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要過年了。
和往年一樣,春晚又成了網友熱議的話題。只不過,今年網友關注的不再是“春晚的導演是誰?有哪些明星大腕登臺?語言類節目有幾個?誰誰誰有沒有上春晚的可能?春晚節目單什么時候出來?什么時候彩排?”之類的話題,今年網友討論最熱烈的:央視春晚已經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還有沒有繼續辦下去的必要?
春晚,曾經在中國人心目中是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的:看春晚是每個中國人的心愿,上春晚是每個藝人的夢想。
70、80、90后的人對春晚都有著特別深刻的記憶。那個年代,春晚不僅是每年必看文藝大餐,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那還是對自己辛苦一年的精神獎賞!所以,即便是特別勤勞的人,除夕夜也會停下來,安安心心地看春晚。那時候,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年可以不過,春晚不能不看。
那時候,看春晚是很有些講究的:一般人家,年夜飯過后,茶幾上擺上瓜子花生、水果糖果、酒水飲料,一家人圍著火爐,團坐在一起,邊吃邊喝邊聊天,熱熱鬧鬧看春晚;一些特別講究的人家,把年夜飯融合在春晚里——先吃餃子看春晚,待零點鐘聲敲響的時候,再放鞭炮、燃煙花、開香檳,發紅包,一家人互道祝福,一起入座吃年大餐,儀式感特別強。
實話實說,央視春晚,從83年的第一屆到2000年的那一屆,每一屆都辦得很成功,而且一屆比一屆辦得好,節目一屆比一屆精彩。2000年之前的春晚,誕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比如李谷一的《難忘今宵》,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趙本山、范偉的小品《賣拐》,牛群、馮鞏的相聲《小偷公司》……那時候的春晚舞臺,是國內當之無愧的藝術天花板,登上春晚舞臺,是國內每一個藝人的追求,甚至,對某些藝人來說,上春晚是他們畢生的夢想。
隨著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各種娛樂平臺更是日新月異,更加直觀的娛樂體驗迅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而古板、老套、不思進取、不懂改革創新卻還高高在上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2000年以后,春晚雖然每年都在辦,而且有了高科技的加持,舞臺越辦越大,設備越搞越好,但收視率卻一年不如一年。有不少網友表示“已經十幾年沒看過春晚了”!
怎么會這樣?一個存在了四十年,被奉為文藝天花板的央視春晚,怎么不受國人待見了呢?
前幾天,央視宣布2024年春晚進入正式彩排階段。這條消息卻引得網絡輿論一片嘩然: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央視春晚還有必要辦下去嗎?
筆者歸納了一下,質疑“央視春晚還有沒有辦下去的必要”的理由大致有五個:
一、節目公式化,毫無創意。比如小品:制造誤會+網絡熱梗+煽情+消除誤會+拜年,而且,消除誤會的必是優秀領導,夫妻間必定老公怕老婆;
二、臺詞老套,陳詞濫調。歷屆春晚節目主持人從頭至尾用的都是一套臺詞:今年用在甲身上,明年用在乙身上,換湯不換藥;
三、節目教育目的性很強,觀賞性很差,空洞無物,不接地氣。比如,努力工作必定有好的回報,吃苦是福,能吃苦,敢吃苦,多吃苦,最后幸福美滿;
四、為賦新詞強說愁。情感類節目,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虛構情節,脫離實際;
五、勞民傷財。有報道說,辦一屆春晚費用大約在3000萬左右,時間從節目選拔到排練到演出需要花半年時間,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些選送節目,排練時間更長,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有網友表示,春晚節目水平越來越差,有些節目還不如D音上的民間藝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看電視改成刷手機了,有些人家的電視機都懶得開了,全民都在刷手機,這春晚還要繼續辦下去么?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刪,原創不易,謝絕抄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