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海怪】“活化石魚”的史前親戚竟然這么大!
拉蒂邁魚(Latimeria)又叫矛尾魚,是著名的“活化石”,因為它是現存唯一的腔棘魚目,在它被發現之前,古生物學家認為其家族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遭到了團滅。拉蒂邁魚的體長可達1.8米,體重80千克,已經屬于是大魚啦,但是在史前的腔棘魚目中還有更大的家伙。
1907年,英國古生物學家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根據在巴西塞爾瓦多發現的古魚化石命名了莫森氏魚(Mawsonia),屬名則是獻給澳大利亞著名的地質學家和探險家道格拉斯·莫森(SirDouglas Mwuson),他在南極和北極的探險中獲得了世界性的贊譽,澳大利亞在1954年建立的南極考察站也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圖片:莫森氏魚的骨架,來自網絡
圖片:道格拉斯·莫森爵士,來自網絡
在莫森氏魚被發現之后,古生物學家又在北美洲和非洲發現了它的化石,從發現地的位置來看,這種大型腔棘魚目曾經分布于中生代的大西洋兩岸,生存環境是淡水或者半咸水的環境。根據發現化石的地層判斷,莫森氏魚的生存時間很長,從距今1.52億年前的晚侏羅世一直延續到距今94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初期。
圖片:莫森氏魚發現地以及同時代的動物區系對比,來自網絡
當然啦,真正讓莫森氏魚出名的并不是它的分布和生存時間,而是其巨大的體型。大部分化石表明莫森氏魚的體長可達3.5米,但是根據在巴西東部巴伊亞發現了一塊方骨關節(編號DGM 1.048-P)顯示,這個大家伙的體長達到了5.3米(最初估計為6.3米),比一輛越野車還要長一點。這個化石標本屬于莫森氏魚屬下的巨莫森氏魚(Mawsonia gigas),具體的生存年代是距今1.4億至1.3億年前。
圖片:方骨關節復原的巨大莫森氏魚,來自網絡
圖片:莫森氏魚與人類的體型對比,來自網絡
莫森氏魚的外形與拉蒂邁魚很像,就好像是拉蒂邁魚的放大版,不過莫森氏魚的腦袋明顯要更扁長一些。莫森氏魚的身體粗壯飽滿,腦袋較大,口裂寬,嘴中的牙齒則較小。莫森氏魚的身體上覆蓋著大而規則的鱗片,有的鱗片可能有瘤點和紋飾,還有防御作用。莫森氏魚身體上最具辨識性的還是它的鰭,其全身共有六個鰭,分別是前背鰭、后背鰭、尾鰭及身體下面的一對胸鰭、一對腹鰭和一個臀鰭,除了前背鰭是通過鰭條支撐外,其他鰭都是肉質成葉狀的,尾鰭則是向下對稱,中間末端有一個小尾葉的。
圖片:莫森氏魚的骨骼線圖與人類對比,來自網絡
圖片:莫森氏魚的復原圖,來自網絡
考慮到莫森氏魚的生存環境或許能見度不高,所以它們的身上或許有電感受器,同時大眼睛也可以幫助它們看清四周的情況。盡管莫森氏魚的體型巨大,但是或許并不是兇猛的掠食者,有些古生物學家基于其較小的牙齒,認為它可能會以帶硬殼的到動物為主食,或者通過抽吸捕食小魚。當然了,關于莫森氏魚的捕食行為還不確定,如果真如古生物學家推測的,那么長大5米+的體型可能要超過百歲了!
圖片:根據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發現的化石還原的莫森氏魚生境,來自網絡
巨大的莫森氏魚也并非無敵的,它們很可能成為其他大型掠食者的獵物,比如古生物學家就在北非的卡瑪卡瑪組(Kem KemGroup)地層中發現了它的化石,而這里生活著恐龍中的大漁夫——棘龍(Spinosaurus),所以莫森氏魚不出意外的出現在了棘龍的食譜上。
圖片:卡瑪卡瑪組生態復原,可以看到棘龍左側便是莫森氏魚,來自網絡
莫森氏魚無疑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腔棘魚目,不過在中生代的地球上也生活著其他大型腔棘魚目,比如在北美洲發現的巨腔棘魚(Megalocoelacanthus)一直生存至白堊紀結束才滅絕。
圖片:巨腔棘魚的復原圖,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Cavin,Lionel; Piuz, André; Ferrante, Christophe; Guinot, Guillaume ()."Giant Mesozoic coelacanths (Osteichthyes, Actinistia) reveal high body size disparity decoupled from taxicdiversity". Scientific Reports. 11 (1): 11812.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