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民國史,除去前半程北洋軍閥時期,后期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汪偽政權,無論是14年抗日戰爭還是3年解放戰爭,如果不提中統、軍統,以及汪偽“76號特工總部”,那都算不上是一部完整的民國歷史。
“特務”一詞,是指執行特殊勤務、完成特種任務的人。是特種職業的專屬名稱,詞為中性,本身并不含褒貶。
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隱蔽性,也被稱為“藏在陰影里的人”。——引自《軍統史話》
在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在這個特殊的人群里,發生過無數跌宕起伏的真實故事,直到如今仍是影視劇目中令觀眾欲罷不能的熱點。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是國民黨“CC系”創始人陳果夫、陳立夫所控制的全國性特務組織。
中統的前身是1928年由“CC系”骨干成員所組成的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
1927年,是民國史上最為奇葩的一年。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兩個政府,三個黨部、四個集團彼此對立的分裂局面。
“兩個政府”,即“南京政府”與“武漢政府”。
“三個黨部”,即“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武漢國民黨中央黨部”,以及“上海國民黨中央黨部”。
“四個集團”,指的是蔣介石、李宗仁和白崇禧、馮玉祥、閻錫山四個軍事集團。
這“兩府三部四集團”為了爭權力、奪地盤,將成立剛剛15年的民國政權搞得四分五裂,烏煙瘴氣。
8月13日,以汪精衛、唐生智為代表的國民黨“武漢政府”,聯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對國民黨“南京政府”進行逼宮,代表國民黨“南京政府”的蔣介石黯然下野。
這是蔣介石第一次下野。
蔣介石在通電下野的前夜,在日記中寫道:
“時局紛擾,內部復雜,南北皆同,只有鎮靜謹守,持之以定,待機而動,無不得最后之勝利?!?/strong>
蔣介石的下野,頓時讓跟隨他的一眾“小兄弟”惶惶如喪家之犬,這其中就包括陳果夫和陳立夫兩兄弟,還有另一個在此時毫不起眼的黃埔六期肆業生戴春風。
這位黃埔六期的肆業生戴春風,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戴笠,這里先按下不表,等后面介紹軍統時,我們再來講他。
陳果夫、陳立夫是蔣介石結拜大哥陳其美的侄子。隨著蔣介石的下野,平日里深得蔣介石寵信的陳家兩兄弟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為了自己的前程,就必須讓蔣介石復出。于是,陳果夫、陳立夫到處串聯蔣系舊部,在政界、軍界、文化界更是網羅了一大批蔣介石的“鐵粉”,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政治勢力,蓄勢待發。
現今,對這段歷史不太了解的人,往往認為之所以稱為“CC”系,是因為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姓陳,“陳”字的漢語拼音首個字母是“C”,“CC”代表陳氏兩兄弟。
其實,這種想法狹隘了,大錯特錯!
實則,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倆經常與串聯起來擁蔣團體在一個叫作“Central Club”的地方聚會,喝喝酒,聊聊天,既聯絡感情,又謀劃大事。
“Central Club”翻譯過來就是“中央俱樂部”的意思,也可譯為“中央酒吧”。由于該俱樂部的英文縮寫為“CC”,所以,后來這個群體在國民黨內就被稱為“CC系”。
1928年2月,蔣介石在“宋家”(宋子文)、“孔家”(孔祥熙)、“CC系”擁蔣集團,以及江浙財閥的強力支持下,以“北伐”為名義復出,改組國民政府,自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蟄伏了6個多月的蔣介石,在“躺平”的這段時間苦思冥想,認為必須在黨內建立一個“特務機構”,仿明代錦衣衛例,將一切反對自己的個人和集團撲滅在萌芽階段,方可保證政權的穩定和個人的獨裁。
蔣介石發跡前在上海灘混過幫派,曾經加入青幫拜黃金榮為師,還幫著結拜大哥陳其美充當過刺客,于1912年1月14日凌晨在上海廣慈醫院,蔣介石親手干掉了陳其美的死對頭,原光復軍總司令陶成章。
對于暗地里使用“特殊手段”從肉體上消滅政敵,蔣介石駕輕就熟一點兒也不陌生。
蔣介石復出后將這一想法告訴了陳果夫、陳立夫,二陳自是喜不自勝,大力支持。
“中統”起源——國民黨黨務調查科
1928年春,按照蔣介石的授意,陳果夫、陳立夫一手將原來隸屬于“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麾下的“國民黨黨務調查科”改組為特務機構。
由陳果夫出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其弟陳立夫出任國民黨黨務調查科主任。
黨務調查科職責有二:對內防異己,對外肅中共。
這個“國民黨黨務調查科”,就是“中統”的雛形,是“中統”的起源。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是管干部的,“國民黨黨務調查科”是管特務的,陳家兩兄弟上下其手,一下子就將國民黨內的組織系統和特務系統收入囊中,一時之間權傾朝野,被稱為“蔣家天下陳家黨!”
