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始于微風。
一
1996年深夜,賈樟柯第一次去香港,游蕩在彌敦道上,忽聽巷口傳來古老樂音。
他恍惚停步,那一刻山西老家煙霧繚繞的錄像廳終于和眼前的香港重疊:霓虹燈犬牙交錯,彌敦道人海如潮,燈影語聲,如夢似幻。
他努力在人潮中分辨警探、大亨、殺手,但終究一無所獲,明月依舊照尖東。
月光下,那座大城隱現輪廓:它背倚群山,腳踏海波,摩天大樓倒映天光云影,市井小巷滋養三教九流,香火綿長。
去香港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港風吹拂的城池。香港之旅,也是追風之旅。
旺角戲院前的空地是張學友賣魚丸所在,背后的果欄是三合會談判舞臺。
相鄰的油麻地警署,是TVB粉絲朝圣圣地。西九龍重案組自此出發,陀槍師姐在此收隊,一代代梟雄神探,化作風雨塵埃。
警署向前,廟街大排檔煙火熏人,風水攤燈光昏暗,劉德華在夜市前轟鳴摩托,周星馳坐在折疊椅上無奈地說,“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啊,笨蛋!”
滾滾紅塵一路向南,尖沙咀重慶大廈內,金城武說愛情也有保質期,不遠處半島酒店,張國榮張開雙臂:我可呼風喚雨。
從半島酒店隔海相望,維多利亞港煙花滿天,灰屑飄落星光大道,地上每個手印都印著傳奇。
高樓之上,無間道舉槍對峙;煤氣燈下,柳飄飄回眸凝望;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就是我陳浩南。
浩蕩港風再向南吹,避風塘內,珍寶海鮮坊船浮海波。食神月夜跨海東來,吳鎮宇下船后不久說了那句“出來混,遲早要還”。
港風不止于這些特定地點,港韻早已流滿全城。霓虹燈是港風,雙層巴士是港風,街角響起的老歌亦是港風。
音樂博主耳帝,第一次去香港時,坐出租車路過高聳樓群,車上收音機忽然響起《千千闕歌》。那一刻,那首歌便是香港。
港樂、港片、港劇最終匯成港風,從香港吹拂而來,它映襯著青春,裹挾著繁華,錨定空間,鎖定時間,成為幾代人繚繞難忘的記憶。
繚繞記憶的港風是香港的吐息,也已成香港的魂魄。
它讓每個人都能看到不一樣的香港。它是徐志摩筆下的琳瑯,它是張愛玲書中的傾城,它是周潤發張國榮的縱橫四海,它是TVB無數劇集里的煙火人間。
香港的魅力,不在城池之內,而在風味之中。
二
港風幾經輪轉,有過高光時刻,亦有落寞時分。TVB恍如年輪,記錄著時代變幻。
八十年代,TVB港劇以武俠為主,金庸的飛雪連天,化成電視里的愛恨情仇,引發席卷兩岸三地的武俠浪潮。
九十年代,商戰刑偵成為港劇主流,但骨子里依舊是武俠價值觀:大亨發跡于市井,一家人要整整齊齊,做事善惡有報、天道循環。
劇中開始展現香港的摩登生活。內地還在放《渴望》時,港劇里的精英已用手機、開豪車、縱橫股市和迷醉酒吧。
劇中普及了最初的職場穿搭,以及職場節奏:每個人都風風火火,“滿臉都寫著開工做事”。
法醫愛說“對不起我要開工”,記者愛說“做新聞要分秒必爭”,律師愛說“請你尊重法律”,而所有人都愛說“麻煩你職業一點”。
除了展示現代生活外,港劇也傳遞現代理念,《陀槍師姐》中,教官開篇便說:“男警能做的,你們也可以。”
主題曲中,鄭秀文則唱到:做女人不應甘心去作花樽。
有觀眾說,看港劇的女生,早早就懂得“女兒當自強”,日后大概不會迷戀“霸道總裁愛上我”。
那些講述摩登時代的港劇,封入光碟,流入內地,讓一代人得以觸摸繁華。
九十年代是港風勁吹的年代,港樂神仙打架,港片一統江湖,港劇成為流行風潮,《大時代》里的“上天臺”流傳至今,《法證先鋒》甚至讓法醫專業報考激增。
1999年,TVB投資1.5億港幣,匯聚眾星,打造107集的《創世紀》,雄心萬丈眺望新時代。
