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令人感到無助的,就是那對回老家的年輕夫婦。
1
他們只是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結果卻是無奈地逃離。還有極端的評價說:他們的苦難,配得上自己的認知。
這種論斷的理由是,他們經濟條件一般,買房是不自量力。
幫不上忙也就算了,哪怕為自己沒買到無法按時交付的房子而慶幸也說得過去,但拿一個不可預知的結果去批判他人的認知,著實有些過分。
如果說給他們造成“苦難”的原因是貸款逾期,那還有得“批評”,問題是他們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抱著美好的期待,為每月一次的房貸努力。結果卻是自己的樓層,還是空氣層。
對平凡而溫暖的生活的向往,以及積極樂觀的行動,不應該成為造成苦難的原因。
普通人需要規則,因為渴望受到規則的保護,也因此十分遵循規則。可規則從來只限制自己,往往又被外界打破。
比如:不管房能不能交,貸款必須得還,否則上征信;反觀打破規則的地產公司,樓能蓋完就交,蓋不完就放那讓它爛包,誰奈我何?
2
房子爛尾了,居無定所錢照還,這算不算二茬罪?不想遭罪要自救甚至“普度眾生”?這真不行!
11月中旬,一對夫婦與開發商簽訂協議花2000萬接手一個爛尾樓,歷時六個月的時間完成后期建設。最終卻被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刑事拘留。
有人調侃道:主要是吸儲額度太小,和許家一樣弄銀行的錢就沒事了。
關于認知與苦難,之前看到一句話:這個民族的認知,配得上他們所受的苦難。
因為對象太寬泛,所以不會立馬代入身份。但仔細想想,格外扎心。我們到底因為什么樣的認知,才導致受不完的苦難?
吃虧是福、勤勞致富、百折不撓……苦盡甘來?
這么堅韌不拔的品質,為什么還要承受不堪之重?難道苦難,總會流向會吃苦的人?
3
對離開省會的夫婦而言,他們當下所要面對的“苦難”,不應該上升到認知方面。從宏觀上來說,如果認知配得上苦難這句話成立,那可能會顛破很多正常的認知:
今年不景氣房貸還不上,是不是該想想買了房反而過得不安穩了,或者說別怕上征信,全員上征信就不存在有征信了?
最近兒童醫院就醫難,是不是要反思一下生兒育女血脈傳承是非必要的?
讓認知覺醒的除了合格的教育,還有教訓。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有些時候,苦難與認知是有關系的。隨著人們認知的不斷提高,或許在某個時刻,這一代年輕人就不需要面對非必要的苦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