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姜天涯 顧 箏
在上海,有這樣一種理發店,沒有價目表,也沒有推銷,客戶粘性卻很強。 他們在90年代開始個體經營,經歷了理發店向連鎖發展的時代,卻依舊維持單店小本經營。 維持這些理發店的,除了手藝,還有一種剛剛好的氛圍感。
▼點擊觀看視頻▼
01
“阿拉江橋過來的。”
“我周浦過來的,乘公交車調地鐵,18號線轉2號線,過來要毛2個鐘頭。”
位于外灘后街元芳弄的“明麗美發”里,多的是這樣從上海各區來的老主顧。她們多是50、60后已經退休的阿姨。
明麗美發
位于外灘后的元芳弄
當然在年齡這場pk賽中,50后還太年輕。
“30后也有。前兩天來個老奶奶,99歲來燙頭發,精神好得不得了,賣相哈好,兒子開車從虹橋帶過來的。”
上海阿姨愛美,不管什么年齡,頭勢清爽頂頂重要。
理發店的老板周明麗是70后,揚州人。1994年,她在附近機電局內部的理發室上班,后來單位取消理發部門,她就在附近借了這間店面,開始個體經營。店內還有3個理發師,兩個是她妹妹,一個是她妹夫。
明麗美發
穿白色上衣的是周明麗
上海小店難做,租金高企,但周明麗在30年時間里積累了穩定的老主顧。這些老主顧從上班到退休,一只頭都交給了“明麗美發”。
要問30年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不是發型,不是裝潢,而是節奏感。
“十幾年前,都是上班的客人,在后頭催,急死人啊。現在伊拉自由了,隨時隨地好來,阿拉自家年齡也上去了,都相對慢下來。”
有條不紊是明麗美發的特色。雖然這里不執行預約制,但阿姨們從年輕時代的“打工人”到退休狀態,變沉穩了,愿意等。
周明麗的妹妹也是美發師
她在幫客戶吹頭發
周浦阿姨11點到店,周明麗正在幫別人燙頭發,12點才能輪到她。等待時間她就去附近逛逛。
用周浦阿姨的話說,總歸是“一天辰光”,畢竟來回需要近4個小時。
像這樣懷著“上海一日游”心情來美發的,不在少數。
江橋阿姨當天帶著婆婆一起來美發。江橋阿姨是老客戶,原先住在附近江西路,動遷后去了江橋,但回到元芳弄理發,是固定不變的習慣。
“帶阿婆一道出來,像旅游一樣的,燙頭發、吃飯。”
而在這種幾十年的主顧情里,還有弄堂鄰里的意味。
江橋阿姨理發期間,婆婆坐在理發店的內間,吃起了理發師三姐妹做的家常菜。
“阿婆肚皮餓了。吃點飯,不要緊的,像自家人一樣的呀。”周明麗的妹妹說道。
92歲的阿婆
在店內吃起了理發師燒的自家小菜
這樣的場景一直在明麗美發上演著。
中午時分,一位戴著淡染色墨鏡的時髦阿姨進店,理發師在忙。她很自覺地去隔壁大壺春吃飯了。
“儂吃伐?我幫儂買。”墨鏡阿姨對理發師說道。
“阿拉有飯的呀。阿拉大壺春吃夠了。”
“我沒夠。”
幾分鐘后墨鏡阿姨提著大壺春的外賣回來了,她沒有堂食——多強的歸屬感。
征收前順昌路上的和平美發廳也是這樣。熟客們都是直接進店、坐下,?需多言。燙頭發時,阿姨熟門熟路地拿起?包發卷放在??腿上。她往后遞一個發卷,理發師傅在她頭上卷?個。
曾經順昌路上的和平美發廳
攝于2019年
窩在烏魯木齊南路小弄堂里的“阿根美發”,也有這樣自助的氛圍。
蔡殼(化名)一次經過的時候,沒有負擔地直接走了進去,“就是看起來沒什么距離感的理發店,那種‘正經’Tony我感覺害怕。”
“一個阿姨帶女兒來剪頭發,老板一個人在忙,阿姨自己動手給女兒洗干頭,還給小孩罩好了披肩布。然后開始和老板聊股票。剪頭發58塊,老板話不多,我不主動,他不開口,太完美。”
熟了可以開口講兩句,不熟不用交流——這是i人(內向的人)理發的最佳選擇。
