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彭德懷的指揮下從陜北清澗渡過黃河,發起東征戰役,雖然此次東征遭到閻錫山晉綏阻擋,只能撤回,但對毛主席來說,收獲了一首空前絕后的詞作《沁園春·雪》。
然而,這首詞真正大放異彩,應該是日本戰敗后為了避免內戰毛主席飛往重慶與蔣介石會談,毛主席把這首詞寫在柳亞子的本子上。
后來,重慶的《新民晚報》副刊轉載了這首詞,因而名聲大噪。接著,重慶《大公報》又將它與柳亞子的和詞一起刊登,影響進一步擴大。
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公開發表,可謂“驚濤拍浪,卷起千堆雪”。
幾乎所有的文人都揮毫如疾,爭相以詞應和其中的韻律,靜默的文壇瞬間變得熱鬧非凡。
但與此同時,毛主席的這首詩詞讓國民黨方面的蔣介石心生嫉妒,夜不能寐。
一方面,蔣介石不想讓更多人知道毛主席代表的共產黨其實是文雅的知識分子的形象,而他自身的文筆難以匹敵。
另一方面,《沁園春·雪》這首詞的下闋,傳達了一種氣吞山河的氣勢,這種雄心讓蔣介石惶恐。
因此,蔣介石想出了一個餿主意,他找來一些能為他代筆的國民黨文人,借題發揮,肆意扭曲這首詞的內涵,蠱惑人心。
但此舉,無疑只會更加顏面掃地。
1984年,臺南神學院教授孟絕子在《狗頭·狗頭·狗頭稅》一書中,談到《沁園春·雪》引起的“雪戰”時,毫不留情面地說:
“可惜國民黨黨徒雖多,但多的只是會抓人、關人、殺人、撈錢的特務貪官;是只會寫寫黨八股的腐儒酸丁級的奴才文官和奴才學者。結果,一直到逃離大陸時,國民黨連一首‘毛澤東級的《沁園春》都沒有寫出來。”
那么,對于國民黨文人的和詞,毛主席又是怎樣看待的呢?
1945年12月29日,毛主席在給友人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其中國民黨罵人之作,鴉鳴蟬噪,可以噴飯,并付一觀。”
“鴉鳴蟬噪,可以噴飯”,這八個字的含義,可謂不言而喻了。
這段少有人知的往事,為《沁園春·雪》增添了別樣的風采,而如今能讓我們深受震撼的,仍然是詩詞本身。
那么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重溫這首經典之作吧!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是毛主席詩詞的代表作,有著“千古絕唱”的美譽。
毛主席不僅僅是偉大的革命領導人,其詩詞作品也優秀卓絕,從他的詩詞作品中,處處蘊含著一名領導人的真知灼見和滿懷天地的豪情。
該詞上闋描寫了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里,展示了大氣磅礴、意境,抒發了詞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將雪的形貌、神態和氣魄,都描繪得出神入化。
而“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欲與天公試比高”則顯然又融入了詩人的胸懷、抱負和理想。
這首詞的下闋,用“紅裝素裹”一成語,給讀者喚起一個盛裝美人的形象。而詞人的遐想卻遠遠超出了實景紅日與白雪交輝映照的奇麗景色的界限。
“紅裝素裹”是虛筆,意指革命勝利后,中國改天換日一片光明的新氣象,縱情歌頌了祖國的偉大山河,賦予它美的性靈,并在下闋中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發出對未來的憧憬的號召。
詩人已乘黃鶴去,他留下的詩篇和人格魅力,今朝又回到人間,讓我們再品絕句佳篇里的思想。
探不盡的詩道無疆,韻律中的智慧成了我們的思念。
抹不去的豐功偉業,一代偉人的風騷化作紅色的記憶,是詩魂魅力所在。
那江山如畫,還會引來“無數英雄競折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