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后于2003年通過香港離岸公司WAH HEE LIMITED搭建信托架構,計劃將21億美元資產注入英屬維京群島(BVI)家族信托。其核心目的包括:
資產隔離:規避國內遺產稅、防范股權稀釋,確保娃哈哈控制權穩定傳承;
多子女分配:據原告方主張,信托計劃為三名非婚生子女(宗繼昌、宗婕莉、宗繼盛)各分配7億美元。
宗慶后創立了21億美元的匯豐信托之后,不少網友很疑惑宗慶后為什么注資了18億美元就停止了,為什么不將21億美元注資完成,讓信托生效?
這是目前一個未解之謎,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慶后在看到梅艷芳的匯豐信托資產20年縮水沒了之后,可能突然引起了他的警覺。但是之前的18億美元已經注資進去了,就只好暫時不注資,讓信托不生效,自己年齡也已經大了,只能把這個問題留給宗馥莉去解決了。
有一個狐貍分餅的寓言故事。狐貍為兩只貓分餅,打著"為你好"的承諾,故意將餅掰成"一大一小"。左咬一口,"大的太大",右咬一口,"小的太小",循環往復直至餅被吃光。貓僅獲得碎渣。
2003年12月3日,也就是梅艷芳逝世前27天,依據開曼群島法律設立離岸酌情信托。受托人為香港匯豐國際信托(HSBC)獨家管理,擁有資產處置、受益人認定等廣泛權力。法律文件由信托協議、遺囑、受托人備忘錄三部分構成,明確分配意愿及限制條款。
梅艷芳去世時遺產價值約 3000萬–3500萬港元(現金、股票、金融資產),包括香港、倫敦、新加坡等地多處房產。2006年受托人(匯豐信托)公布凈值升至 6800萬港元,主因香港房價上漲及遺產整合。
但梅艷芳的匯豐信托卻在20年后基本縮水沒有了,怎么造成的呢?主要是這三方面原因:
第1:收取年化3%管理費。
第2:放任梅媽起訴信托12年訴訟,消耗資產超2500萬;律師費相當于梅媽154年生活費。
第3:將倫敦房產賤賣3000萬(市價應值4000萬),買家竟是信托管理者友人。
資產縮水路徑:
梅媽的處境:2024年破產案雖暫撤(疑用信托尾款補繳費用),但百歲的覃美金已無穩定收入,依賴社會救濟。
劉培基獲贈房產已變現;4名侄輩教育金170萬港元已全額發放。
如果梅艷芳在地下有知,可能會很后悔成立這個信托。還不如直接就將錢分給自己的親屬好友。
眾所周知,宗慶后的一個工作特點就是事必躬親,什么事都要自己經手,是不會輕易相信他人的。試想連小的事情都要親自經手,21億美元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輕易的交給匯豐信托呢? 尤其是在看到梅艷芳的信托成為了一場鬧劇和悲劇之后,宗慶后更是恍然大悟。
有了梅艷芳的信托教訓之后,香港現在的大家族在設立信托的時候都設立了禁止訴訟的條款,也就是訴訟熔斷。但錢在別人手里,他會有各種合法的方法來突破你的限制。 如果實在不行,還有可能會推動創造新的法律條款。
所以宗慶后在注資了18億美元之后,就終止了注資,也許壓根就沒有想讓這個信托成立。 并且在遺囑中明確指定:海外資產全歸宗馥莉一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