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逐漸平息和貿易的持續恢復,全球經濟正在邁向后疫情時代,然而,在緊縮的貨幣周期下,各國經濟增長緩慢而不均衡,導致全球經濟的分化加速。
2023年以來,美國經濟展現超預期,增長勢頭強于預期;日本經濟有望迎來歷史性轉折點,走出長期通縮的陰影;歐元區經濟持續低迷,德國深陷能源危機;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改善,但宏觀政策需進一步發力,鞏固經濟復蘇態勢,增強市場信心。
首發于FT中文網(11月22日), 轉載請注明出處
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導致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美歐等經濟體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來應對,俄烏沖突的爆發也進一步推升了通脹水平,引發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三年后,隨著疫情逐漸平息和貿易的持續恢復,全球經濟正在邁向后疫情時代。然而,在緊縮的貨幣周期下,各國經濟增長緩慢而不均衡,導致全球經濟的分化加速,2023年表現的尤其充分:美國經濟表現超預期,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增加;日本迎來“失去的30年”的拐點,走出長期通縮的陰影;而德國深陷能源危機,歐元區延續低迷表現;中國的增長預期改善,但持續復蘇還面臨不少挑戰。
美國經濟韌性超預期
今年以來,美國經濟展現超預期,美聯儲不斷強化了“軟著陸”預期。三季度美國實際GDP環比折年率初值為4.9%,大幅高于前值(2.1%),為2022以來的最高值,并實現連續五個季度正增長。其中私人消費、私人投資分別對GDP環比折年率貢獻2.7%、1.5%的增長,均為202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最主要的是消費各項均呈上升趨勢,服務項為最大貢獻。耐用品消費環比折年率為7.6%,其中娛樂商品消費表現最為亮眼(15.8%)。服務消費環比折年率為3.6%,對個人消費的貢獻約為59%,成為拉動整體消費增長的主力軍,這與暑假期間熱門電影的票房以及明星演唱會所帶來的消費效應有關。
受庫存和住宅帶動,投資保持回暖勢頭。二季度以來,零售商、批發商實際銷售同比增速持續上行,主動去庫存或正向主動補庫存轉換,私人存貨變動額大幅回升,拉動GDP增速1.3個百分點。同時住宅投資環比自2021年6月首次回正,實現環比折年率3.9%。
盡管10月非農就業和零售出現邊際動能減弱,但支撐消費的超額儲蓄和實際收入增長仍在持續,投資也在受益于庫存周期轉變,預計未來短期內不會出現衰退。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11月FOMC會議后曾表示,當前美聯儲需要關注高利率帶來的風險。這意味著美聯儲更加注重引導經濟軟著陸,加息周期大概率已結束。
美國經濟的增長勢頭持續強于預期,IMF在過去一年中多次調高對2023年增長的預測。截至今年10月,預計2023年的增長率為2.1%,而去年10月僅為1.0%。在最新的展望中,IMF指出考慮到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得以緩解,瑞士和美國政府采取果斷行動遏制了金融動蕩,因此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已經降低。
日本經濟有望迎來歷史性轉折點
今年以來日本經濟明顯復蘇。日本內閣府統計結果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日本實際GDP同比 1.7%, 其中凈出口、私人消費為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 對實際GDP分別拉動了0.7與0.5個百分點。
究其原因,一是日元大幅貶值下,汽車等傳統支柱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得以提高。今年前三季度日本汽車出口增長15.8%。豐田汽車財務業績顯示,4-9月的總銷售額為219816億日元,同比增長24.1%;凈利潤為25894億日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并相當于中國所有車企的去年利潤總和。
二是入境外國游客激增,帶動服務消費增長。今年1-10月份外國游客人數恢復到2019年的74%同期水平,10月超過了疫情前同期水平。受服務貿易帶動下,日本服務業PMI持續處于擴張區間。