1929年,陳立夫升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黨務調查科主任一職由張道藩接任。
1930年,國民黨黨務調查科主任一職換成了徐恩曾。
徐恩曾與陳果夫、陳立夫是表兄弟,又是浙江財閥徐新六的本家近親,徐新六曾在1928年與江浙財團的財閥們一起鼎力支持下野后的蔣介石復出。
這一階段,徐恩曾領導下的“國民黨黨務調查科”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了“防共肅共”的方向上,徐恩曾的上臺,使我黨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中共歷史上最危險的叛徒——顧順章
1931年3月,陳昌浩和張國燾由上海經武漢赴鄂豫皖蘇區工作,擔負沿途護送任務的是中共上海特科第三科(紅隊)科長顧順章。
完成護送任務后,酷愛熱鬧的顧順章從鄂豫皖返回上海途經武漢時,并未及時前往上海。反而在漢口法租界的德明飯店住了下來,化名”化廣奇”,跑到新市場游藝場公開表演魔術。
恰巧被叛徒王竹樵撞見,暗中跟蹤顧順章,一直跟到了德明飯店顧順章的住處,顧順章就這樣因為叛徒出賣,不幸被捕。
早在1926年就曾經赴蘇聯接受過“契卡”特工專業培訓的顧順章,本應從容應對審訊,但骨頭極軟的他,還未等特務用刑,便竹筒倒豆子一般地把自己知道的黨組織情況原原本本地向敵人招供了。
我黨位于上海的臨時中央,包括整個上海的地下組織頃刻之間便全部暴露了。
次日,武漢方面的特務馬上將中共特科主要負責人顧順章被捕叛變的消息,連帶審訊記錄用電報發回了南京中山東路國民黨黨務調查科總部。
國民黨黨務調查科電訊組一連收到5封從武漢發來的,標注為“絕密級”的電報。按規定,“絕密級”電報必須由調查科主任徐恩曾親自譯電,旁人不得涉密。
萬幸的是,當天徐恩曾外出辦事,并不在調查科。電訊組將未譯出的電報封入卷宗,交給了徐恩曾的機要秘書錢壯飛。
身為我黨地工人員的錢壯飛,一看卷宗上赫然兩個黑色的粗體大字“絕密”,出于特工職業的直覺,預感到卷宗里的電報非同小可。
于是,從室內將門反鎖,拆開卷宗,冒死譯電。
5份電報內容很長且供詞詳實,錢壯飛一經譯完當場直冒冷汗。
這5封電報若是此時落到徐恩曾手上,中共上海臨時中央,以及整個上海的我黨地下組織將會在頃刻之間被敵人破獲,掀起的血雨腥風不知將有多少顆人頭落地。
時間緊迫,錢壯飛將卷宗原樣封好,按慣例放回徐恩曾辦公桌的抽屜里,立即離開調查科總部,悄悄坐上了去上海的客車。
為防被特務跟蹤,錢壯飛在客車到達上海郊區時便提前下車,步行進入市區后,迅速將這一重要情報通知了李克農。
由于情報及時,當時身在上海的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瞿秋白等領導同志,以及周恩來、李克農等中央特科負責人和少部分能夠通知到的地下聯絡點得到了及時轉移。
但由于隱蔽戰線的特殊性,很多單線聯系,散布在上海、南京各行各業,以各種身份作為掩護的我黨地工人員卻未能及時獲知消息,更沒有及時撤離……
徐恩曾按著顧順章的供詞,聯合租界的英法巡捕,同一時間在上海、南京進行大搜捕。
中共上海臨時中央、中央各下屬機關,包括中央特科的所在地皆被敵人突襲,電臺被敵人起獲。瞿秋白、周恩來、李克農等人的秘密住所被查抄,上海、南京的地下組織同一時間幾乎被敵人破壞殆盡。
最終,因“顧順章案”而被捕的我黨上海、南京兩地的地工人員,總數達千人之多。
更為可惡的是,當時的“中統”尚未成立,僅是一個“調查科”。而戴笠后來的“軍統”更只是一個小小的“力行社”。無論“調查科”也好,“力行社”也罷,在當時都還遠遠沒有建立和完善其組織機構及情報渠道。
但是,隨著顧順章的投敵,這位在蘇聯潛心學習過“契卡”(克格勃前身)業務的叛徒,竟然短期內幫助徐恩曾和戴笠完善了組織結構,規范了業務培訓,更建立起了遍布上海和南京的網狀據點和聯絡渠道。
也正是顧順章在徐恩曾和戴笠之間兩面討好,最終讓戴笠對其心生不滿,果斷將其拋棄。
而徐恩曾對顧順章腳踩兩條船的行事風格也早生厭倦,無論徐恩曾還是戴笠,對于從中共過來的“反正人員”,從未真正將其視為自己人。一旦將其價值榨干,利用完之后,這類人的結局多半不會好。
果然,1935年6月,被兩條鐵鏈穿透了琵琶骨的顧順章,在蘇州監獄被徐恩曾以“通共”的罪名秘密處決。如此結局,既滑稽又可嘆。
因為“破獲上海特大匪諜案,將中共臨時中央趕出了上?!?,徐恩曾以及他領導下的黨務調查科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
1935年7月,在充足的經費支持下,“國民黨黨務調查科”擴編為“國民黨黨務調查處”,徐恩曾升任處長。
1937年4月,徐恩曾負責的“黨務調查處”與戴笠負責的“力行社”合并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出任局長。
此“軍統”非彼“軍統”
1937年4月成立的這個“軍統”,并不是后來戴笠的那個“軍統”。
此時的這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史稱“大軍統”,與后來戴笠的“小軍統”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在這個“大軍統”之下設有三個處:
第一處黨務處處長 徐恩曾
由原來的“國民黨黨務調查處”改建而來,仍由徐恩曾出任處長。其職能不變,內防異己,外肅中共。
第二處 特務處處長 戴笠
