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蘇軾謫居黃州,寫下了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傳唱千古。
今天,一提起“念奴嬌”這個詞牌,我們便會立即吟誦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已經成為了“念奴嬌”這一詞牌的巔峰之作,千載之下,無可匹敵。
直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主席寫下了《念奴嬌·昆侖》,世上終于有了一首可以媲美《赤壁懷古》的“念奴嬌”。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主席帶領著中央紅軍,翻越岷山,到達陜北。岷山是昆侖山支脈,由昆侖山往西北望,就是巍巍昆侖,這座萬山之王,它壯麗的風采,激起了毛主席的詩興,于是,毛主席寫下了這首大氣磅礴的詞。
這首詞的用字并不生僻,詞句的意思很好懂,但詞的主題思想頗難把握,詞中“昆侖”的象征意義一直爭論不休。
毛主席再三強調,這首詞的主題思想是反帝國主義。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毛主席就在大字本《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中注明:“《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
但是,當我們把“昆侖”當成帝國主義的象征,卻有很多地方說不通。且不說帝國主義很難與昆侖山高大的形象相匹配,帝國主義在當時,不過只有百來年的歷史,且有罪無功,何來“千秋功罪”一說。
由于昆侖山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也有很多人認為“昆侖”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但詞中的欲裁昆侖為三截的意思又解釋不通了,且與毛主席強調的反帝國主義思想毫無關聯。
我個人認為,詞中的昆侖并無象征意義,毛主席的反帝國主義思想,并不是體現在詞句的內容上,而是體現在思想境界上。
毛主席的詩詞中,一直飽含著對現實世界的關切,但當這種關切凝結成詩,我們便不能將現實事物與詩詞一一對應,指稱其句指某事,某詞指某物,這樣無異于膠柱鼓瑟,不僅將飛揚的文字固化成乏味的事物,品起來味同嚼蠟,很多時候還說不通。
李可染《昆侖》詩意國畫
下面我們詳細品讀全詞。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莽:形容高大的樣子。《小爾雅》:“莽,大也。”人間春色:大地風光,借指人世間的盛衰。
開篇,毛主席雄踞天外,以吞吐日月的胸懷,睥睨宇宙的視野,審視著雄偉壯麗的昆侖山。巍巍昆侖,不僅在空間上橫亙長空,超絕人寰,更在時間上穿透歷史,俯視著人世的盛衰,看盡歷史的興亡。
寥寥三句,毛主席便以矯健的筆力,塑造了一個孤絕超然的昆侖山形象,給人帶來強大的心靈震撼。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對于這兩句,毛主席自注說:“前人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里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
毛主席所說的前人,是宋仁宗時的士人張元,所引詩句出自宋代洪邁《容齋三筆》卷一一《記張元事》一條,原句為“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空飛”。
毛主席化用張元詩句,用飛舞的玉龍比喻昆侖支脈群山,化靜為動,想象神奇。積雪群山,如玉龍飛舞,攪動長空,使得滿天都變得寒冷。
這兩句用藝術的語言,揭示了昆侖山對自然氣候的影響,開啟下文對昆侖山“功罪”的評說。
李可染《昆侖》詩意國畫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昆侖山是中華大地眾多江河的發源地,每到夏季,積雪融化,江河泛濫成災,無數人民葬身魚腹。
偉大的詩人,不是吟風弄月的,而是要對人世的苦難,抱有深切的悲憫情懷的。毛主席沒有止步于對昆侖壯麗風采的贊嘆,他轉而聯想到昆侖積雪帶來的氣候災難,對受到洪澇災害的人民大眾充滿了同情。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高山大河,自古為文人所愛,他們樂山樂水,但卻不曾看到生活在高山下、大河邊的人民。毛主席看到了,他發出了深沉的喟嘆,這千秋功罪,可曾有人評說過?
詞的上闋,毛主席由昆侖積雪,聯想到洪澇災害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其中便寄寓著毛主席對現實苦難的關切,當時,中國人民最大的苦難,就是帝國主義造成的。不過,詞中苦難與現實苦難的聯系,并不是通過象征或比喻來實現,而是通過藝術上的通感來實現的。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山高雖壯麗,雪厚雖潔凈,卻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毛主席拋棄了對山文人式的審美,對昆侖發現斷喝,讓它不要這么高,不要這么多雪,這也是對人世間一切不平與冷酷的斷喝。
郭沫若書毛主席詞《念奴嬌·昆侖》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倚天抽寶劍:是“抽倚天寶劍”的倒裝。倚天:夸言劍之長。戰國宋玉《大言賦》曰:“長劍耿介,倚天之外。”
毛主席不僅喝斥昆侖,還要拔劍裁昆侖,曠世豪情,令人動容。此中寄寓著他改造世界,拯救人民免于苦難的雄心壯志。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遺:讀“wèi”,贈送的意思。一截還東國:原作“一截留中國”,毛主席自注說:“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
把昆侖裁成三截,不高了,也就不會引發洪澇災害了。毛主席不僅關心中國人民的苦難,還關心全世界人民的苦難,因此將其分贈歐美日。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最后兩句,是寫毛主席最高的人生理想,拔劍裁山,消滅給人類帶來苦難的罪魁禍首,讓全人類都過上太平生活。
帝國主義是以榨取世界人民的利益為目的的,而從詞的下闋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以將全世界人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的,所以我說,這首詞是在思想境界上反對帝國主義。
毛主席看到了,帝國主義不僅給他國人民帶去苦難,也給其本國人民帶去苦難,因此,他將裁成三截的昆侖分贈歐美日,反對帝國主義,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回到開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由長江赤壁,進入詠史懷古,傳達出他對人生得失與歷史興亡的無限感慨。毛主席的《念奴嬌·昆侖》,則是由昆侖雪山,聯想到洪澇災害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進而傳達他改造世界拯救人民的豪情壯志。蘇詞豪邁奔放,意興幽遠,毛詞氣勢磅礴,豪情萬丈。兩首詞前后輝映,堪稱”念奴嬌“中的千古雙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