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人民幣升值的事,觀點可能與主流略有不同,大伙批判著看吧。
01人民幣為何飆升?
進入11月份以來,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飆升,拉出了一條強勢升值曲線,先后漲破7.3和7.2的整數關口。
從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來看,相比于10月31日的最低點7.3438,升值幅度接近2200個基點,最高點已觸及7.1278,創下了近四個月來的新高!
我一直有關注人民幣匯率,因為這玩意和經濟現象深度關聯?,F在的樓市、股市,以及經濟狀況,都與這個有關??炊畢R率變化,大概能明白經濟現狀和未來的趨勢。中國股市未必能反映中國經濟的趨勢,人民幣匯率卻可以。
短期來看,人民幣匯率走強主要由中美關系緩和、中美兩國貨幣政策雙向奔赴、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向好等三個因素共同推動。
首先,中美高層會面,談不上成果豐碩,至少說明有得談。對于市場來說,有得談比談出結果更重要,這叫“預期”。
其次,美國10月通脹超預期回落,意味著美聯儲加息周期可能迎來尾聲,這對非美貨幣都是利好。
第三,中國10月份宏觀數據向好,主要指標持續改善,央媽暫緩放水,進一步支撐了人民幣。
多重因素共振下,才有了人民幣強勢反彈的表現。
對于這輪反擊,網絡上評價不一,有人說好,也有人說“藥丸”。前者大概率也不清楚為啥好,后者更多是習慣性“藥丸”。人民幣貶值藥丸,人民幣升值也藥丸。
不少人認為,人民幣貶值有利于出口,升值則意味著外貿承壓,肯定會影響經濟。
這種觀點更像盲人摸象,只是摸到了耳朵,就認定匯率像個蒲扇。其實,貨幣升值與否,與外貿狀況并不正相關。
那種簡單認為人民幣貶值出口增長,人民幣升值出口下降的結論是草率的。
02一種錯覺
今年1月份開始,人民幣有個長達10個月的貶值過程,但出口并沒有好轉。
相反,2020年,人民幣快速升值,出口卻連創新高。如果僅靠貨幣貶值就能提振出口,阿根廷早起飛了。
2012年的時候1美元能兌換4.2個阿根廷比索,到了2018年1美元可以兌換50個阿根廷比索,貶值十幾倍?,F在更離譜,1美元已經可以兌換353個阿根廷比索,黑市甚至1美元換1040個比索,10年貶值200多倍!
與此同時,阿根廷經濟不僅沒有起飛,還跌入深淵。阿根廷現在是中西醫都試過了,發現沒用,這才請了個神棍出來跳大神。一些大V怒贊這是偉大的社會實踐,呵呵。
事實上,一國經濟狀況如果真的向好,該國的貨幣是一定會升值的。
影響一個國家貨幣匯率的因素很多,在紙幣制度下,匯率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貨幣所代表的實際價值所決定的。按照購買力評價說,貨幣購買力的比價即貨幣匯率。假設A國大米1元一斤,B國大米2元一斤(都用本幣結算),那么A、B兩國的匯率就是2:1。一國的物價水平高,通貨膨脹率高,說明本幣的購買力差,在自由貿易背景下,該國貨幣就會趨于貶值。反之,就趨于升值。
當然,匯率除了與貨幣本身的購買力有關,還與國際收支有關。國際收支中如果出口大于進口,資金流入,意味著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增加,則本幣會上升。反之,若進口大于出口,資金流出,則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下降,本幣會貶值。
如果大家都關起門來過日子,那匯率也沒啥意義。例如建國初期,人民幣兌美元是2.75:1,1980年一度達到1.49:1的頂峰。不是人民幣購買力有多強,而是中國經濟相對封閉,外面根本沒有人民幣。
說白了,匯率反映的是一種供需關系。你的貨幣能換的東西多,價值就高,換的東西少,價值就低。這是正常情況下的匯率,也是今天自由貿易背景下絕大多數貨幣匯率的真實邏輯。
而人民幣和美元是例外。
在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的今天,理論上應該會出現“人民幣稀缺”,導致人民幣大幅升值的情況,但現實卻沒有。
03為何升不起來?
原因有幾方面:一是中國自己嚴格的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是國家對某些重要的金融活動、金融業務或金融調控工具實行的行政強制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利率管制、外匯管制或匯率管制、貸款規模控制等。中國金融市場沒有放開管制除了出于對金融市場本身的慎重,還源于對解放前匯率崩潰的恐怖記憶。
此前哈佛大學的學者馬丁.沃爾夫曾根據自己的金融模型推測,如果完全不加干預,純粹地自由兌換,人民幣兌美元會快速升值,有可能會升值到1人民幣兌2美元才會掉頭。
按照他的模型,中國2022年GDP121萬億人民幣,僅靠升值就可以達到美國經濟規模的十倍!這個龐大規模的經濟體會讓中國超越頂峰時期的美國,占世界份額的75%,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奇觀!