由原“力行社”改建而來,仍由戴笠出任處長,第二處也叫軍警處,主要負責軍事情報工作和具體行動事項。
第三處 郵檢處處長 丁默邨
郵檢處負責郵件、包裹的檢查,電話、電報的偵監,由丁默邨出任處長。
此前,丁默邨與李士群同為徐恩曾麾下的情報小組成員,受徐恩曾指派,二人憑借丁默頓“中學校長”的公開身份,辦了一份名為《社會新聞》的期刊,專門刊載針對我黨的誣蔑文章。
丁默邨與李士群都曾是我黨早期黨員,叛變投敵后,在徐恩曾手下一直未獲重用。上海淪陷后即投靠汪偽,組建“76號特工總部”。
這里對丁默邨與李士群先按下不表,等后面說到汪偽“76號特工總部”時再做詳細介紹。
“大軍統”改組——中統、軍統正式成立
時間來到了1937年秋,全面抗戰爆發后,為了防止日諜漢奸活動,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抗戰力量,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擬對“大軍統”進行改組,著手進行擴編。
1938年3月29日,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改組拆分,另外成立3個特別勤務機構。
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由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大軍統)之第一處“黨務處”擴編而成,隸屬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處。
由國民黨中央秘書長朱家驊兼任局長,徐恩曾任副局長,由徐恩曾主持日常實際工作。
至此,“中統”正式成立。
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由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大軍統)之第二處特務處擴編而成,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
由陳立夫兼任局長,戴笠任副局長,由戴笠主持日常實際工作。
至此,“軍統”正式成立。
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特檢處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特檢處”簡稱“特檢處”,由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大軍統)之第三處郵檢處擴編而成,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
由原郵檢處處長丁默邨轉任特檢處處長。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說“中統”。
作為蔣介石的忠實鷹犬,徐恩曾在任期間確實是對蔣忠心耿耿,對內在國民黨高層里安插眼線,隨時替蔣介石監控黨內異己。
對外則不遺余力地打擊、破壞中共地下組織,捕殺各界民主人士,為蔣介石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之政策極盡犬馬之勞。其手上的累累血債,罄竹難書。
因其工作卓越,于1940年被國民政府行政院委任為交通部政務次長。
徐恩曾除身居中統局副局長、交通部政務次長以外,還身兼多個部門的多項要職。
但是,這樣的一條忠犬,卻在1945年2月被蔣介石突然的一紙手令“免去徐恩曾本兼各職,永不錄用”,從而結束了其長達15年的特務生涯。
事情的起因并不復雜,重慶軍統總部查獲了一批由中印緬邊境交通線走私入境的美國援華物資。
竟然連軍援都敢走私,蔣介石一怒之下嚴令戴笠循跡深挖,一查之下,徐恩曾的家人被牽涉其中……
徐恩曾被免去本兼各職后,由葉秀峰繼任局長。
葉秀峰接手后的“中統局”,其原來的權勢卻一路走低,江河日下。
“中統局”改“黨通局”,再改“內政部調查局”,直至“壽終正寢”退出歷史舞臺
1947年4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改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黨員通訊局”,簡稱“黨通局”,由葉秀峰出任局長。
1949年1月22日,國民黨《中央日報》頭版刊載: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之規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起,由李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
這是蔣介石執掌國民黨政權以來的第三次下野。
1949年5月,代總統李宗仁為體現結束“黨治”,實施“憲政”,將“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黨員通訊局”縮編為“內政部調查局”,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由季源溥出任局長。
從而在形式上把“黨通局”由“黨管”改為了“政管”,從“黨務系統”劃歸“政府系統”。
然而,這還不算完!
