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科學界最具影響力之一的期刊《Nature》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直接批評了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中所存在的問題。
這篇文章名為《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國為什么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評估方法)。
文中提到:中國的科研機構鼓勵研究者遵循國際科學規范,但其績效評估標準卻以本土優先事項為導向。許多科學家,尤其是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難以在這種充滿矛盾激勵的體系中找到方向。
該篇文章指出,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調整引發學術評價體系爭議,比如中科院把一些國內期刊提升到一區,而把享譽世界的高質量雜志降為二區。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物理快報》升至一級,而《Nano Letters》(全球納米科學領域的領先期刊)降至二級。
而這樣做就會造成中國學者迫于對當前的評估框架,在選擇投稿期刊時仍傾向于迎合中科院排名。例如,2015至2019年間,被CAS降級的期刊中,中國作者的論文數量下降了14.8%。相較于頂尖機構,普通院校的學者更可能為了職業發展而調整投稿策略。比如某985高校青年教師透露:"評職稱時,發1篇中科院一區抵3篇國際頂刊,選擇不言而喻。"
最后,中科院分區可能削弱中國學者與國際學界的聯系,并進一步阻礙頂尖人才來華從事自主創新工作。例如,202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通過中國“千人計劃”獲得聘用的海外頂尖學者中,89%最終選擇留在國外發展。
查詢顯示,該篇文章作者為“趙宇鑫”,目前為西安交通大學化學與工程學院博導、特聘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