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至“霜筠亭”,覺得這詩的寫法似乎哪里見過,不如先看這首怎么寫的:
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
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fēng)粉落時(shí)。
籜字讀音為拓,筍皮的意思。全詩是寫,新竹初生雖為柔弱,其實(shí)已有不懼嚴(yán)寒的姿態(tài)。待到秋風(fēng)吹過,新竹上的白粉掉落,成熟的竹子挺拔向上,歲寒三友的風(fēng)姿才會(huì)盡情顯現(xiàn)。
昨天我在《蘇軾站著說話不腰疼與唐朝杜牧的時(shí)代之痛》里寫過,“蘇軾愛竹,對之觀察入微,出乎眾人之外”,這首詩,無疑又給這個(gè)說法,提供了新的例證。
宋詩好說理,霜筠亭也正是如此。讀完我們便能感受到詩中所含的哲理,使我們對于植物,對于節(jié)氣,以及人生,都會(huì)有新的感慨。
然則,此詩說理再多,也是大而泛之,不像《贈(zèng)劉景文》那樣有針對性,有技巧性。
沒錯(cuò),他送給老劉的詩,大家都很熟悉,正是這首: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shí)。
前面我說,霜筠亭的寫法,似乎在哪里見過,兩相比較,熙寧九年(1076)作于密州的寫竹詩,正可謂14年后寫荷詩的先聲。
兩首詩寫法類似,意境相同,后世張愛玲曾言,出名要趁早,那么,為何人們記住的是后一首,而非先出者呢?
這就得先了解一下劉景文。
此君名季孫,字景文,比蘇軾大3歲,皇城開封人,父親劉平進(jìn)士出身,后成統(tǒng)兵大將。無疑,他的開局比蘇軾好太多。但,造化弄人,其父與西夏作戰(zhàn),輕敵冒進(jìn),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六個(gè)哥哥都是人才,可惜天不假壽,均為早逝。皇家所賜的宅第,不得已賣掉易主。此時(shí),劉景文為西京路分都監(jiān)左藏庫副使,乃是從七品小官。他文才出眾,年近六旬,屈居下僚,心中郁悶,可見一斑。
以上帝視角通觀劉季孫生平之后,便可知蘇軾這首看似寫景之作,實(shí)乃對老劉的奮進(jìn)之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所以我在標(biāo)題里講,這一首比起霜筠亭來,意義深了好幾重。
蘇軾對劉景文,可謂仁至意盡,并沒有口惠而實(shí)不至。鼓勵(lì)之外,他還上表推薦了劉景文,賭咒說“如蒙朝廷擢用,后犯入己贓,及不如所舉,臣甘伏朝典”。劉景文的命運(yùn),似乎也有所好轉(zhuǎn),一年后“擢知隰州”。
可,也許是劉家人當(dāng)不起富貴,半年之后,劉景文竟然逝于任所。而且,“家無甔石,妻子寒餓……旅櫬無歸……死未半年,而妻子流落……四十年間,而子孫淪替……女婿兩房,并已死盡……”
這些都是蘇軾寫給朝廷乞求賻贈(zèng)劉季孫奏章里的話,可見,他不但在劉景文生前極力相助,死后更是不遺余力替他爭得烈士之后當(dāng)有的體面。當(dāng)然,也更讓人對劉景文充滿同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tái)“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tái)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