1949年8月20日,在臺北圓山會議上,“內政部調查局”與“保密局”合并為“國民黨政治行動委員會”。
隨后在高雄成立了情治機構,由唐縱任委員會主任,蔣經國、周至柔、鄭介民、毛人鳳、葉秀峰、張鎮、毛森、陶一珊、彭孟緝任主任委員。
其職能是“統一所有情報工作,并使之充實、強化”。
1950年,“國民黨政治行動委員會”這一機構更名為“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由唐縱出任組長。
“中統”至此壽終正寢,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中統”與“軍統”在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國家公職人員,后者是軍隊現役軍人
“中統”與“軍統”雖然都屬于特務機構,但區別在于前者是國民黨中央黨部的情報機構,后者則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情報機構。
“中統”屬于“黨管”部門,之后更是改為“政管”部門,屬國家公職人員,名義上的身份是公開的。
而“軍統”則自始至終是“軍管”部門,之前為軍事委員會所轄,之后為國防部所隸,其成員的身份是現役軍人,所擔負的任務是軍隊情報工作,是秘密的,是不公開的。
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自1938年“大軍統”一分為三之后,“中統”就再不屬于軍隊編制了,其組織成員更不具有軍人身份。
中統涵蓋警務系統,但并未涉足軍隊系統,這在1938年“大軍統”一分為三時,在機構設置上是有明文規定的,即——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隸屬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處。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特檢處,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
中統隸屬黨務系統,軍統和特檢處隸屬軍隊系統。
所以,現在的影視劇中,但凡出現1938年之后“中統”人員穿國軍軍裝的劇情,毫無疑問,純屬胡扯,是瞎編濫制的爛劇,大家不看也罷!
尾聲
“中統”創始人陳果夫與其弟陳立夫長期把持國民黨黨務系統,與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合稱“四大家族”。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后,蔣介石改組國民黨,著手為蔣經國今后繼位掃清政治道路,為?!疤酉怠?,首先就拿“CC系”開刀。
轉瞬之間,陳氏兄弟大權盡失。
陳果夫失去權位后,失去了經濟來源。又因久患肺病,需長期住院治療,終致坐吃山空,家庭陷入經濟危機。
政治上、經濟上、身體上的三重打擊,使得陳果夫赴臺不到兩年,便于1951年8月28日病逝,年僅59歲。
其弟陳立夫看清了蔣介石整肅“CC系”的決心和手段,知道大勢已去,無力抗爭,遂遠走美國避禍。
陳立夫在美國辦了一個小型養雞場,妻子則在家里做豆腐乳和粽子賣給附近的中餐館。夫婦倆以此謀生,生活雖然寡淡,卻比身處臺北政治漩渦中的大哥陳果夫過得愜意。
1961年,其父陳其業病重,陳立夫首次獲準返臺探視。
1966年,陳立夫再次返臺,賀蔣介石八十大壽。
1969年,陳立夫偕夫人獲準返回臺灣定居。
陳立夫晚年每日讀書自娛,不問政治,唯一的愛好就是鉆研中醫,并擔任“臺灣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一職,不遺余力地推崇中醫養生,弘揚中醫文化。
晚年的陳立夫積極呼吁兩岸統一,在島內被稱為“反共老人要做聯共先鋒”!
2001年2月8日21時,陳立夫在臺中市中國醫藥學院附屬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徐恩曾自從被蔣介石免去本兼各職后一直郁郁寡歡,甫從權勢熏天的高位落到無人問津的境地,一度嚴重失眠,長期精神抑郁,全靠藥物控制病情。
1949年3月,徐恩曾與其妻費俠從上海赴臺后,因其家底殷實,從此不問政事,安于享樂,與家人過起了悠閑的富豪生活。1985年病逝,終年89歲。
葉秀峰,1949年逃臺后轉任“政治行動委員會”主任委員,協助委員會主任唐縱收編在臺各路特務人員。
1950年,“國民黨政治行動委員會”改組為“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后,葉秀峰棄官從商,投身新聞事業,一手創辦“海外世界新聞社”,先后出任臺灣“新聞通訊事業協會”理事長及“中國廣播公司”監察人。
1990年2月8日,葉秀峰病故于臺北,終年90歲。
——篇幅有限,本篇為“中統篇”,下一篇為“軍統篇”,將對“軍統”的起源、發展沿革,以及涉及軍統的標志性歷史事件做詳盡解讀,文章正在努力更新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