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詩人寫一首詠梅詩,毛主席非常喜愛,曾為它一日連發三封急信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梅花被看作剛直高潔、沖寒斗雪的傲岸品格的象征,也代表著堅毅、執著和不畏艱險的可貴品質。
毛主席一生戀梅、惜梅、品梅、詠梅,他視梅花為知己,也喜愛用梅花來比擬自己。
《卜算子·詠梅》是毛主席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很多人都非常喜歡: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偉人的詩作大都氣勢磅礴,即便是對一朵梅花,寫得也是意境開闊。
不屈、不媚、不爭、不搶,這便是毛主席的真實寫照,在經歷了那些艱苦的歲月之后,心無所懼,總是可以以長者的姿態俯瞰萬事萬物,一聲長笑,誰主沉浮。
這首詩非常經典,但鮮為人知的是,毛主席在寫這首《詠梅詞》時花費了不少的心血,查閱了很多資料,而且還留下了一段軼事。
1961年11月6日上午,為了寫好詠梅詞,毛主席給秘書田家英連寫了三封信,其他幫忙找一首詠梅花的詩,其中兩句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這句詩出自《梅花九首·其一》,作者名為高啟,是明代著名的詩人,那么毛主席為什么對這一句詠梅詩情有獨鐘呢?
這是因為,這首詩寫出了梅花的別樣風情。
《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啟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前人稱這首詩“飄逸絕群,句鍛字煉”。
詩題為詠梅,實則是詩人心靈的自白,表現了高潔的品格和精神,藝術性非常高。
梅花,是瓊臺仙株謫落到凡間,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盡管謫落在凡間,也是謫落在江南,謫落在山林。
它雖然平凡,但是卻沒有庸俗氣,也沒有脂粉氣。而只有山林氣,隱逸氣。
于是,開篇的起句為:“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頷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歷來被人稱道。
大雪滿山,萬物摧折,群芳蕭瑟。梅花卻仿佛高士靜臥,何嘗會把大雪放在心上?
說梅花“傲霜斗雪”,其實還是小看了。
和桃花不同,桃花在春風中得意;
和牡丹不同,牡丹在百花中爭艷。
梅花是雪月光中的美人,于苦寒中見靜氣,在風雪里自從容,這才是梅花的精神。
大雪在無意中卻成了梅花的裝飾。
頸聯的寫法又不同。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梅花是長于寒冬,死于春天的。
然而,寒時有竹相互依偎,梅竹雙清。春來,雖然已經“零落成泥碾作塵”,但是“只有香如故”了。
詩句雖然平和,但是我們卻能從中對出一股倔強之氣。
尾聯,借指南朝的詩人何遜說事,“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是說:
何郎一去無知己。在我這個知己到來之前,梅花已寂寞地等待了多少年了呢?
正是高啟的這首梅花詩給了毛主席靈感和啟迪,大雪飄飛里,高啟的梅花傲然于枝頭,向天地展現它的潔白無瑕,它孤傲高潔,比陸游那枝驛外斷橋邊綻放的野梅花,多了些孤高,少了些自哀自怨。
當時,中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毛主席便欣賞高啟梅花的“梅之精神”。一高啟本人,不畏權貴,不為五斗米折腰。
我想,毛主席一定是深受這首梅花詩的思想的影響,才創作出了別具一格的《卜算子·詠梅》。
據《博覽群書的毛澤東》一書記載:
當天,毛主席讀到高啟的《梅花》,欣喜非常,隨即就用草書寫下全詩,在右起寫下了大大的幾個字:
“高啟,明代最偉大的詩人。”
在“偉大”的下面,他還重重劃了一道橫線,以示強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