02
“明麗美發”是一家在百度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店。
也沒有經營自己的“大眾點評”,店名條目和寥寥幾條點評,都是年輕一些的客人自發建立的。
“我覺得不需要推廣。再推廣,阿拉來不及做。”
大眾點評上明麗美發
只有4條點評
即便是在這樣一個居民漸漸變少的區域,明麗美發的客戶也很穩定。有早前在附近上班的人,也有原先附近的居民,他們靠著口口相傳的古早傳播模式,又帶來了更多的客戶,支撐起理發店的正常運轉。
所以,綜合店的辦卡模式,在這里不存在。它不需要用一張預付卡拴住客戶。
但客戶卻會一次一次自動前來,并且還自動“推銷”。
“老板娘不叫我們來,我們自己來的。”周浦阿姨是被自家姐姐推薦來的,姐姐在這里做了二十幾年頭,最初也是好朋友推薦來的。
周明麗在幫客戶燙頭
周浦阿姨曾經也在文峰這樣的綜合店里辦過卡,文峰之前,她在街邊小店做頭發——這是“明麗美發”不少客戶都走過的理發路徑。
綜合店要推銷辦卡,街邊單店在日新月異的上海生存空間狹窄。最終,那些不想被推銷,又不想頻繁更換理發師的客人留了下來。
店內一位中年男士陳理(化名),默默聽我們聊了半個多小時后,忍不住有話要說:“他們能夠立足,我感覺很重要一點,就是人情味。”
明麗美發店內
洋溢著一種親切的氣氛
陳理還沒退休,隨著單位搬到附近,他在“明麗美發”剪了五六個年頭。他趁午休時間來理發。這里的每個理發師他都“認證過”,是可以交付自己頭發的水平。
他居住在控江路一帶,原先那里也有他“認證”過的理發小店,“認準過的人家都搬脫了,沿街店面,租金太貴,做不下去回老家了”。
綜合店陳理也去過。“阿拉老婆辦的卡,現在都不弄了。他們要推銷辦卡,而且一直換人的。不像伊拉這里,很固定。”
事實上,不少去過綜合店的人,最終卡內余額沒用完,就不想去了。“(每次)還要擔心、應付伊拉推銷。不想被伊捆綁牢呀。”
陳理是一個喜歡固定感的人。他甚至反問我們:“你們不認準嗎?”
“其它地方不敢去剪呀。阿拉屋里門口也有發廊的,不敢剪呀。(新店進去)還要重新熟悉。發廊的人,也在一直變化。他們年紀比較輕,可能跟我們也不一定能契合。”
從陳理走進“明麗美發”的一系列動作,我們可以理解他的“不敢”。
他莫不吱聲走進店里,找到空著的那把椅子,然后戴起耳機開始玩手機,不問,也不急。直到周明麗的妹夫吃完飯走向理發椅。
多么符合“社恐”的一套操作啊。
陳理(化名)進店
就默默一個人坐著看視頻
洗剪吹只需要35元,單剪25元,染發兩三百,燙發兩百到四百元不等。即便店內沒有價目表,老主顧都熟稔于心,也不擔心被宰。
03
“陳程發屋” 也是一家沒有點評的小理發店。
我們會發現它,是今年春節尋找“魔都年味”時,看到陜西南路一個小弄堂口掛著一串香腸。不成想香腸的主人沒找到,卻發現了弄堂口的這家理發店。
年初采訪時
因為一串臘腸我們發現了
陳程發屋(畫面左邊)
那一天,它像弄堂口的煙紙店一樣,是“八卦”的集散中心。弄堂里的阿姨推門進去,開口就是一句:“儂曉得伐……”然后和正在忙碌的理發師分享了自己獲得的最新信息。
一年后再來,店內沒有阿姨,只有一位爺叔顧客。
在日新月異的上海,這一年,理發店一點都沒有變化。
而玻璃門上的字體顯示著,它或許幾十年都沒變過。
“快30年了。‘發’不能動,一動不發了。”
店玻璃上的字體
彰顯了這是一家老店
拍攝于2023年1月
店里的裝修也維持在90年代的模樣,角落的洗頭池就像小時候洗頭的樣子,需要坐著、把頭低下來,而非仰頭式。
陳程在幫客戶洗頭
和明麗一樣,老板也是“簡單粗暴”地用自己的名字做了店名。
