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蘇軾寫兒子的詩,《洗兒》至為著名: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可是,對于此詩,我雖能感受到蘇軾宦海浮沉起起落落后的萬般無奈,卻并沒有多少共鳴。
自然,我們希望兒子——包括父母、自己還有其他親人都無災無難,但——我并不太聰明,也就談不上被聰明所誤;我本農民,雖然讀了幾句書,也混過大城市,終究未能安家,最后回到故鄉,所以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沒那本事讓兒女參與到極度的內卷之中,而是隨他們自然成長……
不過,蘇軾另一首寫兒子的詩《小兒》,就讓我有感慨得多。
小兒不識愁,起坐牽我衣。
我欲嗔小兒,老妻勸兒癡。
兒癡君更甚,不樂愁何為?
還坐愧此言,洗盞當我前。
大勝劉伶婦,區區為酒錢。
此詩作于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蘇軾的小兒子蘇過差不多四歲。
我們曉得,此時子瞻剛到密州不久,情況還不太熟悉,各種公務繁忙,州境又有災荒,每日焦頭爛額自不可免,剛進門呢,小屁孩就扯著衣服要零食要玩具,肯定煩得要命啊。
昨天電腦上看《奧本海默》,他回到家里,聽到孩子在哭,老婆跑過來與他擁抱,他問,你怎么不去看一下孩子???他老婆一下狂怒,我已經哄了一天啦!說完,甩袖離去。
舉此例只為說明,不論古今中外,男男女女,造人的時候那叫一個嗨啊,幾百秒下種容易,可十月之后呱呱墜地,事情就變得微妙起來咯。
父母說好要帶娃的,也就三天熱度,最終這事還是落在老婆身上。丈夫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樓著孩子又親又逗那是必然的,可你真讓他抱半個小時,尤其是哭鬧之時讓他去哄,卻又心煩氣躁,恨不得把娃兒往床上一扔……
所以,蘇軾的一個“嗔”字,真是寫到我心里去了,簡直就像晴天霹靂,震得四肢百骸無不發麻,腦殼嗚嗚作響,共鳴極為強烈。
更關鍵的是,我還不像他,能聽得住勸,忍得住氣,我常常是又打又罵——然后,又極度后悔,恨自己怎么就管不住嘴,收不住手,這是親生孩子啊,又不是一塊石頭一棵樹……
既已自省,便讓它指導行動。從此,兒女每有頑劣,我都舒緩以對,溫言安撫,很快,娃兒們便也收哭止淚,變得聽話起來——暴風驟雨變成冬日暖陽,不過數秒之間,效果截然不同。
“兒癡君更甚”,不正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你跟小孩子一般見識做什么呢?不要被他們的情緒影響了你,而是你該塑造他們的情緒和個性啊——從小被打被罵的孩子,將來會怎樣對待他們的孩子,你們的孫子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