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 其二十 披錦亭》詩云:
煙紅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
誰道使君貧且老,繡屏錦帳咽笙簧。
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讀過之后,只會對三四句有所感悟。
他的意思是,誰說我表哥洋州太守又窮又老?你看他住得很精致,還有人給他唱歌跳舞呢——多年之后在黃州,他有更深刻的闡述,那就是“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披錦亭邊的無限春光鳥鳴,正是文太守生活品質的象征啊。
然則,在我們看來很好理解第一句,南宋袁文卻十分不解,他在《甕牖閑評》中寫到:
煙紅露綠曉風香,此蘇子瞻《披錦亭》詩也。煙焉得紅,露焉得綠?詩家故作此語,亦“枕流漱石”之意耳。
枕流漱石源于《世說新語》:
孫子荊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曰“枕流漱石”。
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
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后世便枕流漱石,作為隱居的代稱。
然則,聯系前后文可知,袁文所用的并非引申義。他認為,雖然孫楚急中生智將口誤圓了過去,但錯了就是錯了。他覺得,煙不可能是紅的,露不可能是綠的,蘇軾這種寫法也是錯的,他是故意用這種詞匯,顯得自己作詩功夫不一般。
用現在的話來講,袁文這就是在抬扛。蘇軾跟他講文學,他非扯著蘇軾講科學……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啊。
既然這是一首詩,我們講的當然就是文學了。
姹紫嫣紅的花園里,薄霧在紅花里流動,露水閃耀著綠葉的光芒,都是十分平常的景象啊,根本就是在寫實嘛。
與蘇軾同時代的晏幾道就有“催花雨小,著柳風柔,都似去年時侯好。露紅煙綠,盡有狂情斗春早”的詞句。都煙都露,都紅都綠,不過順序有變,可謂同曲同工,不約而同。這不是巧合,而是這種用法,在前人詩句里,早已有之,并不罕見。
唐朝裴夷直有“北津楊柳迎煙綠,南岸闌干映水紅”;
李遠有“墻頭枝動如煙綠,枕上風來送夜寒”;
宋初錢昆有“晴紅煙綠襯虛亭,公退因來得野情”;
唐朝李群玉有“水蝶巖蜂俱不知,露紅凝艷數千枝”。
綠露紅露,煙紅煙綠,前有古人,后有來者,蘇軾此句,也就是字面意思而已,并沒有那些炫技的小九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