在眾多古典自由金融主義者看來,人民幣被嚴重低估,中國的GDP也被嚴重低估,所以,今天比較中美兩國的GDP總量已經毫無意義。
二是中國商品并不具備定價權。貨幣只有與商品捆綁才有討論的價值,人民幣無法隨著中國制造一起出海,除了自身金融管制,造成境外客戶拿不到人民幣,還源于中國制造缺少定價權。
中國制造業長期被描述為“低技術含量、且很容易可以替代”的產品,長期處于被施舍的定位,仿佛西方隨時可以拿走。導致中國工廠在原料進口、商品出口兩方面都沒有定價權。
沒有定價權,貨幣就沒地位,這也是人民幣的國際支付比例份額僅占3.6%的重要原因。
三是美國的霸權主義。在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霸主的今天,理論上人民幣也應該隨之成為通用貨幣,可事實上卻沒有,占主導地位的貨幣仍然是美元。
之所以如此畸形,是因為美國用軍事霸權、科技霸權、文化霸權等各種霸權主義拼死維護著美元的霸主地位。
正是以上原因,導致人民幣和美元并不真實反映世界貨幣供需情況。
當然,世界是變化的,上面幾條不會一成不變。
04人民幣的未來
一是中國放松金融管制的步伐從未停過。2001年加入WTO之初,中國頂著壓力要求對國內金融機構實施保護。當年簽署世貿協定,其中一個焦點就是保護中國的金融市場:不能實現人民幣可兌換,這是最后一條底線。最終,中國贏得談判。
20多年過去了,中國金融業充分利用了寶貴的政策保護期壯大自己。目前在全球前十大銀行中,工、建、農、中包攬前四;在《財富》全球500強中,全球前十大保險公司,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位列第四和第六;上交所和深交所也躋身全球前十大交易所之列。
但是,就像人的成長不能一直靠庇護一樣,中國金融的成長也迫切需要突破。隨著中國越來越融入全球經濟,中外資本融通越來越密切,中國急需通過降低金融壁壘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同時,國內金融機構體量雖然較大,但大而不強,虛胖,整體實力和國際一流機構還有很大差距,時不時被坑。說白了,不如人家會玩。
相比實體經濟在海外開疆擴土,金融業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所以,無論國內國際,都需要中國金融進一步對外開放。
二是中國制造的定位在發生改變。
對中國制造的長期貶低有點類似于PUA,通過PUA中國制造,打壓中國制造的品牌價值,壓低中國制造的利潤空間,為西方產品留下地盤。不過,中國制造不可能一直被PUA,中國制造正在完成升級,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性價比越來越高,越來越具備不可替代性。以華為、大疆、比亞迪為代表的企業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國外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認知。
實際上哪怕是人們眼中低技術含量的中國工業品也很難被其他國家替代,因為中國本身供應了人類世界最廉價、高效的公共產品。中國不惜血本改善的教育、醫療、交通等條件,最終都將轉化為工業產品的隱形成本。
譬如每年幾萬億投入的普惠式公費教育,每年為工業鏈輸送1000多萬各種學歷的工科人才;每年新增數萬公里的公路基礎設施,為快捷的物流體系提供了堅強支撐,除此之外,還有電網、水網、供應鏈。
工業成本中隱含的這些公共產品加成,是中國制造的特有優勢。因此簡單地把人工成本優勢視作工業產品絕對優勢的觀點是可笑的。
以蘋果來說,印度工人的工資無論再怎么便宜,如果工人受教育程度不夠,電網不穩定,供應鏈、路網不暢,產量下降50%,合格率下降50%,那都得不償失,唯一的方法是回頭找中國廠家。
未來,獨特的技術優勢和綜合成本優勢將提升中國制造在國際貿易中的議價能力,支撐人民幣走強。
三是美元霸權終將結束。二戰后曾出現過美元荒,帶領美元一路走強,這是建立在美國獨一無二的制造業霸主地位基礎上的。現如今,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霸主,卻仍然在用美元結算。
這其實是歷史的反常,是美國武力和所謂“軟實力”支撐的鑄幣稅。既然是歷史的反常就必然被歷史糾正。
其實,從美國選擇產業轉移、脫實向虛,并讓一切成真那一刻開始,美元霸權的物資基礎就已經不存在了。接下來,它拼死縱橫捭闔,押注地緣博弈,也只是在續命而已,最終難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哲學宿命。
綜上,個人認為,人民幣升值是不可逆的大方向,哪怕因為短期內的貨幣政策變化、國際形勢變動出現波動,都不改人民幣升值的長期走勢。
05尾聲
當然,如果人民幣升值過于激烈,廠商無法適應,確實會出現制造業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但如果升值是在10-20年的周期里緩慢且螺旋式進行,并不一定會造成制造業的萎縮,美國本身就是證明。
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制造業強國后利用兩次世界大戰建立了美元霸權,此后,美元匯率長期堅挺和升值,也并未影響美國制造業霸主地位。
因為對于一個原料進口,商品出口的國家來說,本幣升值,意味著能采購更多原料,成本會攤薄,出口優勢并不會降低。我們之所以感覺人民幣升值后,外貿難做了,是因為升值的錢被做原料進口的企業掙了,國家整體收入并沒有變少。如何調節因本幣升值出現的市場收支傾斜,確保出口產品保有競爭力,才是國家要做的宏觀調控。
真正受匯率影響的,是該商品在國內的售價。由于原料成本降低,售價會更便宜,這與大部分人的理解相反。
而且,進口商品也會變得便宜,會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的購買力,更大幅度上拉動內需。中國民眾想要享受更便宜的物價,更低的生活成本,只有通過人民幣升值才能實現,這一升值過程將和中國制造業升級雙向奔赴。
更何況,一個14億人口規模的市場,在本幣升值后,會成為超越美國消費市場的龐然大物,具備更強的吸引力。一旦中國人均收入和消費達到西方國家一半水平,這一規模將超過G7國家總和。
為什么會有人認為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永遠無法達到西方的一半呢?從長期看這完全沒有道理。
未來,在以消費為核心的貿易往來中,市場規模是最大的競爭優勢,中國將真正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