隔年,央視八套播出此劇。千禧年后第一個落雪夜,無數尚不知地產波瀾的國人,呆望著劇里的錦繡繁華。
新世紀徐徐鋪開,港劇卻漸漸風光暗淡?!秳撌兰o》之后再無商戰巨制。
內地觀眾的回憶,多停在古天樂的《尋秦記》,此后的港劇記憶,也仿佛迷失時空般,消失不見。
消失是一點點發生。港劇投資減少,題材封閉,更多明星和從業者為發展北上,臺慶無蹤,但橫店相見。
陳浩民投身網大,呂頌賢經營餐廳,萬梓良游走一個個婚宴現場,笑容可掬,偶爾凝眉時,才依稀可見當年大佬風范。
世事如幻夢一場。有人想起TVB《沖上云霄》結尾,機場內人來人往,卻盡在送別,臺詞說:悲歡離合,有聚有散。
在更宏大背景中,聚散早有時代因果:新世紀GDP狂飆,內地發展一日千里,觀眾看盡繁華后,需新節奏的故事。
這種新節奏,港劇需要,香港也需要。
三
今年5月,冷寂三年的油麻地警署重回喧鬧,年輕人將其封為“TVB超強打卡地”。
有深圳女孩接受采訪時說,“這里好有港味”。
港味開始再度流行,綜藝推出《無限超越班》和大灣區哥哥們,短視頻里流行港味復古穿搭,港樂頻登熱搜,港式茶餐廳成為商場必備,《聲生不息》讓76歲的林子祥和62歲葉倩文再度走紅。
微博上,內地觀眾說,他們一開口,就重回香港黃金年代,那港味是許多人的共同追憶。
港味也成為最好的橋梁。今年10月,重慶演唱會上,楊千嬅唱了冷門歌曲《稀客》,沒想到剛唱開頭,臺下35000人便用粵語齊聲合唱。
楊千嬅驚詫不已,隨后被感動到眼泛淚光。那是跨越時間和地域的熱愛,港風再起。
那風已蓄勢多年。2010年,優酷開始代理發行所有TVB電視劇,3年后開設港劇場。
更多年輕人得以接觸港劇,《優酷港劇場》數據報告中,90后與00后觀眾合計占比 42.8%,已成為觀看港劇的主力軍。
小紅書上,00后說港劇沒有傻白甜,“感謝港劇塑造了我現在的性格”,許多年輕人交友標簽寫著“喜歡看TVB”。
今年11月,港劇再成焦點,TVB臺慶劇《新聞女王》在優酷港劇場與TVB翡翠臺同步熱播,豆瓣評分一度高達8.2,創TVB和優酷近年收視紀錄。
熟悉的港味再現,劇中職場真實緊張,女性自信獨立,每集都有小高潮,節奏明快,金句犀利:
“職場里有1/3的人在做事,有1/3的人在偷懶,還有1/3的人在阻礙人做事?!?/p>
“人咬狗的世界不適合你,找個男人嫁了吧?!?/p>
恍惚間,屏幕前的人們仿佛又看到曾經的法醫、律師以及陀槍師姐們。
然而,新的故事又與過往不同,當下變化融合在劇情之中,新港味中有時代的味道。
《新聞女王》是曾經TVB金牌制作鐘澍佳時隔近20年重回TVB的新作,鐘澍佳已在內地發展多年,長住北京順義。他說,整個世界都與過往不同,港味也應有所變化:
港味不能局限于過往和觀眾的情懷,而是要把自身放到更廣闊的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找到與當代年輕人的共鳴點。
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新聞女王》是一場雙向奔赴的結果,港劇的內容積淀和快節奏敘事,加上新時代的策劃和推廣,爆款由此誕生。
新路徑帶來新港味,這或將成為港風再吹的起點,而港風再吹,背后或有深意。
《新聞女王》最后一集,眾生謝幕,拍攝止于電視臺大廳。那是位于將軍澳的邵氏影城,影城西南,便是碼頭。
香港碼頭從來不缺長風,那風起于時代巨潮,統領城市氣運,卷著世紀的繁華,帶著開放的嘯聲。
它是一座城市的心氣,也連通一個時代的神魂。維港風又吹,香港再度啟航。
2013年,TVB推出一部時代劇名叫《巨輪》,主題曲的歌詞像某種寓言:
這巨輪,又再一天一天轉,我們未可回歸到美麗從前,亦有新經典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