皞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
第六,伏羲氏“定人道,制嫁娶,使人各有偶” ,改變了原始社會群婚亂倫風俗,提升了人類生產(chǎn)繁衍能力和身體素質(zhì)。伏羲之名為伏羲,與此有很大關(guān)系。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說:“古之時, 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蔽前而不能蔽后。臥之 ,行之吁吁,饑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葦。于是 伏羲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 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
第七,伏羲氏發(fā)明樂器,開啟民智,成為中國禮樂文明的肇始。《繹史》“太皥紀”篇引《楚辭注》云:“伏羲氏作瑟,造《駕辯》之 曲。”
《史綱評要·太昊伏羲氏》說:“帝……作荒樂,歌扶來,誦 網(wǎng)罟,以鎮(zhèn)天下之人,命約立基。斫桐為琴,繩絲為弦,命之曰離徽。 以修身養(yǎng)性,反其天真,而樂音自是興焉。”
《世本·作篇》說:“伏 羲作琴……女媧作笙簧。”
顯然,伏羲每一項發(fā)明,都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在原始社會中向 前邁進的一大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綜合來看,伏羲最偉大 的功績主要有兩項: 一是創(chuàng)制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神秘符號——八卦,畫出了陰陽八卦 圖。后來的周文王據(jù)此進一步完善,并由孔子刪定,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百經(jīng)之首《易經(jī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用“三流一源”四字概括。 所謂三流就是儒、釋、道三個文化流派,其中,釋,亦即佛教,雖然最初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但它在傳播過程中已經(jīng)被中國人徹底改造成 了中國人自己的東西,其核心理念同儒、道兩派一樣,都是來源于 《易經(jīng)》,著重在某一個側(cè)面闡釋伏羲八卦圖“和諧大道”的思想。“道” 對中國人的影響,完全可以用淪肌浹髓來形容,譬如,我們現(xiàn)在的日 常用語“知道”“道理”“道路”等等,都來源于此。
二是創(chuàng)立了龍文化。伏羲被中國人稱為始祖,更被中國人稱為龍 祖。所謂始祖,并不僅僅是指血緣,更是指文化,這個文化主要就是龍文化。龍文化和八卦思想一脈相承,其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fā)展觀和兼容并包的和合觀。龍文化可以說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哲學概括。它對中國人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中國人至今自稱是龍的傳人,就是一個很好的 證明。
伏羲在華夏大地上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技大革命、思想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和社會大革命,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本、之魂、 之源。如果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理解文明的話,伏羲這四大革命事 實上已經(jīng)成為古華夏人由愚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元代郝經(jīng)著《〈原 古錄〉序》引孔穎達疏說:“經(jīng)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所謂“天 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當然,上述所謂伏羲的發(fā)明在我們今天看來就是一個十足的神話, 一個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取得這么多劃時代的成就。但剝開這些神話神秘的外衣,我們還是會發(fā)現(xiàn),其中包含著一定真實的歷史因子。 事實上,伏羲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生命個體,而是一個綿延有兩千年之久的族群及其首領(lǐng)的統(tǒng)稱。成書于晉代的《帝王世紀》說得就很明確:
包犧氏沒,女媧氏代立為女皇,亦風姓也。女媧氏沒,次有 大庭氏、柏黃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 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 凡十五世皆習包犧氏之號也。
就這個角度而言,伏羲可以看作一個時代的表征語,其中的“凡十五代”也應是其所屬部落的名稱或數(shù)代首領(lǐng)的統(tǒng)稱。
在那個時代,所有人類有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明都記在了伏羲這個象征性符號的頭上了。如果從相應的考古文化觀察,這個時代正處在距今 9000~7000 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我稱之為“賈湖—裴李崗時代”。
——摘自李琳之《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研究出版社,2023年11月)。考慮到閱讀順暢,刪去了注釋,有需要者,可閱讀原著。
《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3年11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