1994年,陳程從國營的宛南理發店跳出來,準備自己開店。
那是個體理發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年代,1980年代末開始,芳芳發廊、麗麗發廊、莎莎發廊、艾娜發屋、嘉美發屋、麗娜婭發屋等各種名字洋氣的理發店開遍了上海各區,在1989年就達到了600多家。
那時30歲的陳程是頭腦活絡的小青年,他在國營理發店學好了全套技術,對于自己開店,心里不慌。
要知道,當時收入分配不均是讓理發師們紛紛變個體戶的主要原因。
《文匯報》在1989年一篇《美發大戰》的分析報道中指出:“國營理發店的美發師從早忙到晚,一月工資帶獎金只有150至300元上下,而一個個體戶美發師收入卻起碼在1000元以上。”
《文匯報》1989年8月9日的文章《美發大戰》
朋友給陳程介紹了陜西南路這個原本是煙紙店的店面,房租1000多元。那時對面百盛的腳手架還沒拆,它要兩年后才會正式開業。
即使沒有商場加持,這一條弄堂也是相當熱鬧。賣鞋、賣報、賣碟的小商販擠滿了弄堂口。等到2000年襄陽路市場開出來時,馬路熱鬧得天天像在排隊,還給陳程多帶來了一些“黃牛”客人。
“他們一邊剪頭發一邊會講,賺了多少錢。”
當然,這樣一家社區理發店,更多的客人還是周邊居民。有住在對面弄堂的老太太,98歲了還走過來燙頭發,也有105歲的老先生,走過來剃頭。
“旁邊再開家店,要做到我的生意也比較難,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準的發型師。”
認準了,就有那種安全感,知道理發師會把你的頭發弄成什么樣,也知道,一次理發自己要付出多少錢。
陳程理發店同樣沒有價目表。“剪頭發35,染頭發100多,燙頭發200元以上。老顧客都知道。我們沒有套路。”
陳程發屋所在的弄堂
“套路”的經營模式,陳程也曾去嘗試過。
如果說1980年代末是個體理發店蓬勃發展的年代,那到了1990年代末就是綜合連鎖美發店大發展的時代。
1997年12月,文峰在上海開業,1999年,永琪成立。之后名發、名都、金典年代、華都等美發美容連鎖企業紛紛開業。
陳程也去擠過鬧猛,和朋友合伙開了“風范”,但最終還是讓文峰永琪等收購了。
“我還是回到這塊小自留地。”
“自留地”曾經有好幾個員工,除了陳程,還有他的徒弟。不過徒弟現在都走了。最得意的那個徒弟,通過技術移民去了澳大利亞。
現在,店里只剩陳程一個人了。
陳程向我們展示
這把淘來的老式理發椅
30年的時間,也讓他和房東成了一種接近親人的關系,房租沒有漲得很狠,“不過可能會拆遷。”
如果沒有城市發展變化,這家店會開到他做不動為止。
和陳程聊天的功夫,燙著小卷發的弄堂阿姨已朝玻璃窗內張望過幾次。等到我們走出小店,憋著一股勁的阿姨爺叔們一下子“炸鍋”了,弄堂熱鬧得像考試結束一樣。
他們揶揄起陳程:“儂上抖音啦?”“賺鈔票啦?”
9年前,我們曾經寫過《是什么讓我們總想說說理發店的事》。
回頭看來,當時的感觸依舊符合當下:
在一個變化迅速的城市,安靜、可信任的場合不多了。
如果氛圍足夠值得信任,除了發型的故事外,更多是人和人的關系,人和人的故事。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姜天涯 顧 箏/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姜天涯 姚祖鴻/
拍視頻:姚祖鴻 姜天涯 顧 箏/
畫圖做圖:二 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