同時,日本正在走出長期通縮困境。當前就業市場需求強勁,10月失業率仍保持在近十年來低位(2.6%),這與日本政府放寬移民政策的態勢相符。在今年的春季勞資談判中,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呼吁會員企業重視物價走勢,勞資談判達到1992年來最高水平(漲幅3.9%)。日本通脹也正在擺脫長期低迷的僵局,已經連續15個月在3%以上。
日本股市、東京樓價也實現大漲。今年日經225指數上漲了近20%,期間甚至超過了1990年泡沫前的高點。2023財年上半年(4月至9月),東京圈新建公寓的平均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7.3%。
預計日本經濟將繼續保持溫和復蘇態勢,這得益于工資和企業利潤的增長以及居民資產負債表的修復。IMF在今年的經濟展望報告中,對日本2023年增長預期經歷了幾次調整。從年初的1.8%,下調至年中的1.4%,在10月份的預測中,IMF將增長預期大幅上調0.6個百分點至2.0%,這也是今年四次預測中的最高值。
歐元區經濟持續低迷,德國深陷能源危機泥潭
歐洲央行持續加息的政策效果正在“浮出水面”,高利率對歐元區經濟的拖累也在逐漸顯現。11月8日,歐洲央行發布了歐元區消費者預期調查結果,顯示歐元區消費者對未來12個月的通脹預期預計將達到4%。高通脹已經制約工業生產并削弱消費信心,歐元區工業生產指數同比自2022年多次出現負增長,零售銷售指數也連續12個月呈現負增長。
此外,歐洲經濟先行指標大幅走弱。10月歐元區制造業PMI僅為43.1%,連續16個月呈現萎縮。作為側重于重工業、以汽車機械制造和化工為支柱產業的外向型經濟體, 德國眾多工業公司深陷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10月德國制造業PMI僅為40.8%,連續16個月萎縮。
歐洲經濟失速明顯,在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中率先陷入衰退的風險加大。10月IMF將歐元區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之前的0.9%下調至0.7%,2024年的增長預期從之前的1.5%下調至1.2%。由于對利率敏感的行業疲軟和貿易伙伴需求放緩,今年以來德國經濟萎縮幅度持續超于預期,IMF對德國的預測從年初的0.1%一路下調至-0.5%。
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改善,但仍面臨挑戰
最近中國政策放松的步伐明顯加快,涵蓋了降息、降準、股票印花稅減半、解除房地產限購限貸、降低首付比例以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一系列措施。這些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在第三季度的表現超出了預期。IMF在10月展望報告里下調中國經濟增速之后,11月份單獨上調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將2023年的增速上調至5.4%,2024年上調至4.6%,這是全年預測中的最高值。
然而,近期的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具體看,出口持續負增長,外需依然承壓。10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為-6.4%,較上月(-6.2%)回落;環比為-8.1%,創有統計以來同期新低,未能延續9月環比回升趨勢,反映出外需仍未實質性改善。
消費復蘇動能放緩,內需依然較弱。10月社零同比升至7.6%,但主要受去年同期低基數以及節假日需求釋放推動。10月社零環比僅為0.07%,仍處于多年同期低位;兩年平均同比增速也從上月的4.0%進一步降至3.5%。10月CPI同比降至-0.2%(9月為零增長),繼7月后再度落入負區間。
投資繼續下滑,房地產降幅擴大。1-10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降至2.9%,連續8個月回落。房地產方面,新開工(-21.2%)、新房銷售(-10.9%)、房企資金來源(-17.0%)同比降幅擴大,仍未擺脫“價格跌—銷售弱—回款難—拿地下降—投資下滑”的循環。這表明前期穩樓市政策作用有限,房地產下行趨勢仍未扭轉。
總體來看,中國出口、投資(特別是房地產)、物價等指標仍在回落或處于低位,10月制造業PMI也重回收縮區間(49.5%),內需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宏觀政策需進一步發力,鞏固疫后復蘇態勢、增強市場信心,以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往期報告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